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發布十年來十大標誌性農業科技成就
光明日報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楊舒從(cong) 28日召開的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十年發展報告會(hui) 上獲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nong) 科院以解決(jue) 我國農(nong) 業(ye) 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為(wei) 己任,聚焦世界農(nong) 業(ye) 科技前沿、應對國家重大需求、投身現代農(nong) 業(ye) 建設主戰場、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了一係列重大原創性科技成就。
會(hui) 上發布了中國農(nong) 科院十年來十大標誌性科技成就,分別是:作物組學和遺傳(chuan) 學突破性新發現成果累累,挑戰傳(chuan) 統科學認知;農(nong) 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ti) 係日趨完善,“蟲口奪糧”保豐(feng) 收;耕地保護與(yu) 地力提升技術迭代升級,守牢糧食生產(chan) “命根子”;農(nong) 業(ye) 綠色技術與(yu) 產(chan) 品推陳出新,留住老百姓“金山銀山”;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控成功,“人病獸(shou) 防”體(ti) 係引領全球;口糧新品種量質齊升,裝滿中國人“糧袋子”;高油油菜、優(you) 質蔬菜等助力三產(chan) 融合,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引擎”;突破性國產(chan) 家禽品種接連審定,中國人餐桌擺上“中國禽”;專(zhuan) 用化大型家畜品種自主培育,“卡脖子”時代一去不返;農(nong) 產(chan) 品檢測“駛入高速路”,老百姓看得清楚吃得放心。
中國農(nong) 科院黨(dang) 組書(shu) 記張合成介紹,這十年,中國農(nong) 科院全力支撐“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實施,取得曆史性突破。在口糧與(yu) 穀物高產(chan) 優(you) 質技術攻關(guan) 方麵,水稻育種實現品質大幅提升,“華浙優(you) 261”大幅度提高了超級稻食味品質的優(you) 質化率,“中嘉早17”年應用麵積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小麥育種突破高產(chan) 優(you) 質兼容瓶頸,優(you) 質強筋小麥“中麥895”累計推廣5100多萬(wan) 畝(mu) ,灌漿速率、耐熱性居黃淮麥區主栽品種首位。“中麥578”高產(chan) 示範田平均畝(mu) 產(chan) 841.5公斤,麵包品質達到進口優(you) 質小麥水平。玉米密植技術連創高產(chan) 紀錄,畝(mu) 產(chan) 最高達1663.25公斤。大豆品種“中黃13”累計推廣超過1億(yi) 畝(mu) ,穩居全國推廣麵積之首。
在耕地質量保護和用途管控能力方麵,中國農(nong) 科院科技支撐東(dong) 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鹽堿地、設施農(nong) 地和後備耕地等“七塊地”質量保護與(yu) 地力提升的能力大幅提升。集成典型紅壤農(nong) 田酸化綜合防控技術,六省大麵積示範,實現糧食增產(chan) 12%以上;創建南方低產(chan) 水稻土改良與(yu) 地力提升技術體(ti) 係,示範區水稻畝(mu) 均增產(chan) 100公斤以上;建立主要糧食產(chan) 區農(nong) 田土壤有機質提升關(guan) 鍵技術,示範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2%以上,增產(chan) 5%以上。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監測係統全麵建成,實現農(nong) 田利用“天上看、網上查、地上管”,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用途管控提供科學依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