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廣州:搶占數字經濟“新藍海” “千年商都”迸發新活力
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湧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wei) 現實。為(wei) 立體(ti) 展現各地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係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men) 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wei) 大時代、築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廣州10月8日消息“當非遺遇上元宇宙,除了技術層麵,我們(men) 更多考慮的是文化傳(chuan) 播因素。”今年9月15日晚,由“90後”陳偉(wei) 僑(qiao) 參與(yu) 策劃的“非遺廣州紅”元宇宙虛擬營地在廣州市海珠區太古倉(cang) 熱鬧開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
互聯網數字藝術與(yu) 優(you) 秀廣府文化的有機結合,讓這個(ge) 曆經百年風雨的老碼頭又一次煥發出新的活力。作為(wei) 嶺南文化中心,廣州自古就是我國商業(ye) 門戶,航海貿易長盛不衰,被譽為(wei) “千年商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三次到廣東(dong) 考察,指引廣東(dong) 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努力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十年來,廣州牢記殷切囑托,砥礪奮進,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ye) 、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縱觀過去,暢想未來。“千年商都”廣州正乘著時代的浪潮,以數字化轉型全麵激發城市新活力,續寫(xie) “春天的故事”。
打造世界一流數字經濟示範區
為(wei) 產(chan) 業(ye) “畫龍點睛”
“中小企業(ye) 能辦大事”,在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ye) 加速器園區內(nei) 立有一塊巨石,上麵清晰地鐫刻著這8個(ge) 大字,激勵著廣大中小企業(ye) 開拓創新。
2018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考察時指出:“創新創造創業(ye) 離不開中小企業(ye) ,我們(men) 要為(wei) 民營企業(ye) 、中小企業(ye) 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據廣州明珞裝備公司副總裁雷鳴回憶,2012年時,麵對發展困境,公司做了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邀請外國的數字化專(zhuan) 家進行虛擬調試培訓,並成立“獵豹部門”,全力以赴開展數字化轉型。
“專(zhuan) 家們(men) 很詫異,你們(men) 這樣一個(ge) 中小型的民營企業(ye) ,為(wei) 什麽(me) 會(hui) 付這麽(me) 高的費用做數字化培訓?”雷鳴解釋,虛擬調試可在產(chan) 線設計階段就把製造過程用電腦展現出來,從(cong) 而極大地減少製造成本、提升生產(chan) 效率。“當時不僅(jin) 在國內(nei) ,甚至在國際上應用的案例都比較少。”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與(yu) 數字技術相融合後,迸發出的火花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如今,廣州明珞裝備公司已成為(wei) 全球唯一一家實現數字化工廠虛擬製造與(yu) 工業(ye) 物聯網大數據應用落地的智能製造企業(ye) 。
一業(ye) 興(xing) ,百業(ye) 興(xing) 。在新的經濟浪潮中,數字技術讓廣州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煥發新生機的同時,廣州也為(wei) 數字經濟企業(ye) 騰挪出更多的發展空間。
“大家看到了這個(ge) 行業(ye) 在琶洲的前景,未來會(hui) 有更多人願意投身到琶洲的算法事業(ye) 中。”今年8月10日,首批10名“琶洲領軍(jun) 算法師”獲頒證書(shu) ,其中就包括廣州一家獨角獸(shou) 創新企業(ye) 技術總監劉建平。
琶洲,地處海珠區東(dong) 部,作為(wei) 廣州在市中心唯一留下的具備一定規模的市儲(chu) 備用地,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裏都是江邊的一處孤島。隨著數字經濟逐漸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2015年廣州開始在琶洲謀劃以知名互聯網企業(ye) 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集聚區。
十年滄桑巨變,如今這裏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與(yu) 珠江對岸的珠江新城CBD隔江相望。作為(wei) 廣州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片區,琶洲迄今已引入一批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龍頭企業(ye) ,輻射帶動聚集企業(ye) 總數超3.3萬(wan) 家,2021年區域內(nei) 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3668億(yi) 元。
