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詩樂年華”中感受音樂之美

發布時間:2022-09-28 16: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璐(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副院長;陳盼,係青年指揮)

  日前,國家大劇院八月合唱節圓滿落幕。合唱節以“詩樂(le) 年華”為(wei) 主題,通過大師課、藝術講堂、公益演出、展覽等形式,讓觀眾(zhong) 得以全方位參與(yu) 到合唱中。

  合唱這一藝術表演形式是舶來品,約19世紀由西方進入我國。直到20世紀初,這一藝術形式開始被人民群眾(zhong) 所熟悉,並隨著近代新學堂的建立而逐步擴大影響。作為(wei) 一種多人合作的演唱形式,合唱必須由一個(ge) 演唱集體(ti) 來完成,也正是因為(wei) 集體(ti) 學習(xi) 、演唱、表演的特性,使合唱的情感表達功能、教育功能及社會(hui) 功能比其他音樂(le) 形式更為(wei) 顯著。

  近年來,中國合唱團在世界合唱舞台上大放異彩,國內(nei) 聽眾(zhong) 也因為(wei) 在合唱表演中感受到更多耳熟能詳的曲調、深有共鳴的文字,所以更加願意走進音樂(le) 殿堂,聆聽高品質的音樂(le) 會(hui) ,感受音樂(le) 之美。

  本屆合唱節中,由中國交響樂(le) 團合唱團激情演繹的經典作品《黃河大合唱》采用了詩朗誦與(yu) 音樂(le) 並重的表演形式。這部由人民音樂(le) 家冼星海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完成的傳(chuan) 世之作,曲與(yu) 歌詞、朗誦與(yu) 演唱相得益彰。此次演出選擇了由我國著名指揮家嚴(yan) 良堃改編的雙鋼琴伴奏版。作為(wei) 冼星海的學生,嚴(yan) 良堃是這部傳(chuan) 世之作的重要傳(chuan) 播者和見證人,早在1940年就曾親(qin) 自指揮過《黃河大合唱》,觀眾(zhong) 最為(wei) 熟悉、上演場次最多的中央樂(le) 團演出本(管弦樂(le) 隊版)也是由嚴(yan) 良堃牽頭,組織幾位著名作曲家共同編創的。

  八十多年來,《黃河大合唱》在國內(nei) 外的音樂(le) 舞台上不斷創造輝煌,除了作品本身所擁有的波瀾壯闊之力,同樣也離不開幾代文藝工作者的血脈傳(chuan) 承。合唱用其極強的表現力精準表達了複雜而細膩的情感,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具有的多聲部的音樂(le) 配合、多層次的力度表達,都是個(ge) 體(ti) 藝術難以達到的。

  合唱節的開幕演出“古韻·詩律”中,著名指揮家吳靈芬帶領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為(wei) 觀眾(zhong) 獻上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花非花》《觀滄海》等優(you) 秀的古韻新作,並演繹了中國現代音樂(le) 史上的經典之作——清唱劇《長恨歌》。

  古典詩詞與(yu) 當代音樂(le) 碰撞,完美融合了詩詞精華與(yu) 音樂(le) 氣韻,賦予古韻新的生命力。合唱節期間還上演了作曲家羅麥朔的兩(liang) 首作品,其中《觀滄海》選自其17號作品《步出夏門行》,歌詞來自曹操同名組詩。《觀滄海》全曲采用密集的三連音伴奏織體(ti) ,從(cong) 詩人眼中所見之景滄海澹澹、浩渺澎湃,描繪至其心中所想日月明耀、星漢燦爛,意味悠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以傳(chuan) 統調式為(wei) 基礎建立的旋律線條中加入了短暫的離調,於(yu) “樹木叢(cong) 生,百草豐(feng) 茂”處製造了一個(ge) 突如其來、卻順應詩作原意的轉折,上承“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下領“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突然緊張後又回歸原素材中不斷發展的和聲音響,讓曹操戎裝在身、登高遠眺、以詩抒懷的形象得到更為(wei) 準確、立體(ti) 的塑造。

  在合唱團中,團員必須擁有極強的團隊協作精神,他們(men) 需要盡最大可能地抹掉個(ge) 體(ti) 發音特質、減少個(ge) 體(ti) 差異,進行合作演唱。指揮家常說,“合”字由“人”“一”“口”組成,一人一口即是合,強調合唱中的統一性、整齊性以及聲部合作之間的均衡感。

  應當說,合唱始終在尋求一種動態的共性,一種需要齊心協力來完成的動態平衡,隻有通力合作,對審美有著相同的價(jia) 值認同,才有可能完成作品。作為(wei) 觀眾(zhong) ,在欣賞合唱作品時,往往也需要誌同道合的朋友,同聲歌唱也會(hui) 讓他們(men) 感受到來自團隊的力量與(yu) 支持,獲得無與(yu) 倫(lun) 比的幸福感。

  本屆合唱節上演的清唱劇《長恨歌》由黃自創作完成(黃自作曲、韋瀚章作詞、林聲翕補遺),這部作品作為(wei) 20世紀為(wei) 數不多的大型聲樂(le) 作品之一,是作曲家黃自運用西歐創作技法進行音樂(le) 民族化的一次嚐試。其中,在第八樂(le) 章女聲合唱《山在虛無縹緲間》中,作者采用複調技法來描繪蓬萊仙島朦朧縹緲之景。將合唱中女聲三個(ge) 聲部剝離來看,他們(men) 各自擁有優(you) 美動聽的旋律,而總體(ti) 細品又可聽出相互間的模進關(guan) 係,高、中、低三個(ge) 聲部依次出現,後麵出現的聲部形成了對前麵聲部的模仿與(yu) 發展。這樣一來,三個(ge) 聲部互相支持、互為(wei) 補充,每一次聲部進入之時,其他已在旋律行進中的聲部都需要有意識的避讓,無論是從(cong) 音量、音色,還是從(cong) 音質、情感方麵,都需要相互聆聽與(yu) 模仿,合力為(wei) 聽眾(zhong) 描繪層層起伏之景。

  合唱作為(wei) 聲樂(le) 表演藝術的一個(ge) 分支,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主要屬於(yu) 音樂(le) 範疇,但同時與(yu) 文學、曆史、社會(hui) 等其他多學科緊密聯係。合唱通過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未來必將會(hui) 得到我國觀眾(zhong) 更為(wei) 廣泛的喜愛與(yu) 認可。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