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二十大代表風采】柯曉賓:以工匠精神守護中國高鐵

發布時間:2022-10-13 11: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扯斷一根頭發的力度大約為(wei) 1800毫牛,手工調整片彈簧結構的觸片隻有這個(ge) 力道的十分之一,為(wei) 將力道控製得足夠精準,80後信號繼電器調整女工柯曉賓精益求精,不斷磨煉自己。

  柯曉賓是中國最大的鐵路信號繼電器生產(chan) 基地——中國通號西安工業(ye) 集團沈信公司電器中心調整三班班長,先後獲得“中央企業(ye) 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ye) 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2017年當選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今年當選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

  高鐵縱橫奔馳,展現了令人矚目的“中國速度”。如果把信號控製係統比作高鐵的“中樞神經係統”,應用於(yu) 全路數以千萬(wan) 計的繼電器則是支撐這個(ge) 中樞係統有效工作的“神經元”,是高鐵安全高效運行的“守護神”。19年來,柯曉賓默默堅守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ye) 技能的完美和極致,在京滬高鐵、青藏鐵路、哈大高鐵等多條高鐵上貢獻青春與(yu) 智慧,用傳(chuan) 承、創新和擔當詮釋著“大國工匠”精神。

  “堅持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這是柯曉賓202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時的獲獎感言,也是她職業(ye) 生涯的座右銘。

  2003年,20歲的柯曉賓走出校門,成為(wei) 一名繼電器調整工人。繼電器作為(wei) 鐵路係統控製裝置的“神經元”,大到車站的控製中心,小到一個(ge) 信號燈,每一個(ge) 電路的切換都離不開它。看似小小的繼電器,想讓它安全穩定運行,需要調整人員無數次用心調試。作為(wei) 世界通行做法,手工調整比機器調整精度更高,調整接點間距的誤差需要控製在0.05-0.1毫米之間,稍有瑕疵就會(hui) 直接影響性能指標。

  初入崗位,柯曉賓曾經曆過自己調試的產(chan) 品被檢測退回的窘境。在師傅崔寶華的鼓勵和教導下,她一有時間就揣摩手法,一個(ge) 動作要練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她專(zhuan) 門買(mai) 了握力器,反複練習(xi) 手腕力度,甚至幹脆把模具背回家練,經常練得手掌的虎口發麻。由於(yu) 長期的訓練和工作,她的食指比另外幾個(ge) 手指都要粗。半年後,柯曉賓成為(wei) 同期第一個(ge) 上線、獨立生產(chan) 的信號調整工。

  十幾年裏,柯曉賓不僅(jin) 在調整手法上日臻完善,成為(wei) 調整線上的“領頭雁”,而且通過經驗積累和思考總結,連續推出獨創性的調整工藝和作業(ye) 指導方法,在信號繼電器調整領域掀起了一股傳(chuan) 承和創新之風。世界知名繼電器生產(chan) 企業(ye) 西屋公司的專(zhuan) 家來廠參觀時看到柯曉賓的調整手法,連聲驚呼“China miracle”(意為(wei) “中國奇跡”——記者注)。哈工大專(zhuan) 家對這個(ge) 技藝嫻熟、動手能力超強的姑娘印象深刻,稱她為(wei) “柯教授”。

  為(wei) 適應鐵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通號自主研製一款繼電器,要求一組接點每個(ge) 觸頭壓力不小於(yu) 150毫牛,兩(liang) 個(ge) 觸頭的壓力差不大於(yu) 20毫牛,相當於(yu) 普通發絲(si) 所承受力度的1/90。麵對難題,柯曉賓一頭紮進一大堆圖紙和測量數據裏,有時吃飯時會(hui) 扔下筷子開始畫圖紙,下班途中返回車間測數據,纏著機加師傅搞試製……憑著這股執拗勁兒(er) ,她成功研製出新型接點整形工具,大幅提高調整精度和生產(chan) 效率。由她主創的調整方法和操作步驟被納入作業(ye) 指導卡,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要求別人做到的,我要首先做到。希望別人做好的,我要做到更好。”2012年,29歲的柯曉賓擔任調整三班班長,在新崗位迎來新的挑戰。徒弟牛菲菲在參加一次技能大賽時因成績沒達到預想目標,一度壓力很大。柯曉賓在電話裏對牛菲菲說:“人人都想得第一名,但是第一名隻有一個(ge) ,名次固然重要,但過程對你來說更重要。”在柯曉賓的言傳(chuan) 身教中,牛菲菲不僅(jin) 學會(hui) 了技能,也學到了師傅身上的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表象是技藝,實質在精神,傳(chuan) 承堅守是基礎,創新突破是關(guan) 鍵”。

  傳(chuan) 承和創新一直在持續。從(cong) 師傅崔寶華身上,柯曉賓學到了嫻熟的技能,更懂得了作為(wei) 一線生產(chan) 工人的責任和擔當。崔寶華成為(wei) 黨(dang) 的十八大代表那一年,柯曉賓也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追隨著師傅的足跡,在奮鬥中揮灑青春汗水。

  2017年,作為(wei) 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柯曉賓懷著激動的心情在人民大會(hui) 堂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報告,從(cong) 那一刻起,她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不僅(jin) 是一名基層工人的光榮和夢想,更多的是作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職責和使命。

  “繼電器沒有100%完美的產(chan) 品,但我們(men) 要努力去追求100%的完美。”對柯曉賓來說,“大國工匠”內(nei) 蘊深遠,大到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時代的精神氣韻,小到一名普通工人一絲(si) 不苟的工作態度,都需要全身心投入學習(xi) 和忘我奉獻。

  2017年12月,由16名一線職工組成的柯曉賓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幾年裏,柯曉賓帶領團隊通過多種載體(ti) 形式,不斷創新項目、持續攻關(guan) ,攻克生產(chan) 難題29項,提高了產(chan) 品質量,為(wei) 企業(ye) 創造經濟效益。

  近年來,柯曉賓先後帶出50名徒弟,她培養(yang) 的青年職工中湧現出全國技術能手3人、中央企業(ye) 技術能手7人。

  柯曉賓說自己是幸運的,作為(wei) 一名鐵路工人,趕上了我國高鐵領跑全球發展的新時代,並且能身處一線作出應有的貢獻,實現人生價(jia) 值,成就無悔青春。未來的征途上,柯曉賓會(hui) 帶著她的“娘子軍(jun) ”團隊繼續前行,守護中國高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dong)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