“琶洲正在加快發展以算法、算力、數據為(wei) 核心的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從(cong) 匯聚產(chan) 業(ye) 資源、推動技術創新等多方麵發力,打造‘琶洲算穀’。”琶洲管委會(hui) 主任郭明富表示。
百舸爭(zheng) 流千帆競,潮頭踏浪奮者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地區生產(chan) 總值連續跨越3個(ge) 5000億(yi) 元台階,2021年達28231.97億(yi) 元。尤其是“十三五”以來,廣州先後出台實施“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22條”等政策。
如今,廣州數字經濟年增加值已超萬(wan) 億(yi) 元,處於(yu) 全國數字經濟第一梯隊。預計到2025年,廣州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將超過15%。
在製造業(ye) 立市的道路上,廣州以“數”先行,數字技術帶來的紅利正不斷顯現。
數字文化企業(ye) 紛紛湧現
與(yu) 世界“美美與(yu) 共”
戴上VR眼鏡,走進“非遺廣州紅”元宇宙虛擬營地,“90後”陳偉(wei) 僑(qiao) “來到”一個(ge) 開放式的島嶼,逐一體(ti) 驗粵語講古、洪拳、醒獅、廣東(dong) 音樂(le) ,最後登上熱氣球環島一周,結束了這趟虛擬旅程。
2021年被稱為(wei) “元宇宙元年”。在互聯網領域打拚了4年的陳偉(wei) 僑(qiao) ,參與(yu) 到所在企業(ye) 元宇宙營銷傳(chuan) 播項目中。然而,用元宇宙的方式打開非遺,並非易事。
據該項目所在企業(ye) 副總裁楊軍(jun) 介紹,在數字文化傳(chuan) 播的過程中,如何采用更能讓人接受的方式,向年輕一代以及海外有文化差異的用戶去推介,是需要重點攻克的一關(guan) 。
在洪拳非遺傳(chuan) 承人馮(feng) 亦慧師傅看來,讓洪拳走進遊戲原本是他想都不會(hui) 想的事情。但當他手把手地演示完洪拳的動作後,研發團隊通過動態捕捉技術、數字化加工,最終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洪拳配方”。
“將非遺‘搬進’元宇宙是一個(ge) 很好的嚐試!”馮(feng) 亦慧認為(wei) ,這種融合不僅(jin) 擴大了非遺的覆蓋麵,也創新了非遺的玩法,可以觸達更多的年輕網友。
用數字化形式活化廣州傳(chuan) 統文化,讓網友在虛擬空間裏體(ti) 會(hui) 嶺南文化之美,成為(wei) 廣州的文化企業(ye) 在市場中披荊斬棘的一大法寶。在廣州,嶺南文化與(yu) 數字技術擦出的火花還遠不止這些。
2018年10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qin) 切交談,希望他們(men) 把粵劇傳(chuan) 承好發揚好。
“總書(shu) 記的囑托,我們(men) 時刻銘記。”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說,4年來,博物館著力當好粵劇文化的保存者、記錄者、展示者和講述者,努力打造展示、傳(chuan) 承、弘揚粵劇藝術和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360°全景、高清細節大圖、語音解說導覽、動畫影像視頻……為(wei) 多渠道傳(chuan) 承、發揚粵劇文化,粵劇藝術博物館重點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對建築全貌、裝飾工藝、展藏品、音視頻、曆史文獻等進行數據采集和製作。
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虛擬漫遊”平台,公眾(zhong) 不僅(jin) 能身臨(lin) 其境在“雲(yun) 端”體(ti) 驗文化之旅,還可以“零距離”觀賞到陶塑、磚雕、木雕等嶺南傳(chuan) 統建築裝飾。“我們(men) 通過三維掃描技術和後期動畫製作,將硬質的雕刻形象轉換成有生命的動態畫麵。”
“前兩(liang) 年參觀的群體(ti) 以票友為(wei) 主,中老年人居多。如今,明顯發現來館裏的年輕人多了起來。”馬楠表示,接下來,博物館將在文化傳(chuan) 承、記憶守護、鄉(xiang) 愁維係等方麵持續探索、創新,推動粵劇在保護中傳(chuan) 承,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
根植於(yu) 深厚的文化底蘊,過去十年間,一大批數字文化企業(ye) 在廣州猶如雨後春筍般破土,通過重塑業(ye) 態、強化呈現等方式讓傳(chuan) 統文化走入了更多年輕人的世界,也奔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州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從(cong) 2012年的4.66%提升到2020年的6.13%。截至2021年底,廣州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規模已超千億(yi) 元,規模以上的文化產(chan) 業(ye) 法人單位數量達3238家,是2012年的2.2倍。
廣州的數字經濟發展不隻推動著製造業(ye) 的轉型,也讓廣府文化不再拘泥於(yu) 現實裏的一磚一瓦,讓大家可以在虛擬空間中領略廣州的文脈與(yu) 城市氣質,也為(wei) “讀懂”廣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立法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
為(wei) 大灣區“創新賦能”
你印象中的環衛車是什麽(me) 樣的?能清潔道路,能灑水降塵,還能噴灑消殺?
