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加快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十四五”期間在全國範圍內認定約200個集群

發布時間:2022-10-13 11:32: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小企業(ye) 聯係千家萬(wan) 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ye) 、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定位於(yu) 縣域的中小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中小企業(ye) 高質量發展至關(guan) 重要。

  近日,工信部印發《促進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了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的培育方向和認定標準,並提出“十四五”期間,在全國範圍認定200個(ge) 左右集群,引導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省級集群。

  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特”在哪裏?如何重點支持和培育?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工信部中小企業(ye) 局有關(guan) 負責人。

  為(wei) 何定位在“縣域”

  呈現“一縣一業(ye) ”發展態勢,縣域產(chan) 業(ye) 集群已成為(wei) 工業(ye) 發展的中堅力量

  根據《辦法》,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是定位在縣級區劃範圍內(nei) ,以中小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具有較強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集群為(wei) 何要定位在縣域?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據統計,我國縣域經濟GDP占全國比重近四成,縣域戶籍人數超過全國總人口的60%。

  自2015年工信部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各地因地製宜重點圍繞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縣域工業(ye) 集中區、塊狀經濟等出台專(zhuan) 項政策,呈現出“一縣一業(ye) ”的發展態勢。數據顯示,近三成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分布在縣域產(chan) 業(ye) 集群中,縣域產(chan) 業(ye) 集群已成為(wei) 我國工業(ye) 發展的中堅力量。

  盡管發展態勢良好,但也應看到,集群的高質量發展仍麵臨(lin) 一些挑戰。工信部中小企業(ye) 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通過對10個(ge) 省份、50多個(ge) 縣域集群、近千家中小企業(ye) 開展的調研發現,中小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仍存在以下問題——

  定位模糊、協同不足。相當一部分集群主導產(chan) 業(ye) 定位不夠清晰,優(you) 勢特色不足,同時由於(yu) 協同創新平台尚不健全、發揮作用不夠等問題,不少集群仍表現為(wei) “集而不群”。

  資源欠缺、服務滯後。當前,縣域產(chan) 業(ye) 集群提供服務與(yu) 企業(ye) 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資源的欠缺限製了集群數字化管理水平和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水平的提升。

  “促進培育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可以更好下沉高水平服務資源、優(you) 化中小企業(ye) 發展環境,彌補中小企業(ye) 小散弱的先天劣勢。”工信部中小企業(ye) 局有關(guan) 負責人說,發展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也有利於(yu) 促進各種產(chan) 業(ye) 資源的快速流動,放大產(chan) 業(ye) 協作效應,將集群嵌入全國乃至全球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中,從(cong) 而在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實現“卡位”“補位”,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

  集群“特”在哪裏

  明確一個(ge) 主導產(chan) 業(ye) ,並不斷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集聚創新要素

  特色是中小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的核心動力。那麽(me) 此類集群“特”在哪裏?

  “特”體(ti) 現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的專(zhuan) 業(ye) 化。按照《辦法》,中小企業(ye) 集群需明確一個(ge) 主導產(chan) 業(ye) ,並不斷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一些地區打造一縣一業(ye) 、一鎮一品等做法,均是立足當地資源特點和產(chan) 業(ye) 基礎,進行差異化定位,引導中小企業(ye) 在主導產(chan) 業(ye) 上深耕細作,不斷提升集群專(zhuan) 業(ye) 化配套能力,推動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

  “特”表現在主導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化。《辦法》要求,中小企業(ye) 集群應圍繞主導產(chan) 業(ye) 集聚創新要素,加強協同創新,完善創新平台,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產(chan) 業(ye) 協作水平,踐行綠色製造,形成核心競爭(zheng) 力,推動產(chan) 業(ye) 向價(jia) 值鏈高端攀升。

  應該看到,近年來,各地立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和產(chan) 業(ye) 結構,已形成一批相對成熟的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河北臨(lin) 西,軸承產(chan) 業(ye) 集群加強與(yu) 科研院所戰略合作,實現機床軸承、陶瓷軸承等中高端產(chan) 品突破,產(chan) 品遠銷東(dong) 南亞(ya) 、歐美等的9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河南葉縣,依托龍頭企業(ye) 平煤神馬集團組建尼龍新材料產(chan) 業(ye) 研究院,有力推動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和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

  “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的遴選要立足於(yu) 推動我國中小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發展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提升,聚焦營造中小企業(ye) 良好發展環境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關(guan) 鍵環節專(zhuan) 業(ye) 化配套能力提升。”工信部中小企業(ye) 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從(cong) 具有較強核心競爭(zheng) 力、優(you) 質中小企業(ye) 梯度培育成效明顯、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作高效、具有較強協同創新能力、數字化轉型效果初顯、具有較高綠色化發展水平、積極參與(yu) 產(chan) 業(ye) 開放合作等多方麵進行具體(ti) 遴選和認定。

  認定後如何培育

  引導地方出台專(zhuan) 項支持政策,匯聚市場化服務資源,形成發展新模式

  認定是手段,培育才是關(guan) 鍵。按照《辦法》,在“十四五”期間,將在全國範圍內(nei) 認定200個(ge) 左右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認定工作完成後,如何支持和促進集群的發展和培育?

  “通過政府引導與(yu) 市場主導相結合的方式,多措並舉(ju) 培育集群發展。”工信部中小企業(ye) 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一方麵,通過開展政策宣貫,引導地方立足工作實際統籌規劃中小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布局,出台專(zhuan) 項支持政策,在財政、金融、產(chan) 業(ye) 、土地、人才等方麵加強對集群發展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麵,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匯聚市場化服務資源,通過機製創新形成多方共建、共商共治、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集群發展新模式。

  “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的生存發展之根在於(yu) 產(chan) 業(ye) ,無產(chan) 業(ye) 則無集群,無專(zhuan) 而強的產(chan) 業(ye) 則無優(you) 而壯的集群。”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楊建軍(jun) 表示,培育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需要精準定位集群主導產(chan) 業(ye) ,提升主導產(chan) 業(ye) 特色優(you) 勢,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升級,加大創新平台建設力度,暢通集群內(nei) 外部協作網絡,持續推進優(you) 質中小企業(ye) 梯度培育工作,不斷提升集群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

  為(wei) 防止一些地區在集群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盲目發展和趨同現象,《辦法》也作出了相應的規範性要求和指引,以引導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健康可持續發展。

  《辦法》規定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製定三年發展規劃,作為(wei) 認定的基本條件,將有效協調集群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楊建軍(jun) 分析,集群需結合產(chan) 業(ye) 發展形勢和自身發展基礎,明確發展目標,采取量身定製、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綜合提升主導產(chan) 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從(cong) 而發展成各有千秋、模式各異的行業(ye) 標杆。

  此外,《辦法》也提出要建立集群動態管理和跟蹤監測機製的要求。據介紹,下一步工信部將組織各地中小企業(ye) 主管部門建立健全本地中小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動態監測工作機製,通過開展集群診斷、編製發布案例集等方式推進先進培育工作經驗的分享,引導集群少走彎路、找到出路,為(wei) 推動出台精準滴灌的集群扶持政策提供支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