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主角的戲讓配角搶了
《三國誌》:主角的戲讓配角搶了(子曰詩雲(yun) )
熊 建
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很有名。
有一次,曹操率軍(jun) 路過麥田。為(wei) 了保護麥子,他下達命令,不許踐踏麥田,違者處死。命令下達後,騎兵都下馬,小心地行軍(jun) 。突然,曹操的坐騎意外受驚,踩壞了不少麥子。
曹操叫來負責刑罰的官員來給自己定罪,這位官員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曹操說:“我下的命令,我自己違反了,要是不處罰如何統帥屬下呢?但是我身為(wei) 一軍(jun) 之帥,是不能夠死的。”於(yu) 是,曹操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表示抵罪。
不管後人怎麽(me) 評價(jia) 曹操的行為(wei) ,這個(ge) 故事都十分生動地展現了曹操的個(ge) 性和治軍(jun) 的特色。但鮮為(wei) 人知的是,這個(ge) 故事不見於(yu) 《三國誌》,而是出自裴鬆之為(wei) 《三國誌》作的注。曆史著作的江湖裏,正史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注疏一般都是戲份不多的配角。但在《三國誌》這裏,主角的戲讓配角搶了不少去。
《三國誌》65卷,包括《魏誌》30卷、《蜀誌》15卷、《吳誌》20卷,記述從(cong) 東(dong) 漢末年到晉朝初期近百年的曆史,文筆簡潔,評議人物堪稱允當,曆來評價(jia) 較高。作者陳壽,前半生在蜀漢,後半生入晉朝。三國史事,很多都是他耳聞目睹的。書(shu) 中所寫(xie) 人物,有的比作者去世得都晚。
當代人修當代史,親(qin) 身經曆,見聞真切,是有利條件;但是,時代太近也有不好,史料尚未全出,恩怨仍在糾纏,寫(xie) 起來事實不足,褒貶有所不便,困難也不少。有良史之稱的陳壽,做到了用簡潔的筆墨寫(xie) 出傳(chuan) 神的人物。
比如《先主傳(chuan) 》記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是時曹公從(cong) 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yu) 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曹操對劉備說,現在稱得上英雄的,也就你和我了,袁紹之徒,根本不算。劉備發現自己的野心被看破,手裏的餐具都被嚇掉了。寥寥數語,把劉備的驚慌、曹操的精明寫(xie) 透了。
但總體(ti) 來說,材料不足,確實是陳壽修史最大的障礙。敘事過於(yu) 簡要,是一大缺憾。盡管如此,陳壽的《三國誌》在當時就備受推崇。夏侯湛本來已經寫(xie) 了《魏書(shu) 》,看到《三國誌》,自知不如,就把自己的書(shu) 毀掉了。
陳壽去世後過了100多年,南朝宋文帝(424—453年在位)命裴鬆之作注,才使三國這段曆史豐(feng) 滿起來。《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評點《三國誌》,一半篇幅說的是裴鬆之的注。
裴鬆之8歲時已熟讀《論語》《詩經》諸書(shu) ,博覽群書(shu) ,學識深廣。他給《三國誌》作完注後,宋文帝稱之為(wei) 不朽。《史記》《漢書(shu) 》的注,多屬於(yu) 考訂製度、解釋文字方麵。裴鬆之的主要工作是補充史料。
為(wei) 了注釋《三國誌》,裴鬆之引用魏、晉人著作多達210多種,注文達到32萬(wan) 字,跟《三國誌》的36萬(wan) 字比起來不遑多讓。好多重大史事,今天都是靠裴注才得知其詳情。
比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非常重要的事件,陳壽僅(jin) 在《武帝紀》和《任峻傳(chuan) 》中用50幾個(ge) 字略作記載。而曹操在這一重大決(jue) 策上有何認識,推行中有何艱辛,推行後有何成效,陳壽則未作評敘。裴鬆之闡明了以上問題。
又如諸葛亮七擒孟獲,陳壽一筆帶過。裴鬆之補充200多字,既反映出蜀漢“攻心為(wei) 上”的和戎政策,又表明了這是北伐前安定後方的重要措施。
補充的資料豐(feng) 厚,自然有助曆史細節的彰顯。所謂觸摸曆史,其實觸摸的是細節。比如三國第一巧匠馬鈞,《三國誌·方技傳(chuan) 》壓根沒寫(xie) ,付之闕如。裴鬆之以1200多字補充其生平與(yu) 重大發明創造,指南車、翻車、連弩、發石車、水轉百戲以及織綾機的身影得以保存。又如名士荀彧的外貌問題,陳壽不述,裴鬆之引《典略》等書(shu) 加以補充,從(cong) 而反映出魏晉士人風流的時代特色。
又如《吳誌·孫皓傳(chuan) 》,東(dong) 吳末主孫皓最後向西晉大將王濬投降。裴鬆之在這裏的注引用《晉陽秋》裏的資料:“(王)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wan) 三千,吏三萬(wan) 二千,兵二十三萬(wan) ,男女口二百三十萬(wan) ,米穀二百八十萬(wan) 斛,舟船五千餘(yu) 艘,後宮五千餘(yu) 人。”這是吳國亡國時全國的基本情況,是非常重要的數字。
裴鬆之所引資料的原書(shu) ,今天絕大部分已經亡佚,幸虧(kui) 保留了一部分在裴注中,我們(men) 可以了解這些書(shu) 的大概。因此裴注的史料價(jia) 值,不弱於(yu) 《三國誌》。清代學者錢大昕說,裴鬆之的注補齊了很多史事缺失,真可謂是陳壽的功臣。另外,羅貫中的《三國演義(yi) 》之所以寫(xie) 得生動有吸引力,和他從(cong) 裴注中獲得的創作素材是分不開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