今年9月1日,廣州國際生物島迎來了一批全新“上崗”的環衛車。上述功能它們(men) 全都有,所不同的是屬於(yu) 全無人駕駛作業(ye) ,這也是我國首個(ge) 開放道路下的全無人環衛車落地運營項目。
“這些全無人駕駛環衛車都有一個(ge) 專(zhuan) 屬的雲(yun) 控平台,相當於(yu) 車隊‘大腦’。”針對民眾(zhong) 關(guan) 心的安全問題,該項目負責人表示,雲(yun) 控平台已實現全無人環衛車的遠程控製、實時調度、線路管理以及狀態監控等核心功能。
據介紹,全無人駕駛環衛車每日作業(ye) 時間自0時開始,至19時結束,一周7天連續開展環衛作業(ye) ,純電續駛裏程超過300公裏,最高時速達40公裏。測試數據顯示,相比傳(chuan) 統環衛作業(ye) 模式,純電動無人環衛車不僅(jin) 低碳環保,還平均節省57%的人力。
早在2012年,廣州就被評為(wei) “全國智慧城市領軍(jun) 城市”,開始在工業(ye) 化、信息化與(yu) 城市的融合發展等方麵進行探索。十年間,大到數字政府建設,小到一條道路的清潔、一棵古樹的保護,都滲透了數字化思維。
作為(wei) 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廣州的古樹不僅(jin) 數量大、品種多、分布廣,而且不少與(yu) 城市的曆史緊緊相連。然而,要養(yang) 護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樹,卻是一項“大工程”。
“樹木不僅(jin) 是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們(men) 的共同記憶。”自上世紀90年代起,廣州市林業(ye) 和園林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市園科院”)院長阮琳就致力於(yu) 古樹名木保護技術的研發和成果應用。
十年來,在她的帶領下,廣州市園科院運用獨創的“樹齡鑒定三段法”,推動了古樹名木的建檔保護。該技術可以精確、穩定地進行年輪分析,所有步驟從(cong) 測量到統計分析均由軟件係統完成,具有強大的數據庫管理功能。
如今,廣州市園科院已形成一整套技術,包括古樹樹齡鑒定、古樹名木GPS定位、健康評估技術、安全評估技術、衰老診斷技術等,不僅(jin) 為(wei) 廣州1萬(wan) 多棵古樹“保駕護航”,還將技術推廣至全國10個(ge) 省份、22座城市近1.4萬(wan) 棵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中。
為(wei) 推動城市全麵數字化轉型,今年6月1日,《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國內(nei) 首部城市數字經濟地方性法規。一項又一項的舉(ju) 措,不僅(jin) 讓廣州把握住發展數字經濟的曆史機遇,也給城市治理提出了更精細化的要求。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剛認為(wei) ,加強數字化治理,亟需構建共治共享的多方治理體(ti) 係,包括管好和用好數據、完善平台共同監管機製以及加強場景創新。“鼓勵社會(hui) 開放數字化應用場景,以場景創新拉動技術創新,從(cong) 而促進數字技術和產(chan) 品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具備豐(feng) 富的基礎數據資源,有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條。作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在打造高度開放、深度創新的“數字灣區”過程中,廣州將扮演著舉(ju) 足輕重的角色。
