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州橋遺址考古發現實證開封“城摞城”
新華社鄭州9月28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唐宋至明清大運河變遷過程清晰可見、北宋堤岸承壓著明代橋體(ti) 、明代道路之上有清代車轍……記者從(cong)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近4年持續發掘,“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開封北宋東(dong) 京城州橋遺址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不同時期遺跡遺存,實證開封“城摞城”奇觀,見證中國古代城市文明演進的曆史進程。
“州橋遺址考古發現遺存豐(feng) 富,有橋梁、河道、堤岸、神廟、民居、道路、沉船等,物化載體(ti) 可視性強。地層年代包括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遺物豐(feng) 富,上下疊壓,層理清晰,不同時期橋摞橋、路摞路,是開封形成立體(ti) 疊壓型城市‘城摞城’奇觀的真實再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
由於(yu) 戰亂(luan) 和黃河泛濫,曆史上開封曾多次被泥沙掩埋,如今城下自下而上依次埋藏著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dong) 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及清開封6座古城。劉海旺介紹,州橋遺址的發掘,撩開了開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麵紗。
截至目前,州橋遺址共完成發掘麵積4400平方米,發現各類遺存遺跡117處。東(dong) 側(ce) 探方中大運河(汴河)故道遺存特征明顯,唐宋至明清時期地層清晰。西側(ce) 探方中,宋代堤岸石雕祥瑞壁畫保存較好,構成巨幅長卷;明代州橋結構基本完整,青石鋪築橋麵,磚砌拱券;橋體(ti) 上明代晚期金龍四大王廟遺存及民房屋舍清晰可見;明代道路上疊壓著清代車轍印。
“州橋是北宋東(dong) 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標識,眾(zhong) 多遺跡遺存的出土為(wei) 中華文明薪火相傳(chuan) 和繁榮發展提供了實證,也是中國大河文明的有力見證,揭示了黃河與(yu) 開封古城共生共存的關(guan) 係。”劉海旺說。
州橋,始建於(yu) 唐代,是開封城市中軸線跨越隋唐大運河的地標性建築。此次考古發掘還明確了州橋在東(dong) 京城內(nei) 的地理位置,也首次揭示了北宋東(dong) 京城內(nei) 大運河的形態,為(wei) 研究北宋都城布局提供了重要坐標,為(wei) 探討中國古代的社會(hui) 政治形態、國家禮儀(yi) 製度、國家文明發展演變提供了極為(wei) 難得而珍貴的實物資料。
圖為(wei) 州橋遺址出土文物。從(cong) 左往右、從(cong) 上往下依次為(wei) 北宋青白瓷熏爐、金低溫綠釉爐、元白地黑花瓷枕、明青花花卉紋罐、清風景紋杯。
遺址共出土各類文物標本60000餘(yu) 件,其中瓷器標本56000多件,準確反映了運河航運輻射範圍,為(wei) 了解中國古代製瓷業(ye) 發展、南北交流和社會(hui) 商業(ye) 發展狀況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目前,州橋遺址清理和保護工作還在進行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