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交上新答卷
光明日報北京9月28日電(記者李韻、王笑妃)國家文物局28日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hui) ,交上了考古界的新答卷。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強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深入推進,254個(ge) 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係統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深入推進,一個(ge) 個(ge) 紮實的考古成果勾勒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曆史脈絡;截至9月,1157個(ge) 基本建設考古發掘項目及時、高效開展,20個(ge) 省(區、市)落實“先考古、後出讓”政策措施,基本建設考古有力保障經濟社會(hui) 發展;西沙海域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上海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yu) 文物保護項目啟動,水下考古亮點突出。此外,在隊伍建設、考古成果社會(hui) 共享等方麵也成效顯著。
發布會(hui) 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陳星燦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的最新進展。無論是二裏頭等核心遺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突破,還是測年技術突破常規檢測方法,抑或古環境研究、文明起源生業(ye) 經濟模式研究、手工業(ye) 經濟專(zhuan) 門化研究、文明理論綜合研究等方麵均取得重要收獲,從(cong) 不同角度深化了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宏大進程的認識。
此外,發布會(hui) 還公布了四項最新考古成果: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1具古人類頭骨化石,是迄今歐亞(ya) 內(nei) 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wei) 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為(wei) 探討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地區起源與(yu) 發展提供了重要證據;雲(yun) 南昆明河泊所遺址發現漢代建築遺跡,出土大量封泥、簡牘,為(wei) 尋找西漢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線索,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yu) 發展的重要實證;河南開封州橋與(yu) 汴河遺址是唐宋至明清時期開封城市曆史沿革的一個(ge) 縮影,對研究北宋東(dong) 京城的結構布局、大運河曆史文化具有突出的普遍價(jia) 值,對保護傳(chuan) 承黃河文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浙江溫州古港遺址發現了古城水、陸城門建築遺跡和碼頭、道路、棧道、幹欄式建築、水井等遺跡,規模龐大、體(ti) 係完整、生動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港的繁榮景象,是中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曆史見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