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大師劉北茂文物捐贈儀式在安徽藝術學院舉行
中新網合肥9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民族音樂(le) 大師劉北茂文物捐贈儀(yi) 式近日在安徽藝術學院舉(ju) 行。劉北茂之子、中央音樂(le) 學院教授劉育熙向安徽藝術學院捐贈劉北茂文物178件,並被聘任為(wei) 安徽藝術學院劉北茂藝術館名譽館長。
劉北茂先生是中國民族音樂(le) 和中國近現代音樂(le) 史上的傑出代表,與(yu) 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nong) ,中國民族音樂(le) 奠基人和現代二胡學派開創者劉天華為(wei) 同胞兄弟,合稱“劉氏三傑”。1958年,劉北茂先生從(cong) 中央音樂(le) 學院來皖,在安徽藝術學院等院校執教13餘(yu) 年。
劉北茂先生一生奉獻給民族音樂(le) 事業(ye) ,為(wei) 中國民族音樂(le) 的發展繁榮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音樂(le) 創作堅持植根祖國、植根傳(chuan) 統和為(wei) 人民創作的宗旨,代表作有《漢江潮》、《小花鼓》以及在安徽藝術學院期間創作的《美麗(li) 的包河》、《千裏淮北賽江南》等,無不體(ti) 現出他對於(yu) 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厚誼。劉北茂先生為(wei) 人謙遜和藹,愛生如子,具有愛國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和人格魅力,被譽為(wei) “民族音樂(le) 大師”。
劉北茂之子、中央音樂(le) 學院教授劉育熙深情回憶了父親(qin) 劉北茂先生在安徽藝術學院執教的時光。劉育熙說,父親(qin) 白天授課,晚間編寫(xie) 教材、創作樂(le) 曲,以無比堅強樂(le) 觀的精神在安徽這片熱土度過了13年的崢嶸歲月,視安徽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視安徽眾(zhong) 多弟子、朋友們(men) 為(wei) 親(qin) 人。感謝安徽朋友們(men) 對劉家父子兩(liang) 代的支持和關(guan) 愛。
為(wei) 支持民族音樂(le) 大師劉北茂藝術館籌建工作,劉育熙和夫人鄧克經過多方搜尋,集中捐贈了四大類52項178件文物,包括劉北茂親(qin) 筆手稿、書(shu) 信、筆記、樂(le) 器、書(shu) 籍等物品。“我們(men) 盼望這些文物能為(wei) 藝術館帶來劉北茂先生的音容笑貌、溫度和大愛。”劉育熙說。
安徽藝術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樊嘉祿對劉北茂之子、中央音樂(le) 學院教授劉育熙和夫人表示感謝,對劉北茂藝術館籌備建設的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樊嘉祿表示,安徽藝術學院曆來重視傳(chuan) 統民樂(le) 的建設發展,未來將加強劉北茂藝術館的建設工作,以劉北茂作為(wei) 安徽藝術學院傳(chuan) 統民樂(le) 建設發展的“旗幟”和平台,加強劉北茂作品、演奏、教材等相關(guan) 課題的研究,並組織開展各類紀念交流活動,通過一係列舉(ju) 措重現安徽民族管弦樂(le) 的輝煌。
安徽省民族管弦樂(le) 學會(hui) 會(hui) 長吳家寶表示,劉北茂作為(wei) 民族音樂(le) 大師,在民樂(le) 、教育等領域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要確立劉北茂藝術館的定位,繼續征集劉北茂相關(guan) 文物,豐(feng) 富藝術館文化內(nei) 涵,加強劉北茂先生的理論研究,開展各類藝術、學術類研討交流活動,同時加強二胡、柳琴、揚琴、嗩呐、竹笛和琵琶等民族管弦樂(le) 為(wei) 代表的“皖派民樂(l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挖掘和保護工作,弘揚和傳(chuan) 承“皖派民樂(le) ”品牌。
座談會(hui) 上,曾經接受過劉北茂先生指導和教育的學生弟子深情回憶了劉北茂在皖執教的點點滴滴,並對劉北茂藝術館的籌建工作建言獻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