從(cong) “唐宋第一大港”到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廣州經久不衰的強大輻射力,很大程度上有賴於(yu) 自身的內(nei) 生動能。數字經濟,正成為(wei) 廣州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的重要引擎。
【百家讀城】
廣州城:我的第二故鄉(xiang)
□ 江冰
我對廣州這座城市,有一種宿命般的熱愛。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從(cong) 公務員係統辭職,先是來到深圳,2003年又調到廣州。一路漂泊,真正讓我找到最初幸福感的,是一碗廣州西關(guan) 瀨粉。
我在珠江邊的一家老店,吃了一碗地道的傳(chuan) 統瀨粉。當晚夢中,浮現童年時代——福州市區街邊叫賣小吃“鍋邊糊”,無論在食材形態以及做法上,兩(liang) 者都有極大相似性。兩(liang) 樣小吃,將我兒(er) 時的福州記憶與(yu) 中年落腳的廣州,奇妙地聯係在一起。
廣州,這座千年古城、匯聚八方來客的商都,積澱著多少舊時光,又延續了多少人文傳(chuan) 統?中原的漢文化與(yu) 嶺南的百越文化,黃河、長江大浪波濤的氣息與(yu) 海洋微鹹的海風,在這裏匯合。
千年流轉的古城,在各種文化的撞擊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采。近代,她搖身一變成為(wei) 世界舞台上光彩四射的大都市。
也許從(cong) 小在部隊大院長大,所以,五湖四海是我童年生活的一個(ge) 氛圍。後來讀大學,班上的同學也是來自五湖四海;在廣州重返高校,身邊的同事仍然是來自五湖四海,本地人教師隻占少數。
這一連串有趣的人生經曆,又給我提出另外一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同樣是五湖四海,卻能在廣州這座千年古城找到故鄉(xiang) 的感覺?我的這種“反認他鄉(xiang) 為(wei) 故鄉(xiang) ”的情感趨向到底是怎麽(me) 形成的呢?
我思索良久,慢慢找到答案。
一是她喚起了我的童年。比如關(guan) 於(yu) 福州“鍋邊糊”的聯想,廣州與(yu) 福州幾分相似,都有“歲月靜好”、低調務實過日子的氛圍。但,又不僅(jin) 僅(jin) 是這些。
廣州自古通商,向來是一個(ge) 貿易物流極其發達的大碼頭城市,而且都市與(yu) 市井皆有,煙火與(yu) 遠方俱存,有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也有慢悠悠的街坊日常,人情味十足。
二是她的移民特點。這是一個(ge) 麵向世界、通過海洋貿易不斷形成人口遷徙的移民城市,而“移民氣質”又已經融匯進這座古城的傳(chuan) 統。
所以,我童年“五湖四海”的經曆與(yu) 一座移民城市的傳(chuan) 統,奇妙地達到一種契合。也許正是這種契合,讓我愛上這座城市,讓我“反認他鄉(xiang) 為(wei) 故鄉(xiang) ”,讓我把這裏視為(wei) 自己的“精神原鄉(xiang) ”。
我2003年落戶廣州,到2010年亞(ya) 運會(hui) 舉(ju) 辦,廣州迎來了飛躍性的變化。亞(ya) 運會(hui) 時的廣州,市民、政府與(yu) 社會(hui) 各界同心協力——恰如亞(ya) 運會(hui) 口號“一起來,更精彩”。此後,廣州也在大步向前。我居住的琶洲西區,眼看著從(cong) 一座果園島變成了數字化產(chan) 業(ye) 的高新科技區。
親(qin) 眼見證廣州這些年的變化,讓我從(cong) 心底相信:青春中國,未來可期!
(作者係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廣東(dong) 財經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