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二十大代表武鋼:他是“追風人”,讓中國風機走向全球
編者按
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dang) 章規定和黨(dang) 中央統一部署,全國38個(ge) 選舉(ju) 單位選舉(ju) 產(chan) 生了2296名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中的優(you) 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是經各級黨(dang) 組織逐級遴選產(chan) 生,肩負著9600多萬(wan) 名黨(dang) 員、490多萬(wan) 個(ge) 基層黨(dang) 組織的重托,凝聚著全黨(dang) 的意誌,承載著人民的期望,將光榮地出席黨(dang) 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他們(men) 中很多是來自生產(chan) 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ye) 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黨(dang) 員。本欄目重點介紹生產(chan) 和工作第一線黨(dang) 員代表的先進模範事跡,以學習(xi) 和弘揚他們(men) 的優(you) 秀品質和精神風範。
達阪城的風,一年吹一場,從(cong) 春刮到冬。在過去,這是讓人打顫的寒風;在新能源時代,這是寶貴的資源。
武鋼是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從(cong) 新疆達阪城起步,見證了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他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國產(chan) 風機,研發出全球領先的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他掌舵金風科技20年,把一個(ge) 資產(chan) 300萬(wan) 元的小企業(ye) 打造成總資產(chan) 1240億(yi) 元的中國風電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
35年間,武鋼深耕風電行業(ye) ,沒有停止追風的步伐。
1987年,29歲的武鋼放棄穩定的教師職業(ye) ,接任達阪城風電場場長。此時的中國風電產(chan) 業(ye) 才剛剛萌芽,達阪城也隻是邊陲的一塊試驗田。說是場長,其實電氣、液壓、機械樣樣都得幹,冒著生命危險爬風機是他每天的必修課。
一年300天,武鋼都在風電場,對風機的脾氣和哪裏容易出故障了如指掌。
在高高的風機上,年輕的武鋼常做的兩(liang) 件事就是做夢和仰望星空,3個(ge) 夢想逐漸在他心裏萌生:在達阪城安裝成百上千台風機,製造出中國人自己的風機,實現國際化。
在日常工作中,武鋼做著各種嚐試和準備:在設備采購上,刻意采購不同企業(ye) 的產(chan) 品,研究每台風機的特點和原理;在技術儲(chu) 備上,列出許多課題,讓每個(ge) 團隊成員都參與(yu) 研究,其中不少都是當時高校甚至國家的重點研究課題;在員工培訓上,把員工輸送到國內(nei) 外參觀學習(xi) ,邀請知名專(zhuan) 家學者授課,還舉(ju) 辦了全國風電培訓班。這些積累為(wei) 日後研發風機奠定了堅實基礎。
望著達阪城建起的宏偉(wei) 壯觀的風電場,武鋼並沒有高興(xing) 太久。在行業(ye) 發展初期,我國風機都依靠進口,價(jia) 格高,故障率高,維修成本高。受製於(yu) 人的狀況深深刺激著武鋼,他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造出國產(chan) 化風機。
“當時,國外的朋友勸我,按照中國工業(ye) 的現狀,風力發電機的五大核心部件結構非常複雜,你們(men) 是造不出來的!”可武鋼心想,如果長期依賴進口,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chan) 業(ye) 就會(hui) 受到影響。
武鋼擔任項目負責人,率先開啟了國產(chan) 風機的研製,並被科技部列入國家“九五”科技攻關(guan) 項目。研製過程中,他審核了上千張設計圖紙,通過無數次組裝、現場調試、運行,1998年首台國產(chan) 600kW風機在達阪城風電場投入運行,整機性能和引進的風力發電機組相當。首台機組國產(chan) 化率為(wei) 33%,以後又陸續投產(chan) 了10台機組,到第10台時國產(chan) 化率達到了96%。
不服輸的性格和對技術的癡迷驅使武鋼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不停思考,在中國市場,外資風電機組製造商市場份額高達89%,大多數風電場用的都是進口風機,跟隨和仿製難以和國外先進產(chan) 品抗衡。
2002年,武鋼再次領銜,牽頭承擔國家“863”計劃,自主研發兆瓦級失速型風力發電機組,後來又調整技術路線轉為(wei) 直驅永磁風機研究。
2005年4月,金風科技研製的1.2MW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在新疆達阪城風力發電廠試運行,這是國內(nei) 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兆瓦級風機。
多年的摸爬滾打,練就了武鋼沉著冷靜、深思遠慮的性格。他深知地處西北的金風科技長於(yu) 研發,短在製造。金風科技管理團隊創新推出“啞鈴型”的運營模式,將前端的技術標準和原理以及後端的市場銷售和服務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中間的製造環節采取市場外包的方式,讓金風快速地打開了市場。
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實施和一係列政策支持,讓中國風電市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2008年開始,風電行業(ye) 出現過熱的勢頭,一下湧現出70多家風機製造商。受政策趨緊、同行惡性競爭(zheng) 影響,金風科技連續8年的高速成長步伐放緩,市場占有率從(cong) 2007年的25%跌至18%。此後幾年間,中國的風電行業(ye) 進入“低穀期”,出現棄風、風電設備製造產(chan) 能過剩的情況,金風科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此時武鋼卻依然樂(le) 觀。他不斷在企業(ye) 內(nei) 部給員工打氣:“在行業(ye) 冷下來的時候,正好也可以讓我們(men) 自己冷靜下來思考。我們(men) 要將以前取得的成績都歸零,繼續保持過去艱苦創業(ye) 的傳(chuan) 統,苦練內(nei) 功,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機遇。”
他帶領金風人加大科技投入,迅速推出可以滿足新時代市場需求,覆蓋更廣範圍、更多元應用場景的係列新產(chan) 品。隨著一係列促進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規範陸續出台,全國的風電市場穩定下來,憑借先進的技術、過硬的質量和多元化戰略,金風科技又重回龍頭地位。
2022年金風科技全球累計裝機超過4.5萬(wan) 台,容量超過89GW,業(ye) 務遍布全球38個(ge) 國家地區和國內(nei) 30個(ge) 省區市;連續11年保持中國風電裝備行業(ye) 市場占有率第一,連續7年保持全球風電裝備行業(ye) 市場前三位,在中國風機出口市場份額中占比60%;申請5900餘(yu) 項國內(nei) 外專(zhuan) 利,參與(yu) 31項國際標準和330項國內(nei) 標準的編製修訂。
起於(yu) 風,但不止於(yu) 風。
對於(yu) 未來,64歲依然在追夢的武鋼說:“我要通過技術創新的引領和產(chan) 業(ye) 推動,讓風電的度電成本降得更低,把綠色能源送到全球千家萬(wan) 戶。”
記者:王雪迎
統籌:劉世昕 楊月 牟昊琨
製圖:劉蘅儀(yi) (實習(xi) ) 高宇(實習(xi)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