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考古 成就非凡
作者:王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後發展最快的十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對考古和文化遺產(chan) 有效保護與(yu) 合理利用作了上百次批示。各級政府部門對考古工作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媒體(ti) 對考古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宣傳(chuan) 力度不斷加強,民眾(zhong) 對考古的關(guan) 注和熱情也日益高漲。十年來,中國考古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考古發掘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發掘項目逐年增加,從(cong) 2012年的七八百項增加到2022年的一千四百多項;具有明確學術目的的主動性考古發掘比重顯著增加,考古工作者更多地圍繞學術研究設置課題和發掘項目。
二是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促進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和與(yu) 文明起源相關(guan) 的研究,比如河南雙槐樹、平糧台、黃山,浙江良渚,陝西石峁、蘆山峁,湖北石家河、城河,山東(dong) 焦家、崗上等多個(ge) 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大量關(guan) 鍵性證據和資料。浙江良渚遺址更是實證中華文明有五千餘(yu) 年,改變了國際考古學界關(guan) 於(yu) “文明”的固有標準。
三是曆史時期考古工作受到重視。近十年,考古發掘遺址的時段越來越均衡,特別是唐代以後的考古發現數量顯著增加。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中,夏商周時期的占五分之一,秦漢以後的占將近半數,其中以前考古工作開展較少的宋遼金元明清時期的考古發現占總數的六分之一。這從(cong) 一個(ge) 角度反映出曆史時期特別是宋代及以後的考古發掘得到重視。
四是邊疆地區考古發展迅速。內(nei) 蒙古、新疆、西藏、黑龍江、吉林、遼寧、雲(yun) 南、海南等省區都有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發現使我們(men) 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認識越來越深刻全麵。
五是“考古中國”項目促進下,考古研究日益深入。近幾年啟動的“考古中國”項目,鼓勵圍繞重大課題開展跨區域、跨係統的多學科綜合研究,聚焦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代表國家水平、兼具國際視野的重大考古課題,經過係統的設計、相關(guan) 各省聯合,極大促進了學術目的的明確和學術組織的優(you) 化,全麵拓展考古學研究的廣度與(yu) 深度。迄今已有黃河中遊、黃河下遊、長江中遊、長江下遊和東(dong) 北地區西部等區域的史前文化和夏商周時期的18個(ge) 項目入選實施。
六是對外交流與(yu) 日俱增,中外合作考古碩果累累。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各類機構赴國外開展聯合考古項目30餘(yu) 項,涉及亞(ya) 洲、非洲、歐洲、美洲等21個(ge) 國家和地區。涵蓋了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佛教考古研究等諸多前沿領域和熱點問題。
七是研究手段日益多樣,科技考古大顯神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學的應用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進步。以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發掘為(wei) 代表,新時代考古工作開啟新模式。中國考古理念、發掘方法、研究手段和成果爆發式增長。
八是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自2013年開始,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與(yu) 上海市政府每兩(liang) 年舉(ju) 辦一次世界考古論壇(上海),組織全世界的頂級考古學家評選前兩(liang) 年度世界重大考古發現和重大研究成果(各十項左右),迄今為(wei) 止的四屆論壇,我國已有浙江良渚、陝西石峁、山西陶寺、湖北石家河、江西海昏侯墓、湘鄂黔土司遺址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近十項發掘或研究項目入選。世界考古論壇得到世界各地考古學家的積極支持和響應,使中國考古學從(cong) 遊離於(yu) 國際考古學界邊緣一舉(ju) 進入核心,提升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影響力。
九是考古走出象牙塔,逐漸走入公眾(zhong) 視線。以央視、光明日報等為(wei) 代表的媒體(ti) 持續關(guan) 注考古工作,點燃了民眾(zhong) 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對考古的關(guan) 注。央視相繼推出《國家寶藏》《中國考古大會(hui) 》《中國國寶大會(hui) 》《考古公開課》《尋古中國》等一批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精品力作。光明日報持續跟蹤報道考古發現和進展,產(chan) 生廣泛反響。中華先民萬(wan) 年稻作和粟作、八千年前的骨笛、良渚和陶寺文明遺跡、二裏頭夏代都城等一批重要考古發現寫(xie) 入了中學教科書(shu) 。
十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方興(xing) 未艾。十年來,已有36個(ge)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批準掛牌開園,另有40多個(ge) 獲批立項,還有60多個(ge) 申請立項。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從(cong) 根本上緩解了城市發展、旅遊和文物保護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極大地激發了各級政府積極性,城市建設、旅遊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三方麵形成合力,使民眾(zhong) 可以近距離地觀看考古遺址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感受其中蘊含的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是較早實現文旅融合的重大舉(ju) 措,也是一項意義(yi) 深遠的戰略舉(ju) 措。
十一是人才培養(yang) 力度加大,考古隊伍後繼有人。黨(dang) 的十八大之前,全國高校設立考古、文博或文化遺產(chan) 的本科專(zhuan) 業(ye) 大約有40個(ge) ,到2021年年底,這一數字已經超過100。十年來,20多個(ge) 高校設置考古文博專(zhuan) 業(ye) 碩士,每年培養(yang) 考古文博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增加數倍,博士研究生的數量也顯著增加。最近,有關(guan) 部門積極落實總書(shu) 記的指示精神,為(wei) 全國考古機構大幅度增加人員編製,全國71家考古機構編製增加1500人,長期製約中國考古學發展的人員短缺問題有望得到解決(jue) 。
如今,中國考古學站在邁向下一個(ge) 百年的起點上,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相信中國考古學會(hui) 取得更好更快的發展,會(hui) 取得更豐(feng) 碩的成果。作為(wei) 一個(ge) 從(cong) 事考古工作40年的“考古老兵”,我期待更多年輕人積極投身考古事業(ye) ,更多的媒體(ti) 投身宣傳(chuan) 中華文明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中,更多的國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關(guan) 心考古,認識和認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和底氣,勠力同心,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奮勇拚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