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電影市場,觀眾始終期待充足的優質供給

發布時間:2022-10-09 11:06:00來源: 文匯報

  國慶檔落幕。業(ye) 界專(zhuan) 家學者均持相似觀點:新主流大片依然占據檔期內(nei) 口碑與(yu) 市場高地,長假檔期依然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頭部檔期,中國觀眾(zhong) 和中國市場始終期待更充足的優(you) 質供給。

  今年國慶期間全國影院營業(ye) 率保持在80%左右,檔期內(nei) 共七部新片上映,包括《萬(wan) 裏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誌》《搜救》四部真人劇情片以及《新大頭兒(er) 子和小頭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等三部動畫片。截至昨晚23時,燈塔專(zhuan) 業(ye) 版數據顯示,最終七天票房報收14.97億(yi) 元,總觀影人次逾3500萬(wan) 。其中,首部外交官撤僑(qiao) 題材影片《萬(wan) 裏歸途》兼收業(ye) 界口碑與(yu) 市場認可,檔期內(nei) 獲得10.24億(yi) 元,累計票房10.85億(yi) 元,觀影人次超2500萬(wan) ,用“一枝獨秀”來形容並不為(wei) 過。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尹鴻認為(wei) ,看電影仍是國慶長假大眾(zhong) 重要的娛樂(le) 方式之一,新主流、親(qin) 情、災難、工業(ye) 、動畫等類型元素也構建了市場的基本盤,但整體(ti) 而言,供求兩(liang) 端未能實現理想最大化。

  新主流電影的拓新,將是打開市場空間的重要引擎

  無論從(cong) 哪個(ge) 維度評價(jia) ,《萬(wan) 裏歸途》都是國慶檔當之無愧的第一。影片官宣之初,撤僑(qiao) 題材能如何突破,不少人曾持觀望態度。是創作者以題材的延展、敘事的突破、製作的精良、工業(ye) 體(ti) 係的成熟,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星將《萬(wan) 裏歸途》稱為(wei) “某種程度上超越《戰狼2》的佳作”。在他看來,影片在戰爭(zheng) 場麵之外,將敘事焦點對準外交官,此為(wei) 撤僑(qiao) 題材的一次視角切換。而將成熟外交官宗大偉(wei) 與(yu) 外交部新人成朗構築起人物矛盾,並使之貫穿全片成為(wei) 與(yu) 戰爭(zheng) 危機並置的衝(chong) 突,則讓撤僑(qiao) 故事擁有了全新的去標簽化的“不完美主角敘事”。雙重創新,使得該片在情感上“兼容國家安寧的可貴、戰亂(luan) 的可怖、外交官的艱辛、人間信任之不易、成長於(yu) 危難之秋的煙火氣、愛戀牽掛的人間常情、跨越種族的人道保護等”,又在視覺上同時實現了“穿越戰火和荒漠”的奇觀。

  《萬(wan) 裏歸途》的單片突圍,或可為(wei) 打開市場增量空間提供一定借鑒。在許多觀眾(zhong) 眼裏,《萬(wan) 裏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誌》都有著“主旋律”的統一標簽。而在學界看來,與(yu) 傳(chuan) 統主旋律有所區別,近年來相繼出現的《智取威虎山》《戰狼2》《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等,更準確地應被稱為(wei) “新主流電影”。它們(men) 在主流意識形態表達基礎上,兼容了商業(ye) 類型片與(yu) 藝術性。可以說,過去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成長,離不開成規模“新主流大片”的崛起;與(yu) 此同時,年複一年的優(you) 質“新主流電影”供給,使得觀眾(zhong) 審美不斷提升。由尹鴻主編的《2022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就指出,隨著主題性創作的題材空間逐漸飽和、創作慣性漸漸形成,“是否能達成思想深度、曆史深度、藝術深度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著這類電影的未來走向”。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hui) 會(hui) 長饒曙光也注意到今年國慶檔另外兩(liang) 部新主流影片在高完成度與(yu) 市場反響間的落差,“電影市場沒有一勞永逸。新主流電影也要進行創新、進行類型拓展,通過與(yu) 觀眾(zhong) 良性互動來滿足新的期待和新的需求,形成‘用戶黏性’。”

  觀影仍是長假重要消費,多樣化將為(wei) 市場帶來更多可能

  燈塔專(zhuan) 業(ye) 版數據分析師陳晉觀察到,長假期間,《萬(wan) 裏歸途》《平凡英雄》《搜救》三部新片均為(wei) 女性用戶占比更高;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觀眾(zhong) 在為(wei) 《萬(wan) 裏歸途》買(mai) 單同時,也偏愛《新神榜:楊戩》《獨行月球》等上映超過30天的“舊片”。更多男性觀眾(zhong) 等待激活,這是檔期內(nei) 頭部影片供給不夠充分的市場反應;“舊片”不過氣,意味著“看電影”這件事仍在不少觀眾(zhong) 的長假消費清單之列,中國電影觀眾(zhong) 始終期待優(you) 秀的國產(chan) 電影。

  挑戰與(yu) 機遇並存,尹鴻認為(wei) :“經過幾年發展,中國電影市場的長假檔期容得下三到四部具有競爭(zheng) 力的頭部製作。相應地,國慶檔和春節檔一樣,都需要足夠供給才能充分調動觀眾(zhong) 需求。如果把檔期票房比作商場銷售額,多樣化才能帶來更多可能,‘人流量’提升,才是大盤做大的根本。”

  觀眾(zhong) 對多樣化的佳片永遠抱有熱忱,就像一部看似小眾(zhong) 的滬劇電影所顯露出的。踩著長假尾聲,由上海滬劇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新文化影業(ye) 有限公司出品,滕俊傑執導的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er) 》舉(ju) 行了首映禮。雖未正式公映,但首映場觀眾(zhong) 的反饋、創作者的獨白、原型人物樊錦詩的背書(shu) ,都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影片對於(yu) 拓展“電影人口邊界”的可能性。

  觀眾(zhong) 對多樣化中國電影的熱愛,也寫(xie) 在了時間裏。2021年,《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1921》《守島人》《中國醫生》等新主流大片領銜,《你好,李煥英》《我的姐姐》等形成了風格樣式百花齊放的局麵——既體(ti) 現了現實主義(yi) 的關(guan) 切關(guan) 懷,也建構了中國特色的類型範式和敘事框架,既體(ti) 現了電影工業(ye) 的逐漸成熟,也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美學自覺和文化自信——尹鴻說,這是觀眾(zhong) 對於(yu) 中國電影的期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