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何止“更上一層樓”!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
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婕
這是盛唐的一個(ge) 尋常黃昏,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融融落日西沉,滾滾黃河東(dong) 流……
宏闊氣象令他無限感慨,遂吟得千古絕唱《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始建於(yu) 北周時期的鸛雀樓,因造型雄奇高拔、周圍景致瑰麗(li) ,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樓”之稱。它原是一座戍樓,軍(jun) 士憑此瞭望敵情。及至唐代,軍(jun) 事功能漸失,常有文人墨客登臨(lin) 賞景,成為(wei) 美名遠揚的“賽詩樓”。宋人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寫(xie) 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千餘(yu) 年滄海桑田,唐人筆下的鸛雀樓,今日又是怎樣一番景象?仲秋時節,記者來到山西運城永濟市黃河之濱。
尚未見樓,嚶嚶鳥鳴先縈繞耳畔。“瞧,這就是鸛雀,我們(men) 叫它‘老等’。因為(wei) 它老是呆立在淺灘上等食物,一動不動,但隻要魚蝦遊過來,就立馬伸出脖子大快朵頤。鸛雀成群結隊在樓上棲息,‘鸛雀樓’就因此得名。”手指黃河灘塗上一群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的水鳥,運城市作協主席李雲(yun) 峰告訴記者。
鸛雀樓名聲雖大,卻命途多舛——13世紀初毀於(yu) 戰亂(luan) ,就連其遺址殘跡,亦在明朝時被泛濫的黃河淹沒。1992年,近百名專(zhuan) 家學者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十年之後,複建的鸛雀樓拔地而起,千年英姿得以重現。
登樓遠眺,天開地闊,頓有“蕩胸生層雲(yun) ”之感——上有一碧如洗之長空,下有五穀豐(feng) 登之沃野,黃河宛若一條金色飄帶蜿蜒向前,壯闊中透著旖旎,磅礴間又現溫柔。果然是詩人暢當筆下圖景:“迥臨(lin) 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黃河在這裏拐了個(ge) 90度的彎,東(dong) 流向大海。咱運城就在黃河金三角大拐彎處,山西的母親(qin) 河汾河也是在這裏流入黃河的。”李雲(yun) 峰言語間滿是自豪。
是啊,若無黃河經天亙(gen) 地、浩浩湯湯之勝景,哪裏有鸛雀樓千載不息之隆名?建造於(yu) 黃河、輝煌於(yu) 黃河、湮沒於(yu) 黃河、重生於(yu) 黃河!飽經滄桑的鸛雀樓,正是黃河流域巨大變遷的見證者、黃河文化深厚精髓的集大成者,而其“更上一層樓”的精神氣韻,早已成為(wei) 這方熱土生生不息的發展密碼。
“黃河流進新中國,越變越好——從(cong) 桀驁不馴變成了萬(wan) 裏安瀾,‘脾氣’來了個(ge) ‘180度大轉彎’!”李雲(yun) 峰說。防洪排澇建設、沿線水土保持、水資源集約利用……他曆數著當地治理黃河的一項項努力,目光落在岸邊鬱鬱蔥蔥的林帶上:“喏,如果沒有這連年種植的防風固沙林帶,黃河的水調節能力咋能提高這麽(me) 多?”
大河溫馴了,還能不能“更上一層”?能!
沿著平坦寬闊的黃河一號公路行進,不多時,車停在萬(wan) 榮縣廟前村,“一泓清水入黃河”幾個(ge) 大字赫然入目。站在望河台上俯瞰,晴光瀲灩的汾河水正緩緩投入黃河懷抱。
“過去,大量工業(ye) 汙水、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汾河,汙穢不堪,也讓人的心情蒙了灰。陣痛之後,治汙淨水的行動開始了。”李雲(yun) 峰帶記者來到廟前斷麵監測站。不大的空間裏配置了8組在線監測設備,一組組數據在屏幕上跳動著、變化著。
“能監測11項指標呢!等於(yu) 汾河入黃水質的‘晴雨表’。”工作人員祁建新說,“數據日益向好背後,是沿岸幹群付出的努力——萬(wan) 榮設了65名縣、鄉(xiang) 、村三級河長,21名縣、鄉(xiang) 河湖警長,還有專(zhuan) 業(ye) 的巡河隊!去年3月,山西首家環境資源法庭也在我們(men) 這兒(er) 掛牌成立啦。”
為(wei) 了大批量處理汙水,運城人還想出了“汙水人工濕地深度處理”的妙招。城市因此多了一座座生態濕地公園,不但市民們(men) 有了休閑好去處,“還常有珍稀鳥類來‘打卡’,簡直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百鳥圖’!”
水清岸綠,自然是村靚業(ye) 興(xing) 。
“你看看咱縣的農(nong) 田水利設施和高標準農(nong) 田,整得多好!咱種地用上了大機械,再加上糧食高產(chan) 綜合配套技術,嘿,產(chan) 量一下子提高了20%。”萬(wan) 榮縣光華鄉(xiang) 大興(xing) 村,村民張利民說得頭頭是道。
“這就叫‘芝麻開花節節高’!”運城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蘇麗(li) 紅接過話茬,“現在,咱運城有百萬(wan) 畝(mu) 糧食優(you) 質高產(chan) 高效示範基地、十萬(wan) 畝(mu) 玉米高粱基地、萬(wan) 畝(mu) 水稻基地,一袋袋沾著露珠的糧食、果菜,正源源不斷地走向全國。”
喜悅,不隻來自良田沃野。
記者來到臨(lin) 猗縣,走進豐(feng) 淋牧業(ye) 有限公司,到處整潔清新,讓人很難和“養(yang) 豬”聯係起來。
“這邊是豬舍,智能控製的!可以隨時調成最適宜的環境。我們(men) 為(wei) 生豬養(yang) 殖配套了工業(ye) 物聯網體(ti) 係,通過中控台大屏幕,隨時掌握各項最新數據。”自稱“現代豬倌”的豐(feng) 淋牧業(ye) 有限公司員工羅世冬神氣地指點著,“這設備的先進程度,排全國前三。”
最讓他得意的是,每頭母豬都有一個(ge) 電子芯片,一舉(ju) 一動乃至體(ti) 內(nei) 營養(yang) 狀況完全數據化,“可以根據數據及時調整養(yang) 殖方案、飼料配比,科研人員坐在辦公室就能遙控完成大部分操作。”
踏上歸途時,夕照如碎金般跳躍在黃河微波中。鸛雀樓畔,鸛雀翩翩,鳴叫著歸巢。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充滿生機的“黃河金三角”,明天,何止“更上一層樓”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