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亞非演藝行業共尋合作與發展之道
中新社上海10月12日電 (王笈)新冠疫情的蔓延,對全球演藝行業(ye) 產(chan) 生了巨大衝(chong) 擊,國際間文化交流活動一度停滯,各國演出行業(ye) 都在探索應對措施,共同尋求合作與(yu) 發展之道。
10月12日,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局、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中國—亞(ya) 非演藝論壇在上海舉(ju) 辦,探索建立中國與(yu) 亞(ya) 非地區演藝合作長效機製,助力業(ye) 界在新冠疫情下和演藝技術革新浪潮中有更好的應對方式。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亞(ya) 非地區國家的文化、政策、市場環境等話題暢所欲言,“破局之法”隱約浮現。
方法一:從(cong) 古老文明中汲取靈感
中國與(yu) 亞(ya) 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著豐(feng) 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橫亙(gen) 東(dong) 西方的古絲(si) 綢之路聯係到了一起。
“我們(men) 要從(cong) 古老的亞(ya) 非文明中汲取共通的文化藝術靈感。”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總裁張頌華對亞(ya) 非合作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認為(wei) 發揮各自的文化優(you) 勢資源進行聯合創演,或將成為(wei) 開創未來新局麵的路徑之一。
“聯合創演劇目是在劇目策劃、創作、編排、製作階段邀請中外雙方的編劇、編導、藝術表演團體(ti) 一同介入,通過雙方的實地采風、思維碰撞,增進互相了解,在劇目中充分融入當地民俗風情和人文情感表達元素,用易於(yu) 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現各國多元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張頌華說。
方法二:加速“藝術數字化”
新冠疫情下,全球演藝行業(ye) 發生深刻變革,進一步加速藝術數字化進程。新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演藝新業(ye) 態,為(wei) 拓展區域間演藝機構線上合作提供了機遇。
2021年9月,慶祝上海市—全羅南道締結友好交流關(guan) 係25周年線上音樂(le) 交流會(hui) 在兩(liang) 地同時奏響。來自上海民族樂(le) 團與(yu) 全羅南道道立國樂(le) 團的演奏家們(men) 通過視頻連線,以絲(si) 竹之音傳(chuan) 遞友誼之聲。其中《絲(si) 綢之路》由上海民族樂(le) 團進行音樂(le) 製作,全羅南道道立國樂(le) 團負責舞蹈編排,通過“雲(yun) 合作”完成。
張頌華透露,目前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與(yu) 亞(ya) 非地區的演藝交流合作更多采取了線上模式,未來將融合資源、整合表演內(nei) 容,建設數字演藝服務平台,通過“雲(yun) 授課”“雲(yun) 培訓”“雲(yun) 演出”等方式加強與(yu) 亞(ya) 非地區專(zhuan) 業(ye) 藝術領域的合作交流,通過各類線上活動與(yu) 亞(ya) 非地區演藝行業(ye) 保持交流互動。
方法三:常態化信息共享
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中國—亞(ya) 非地區演藝論壇等常態化合作機製,使亞(ya) 非地區演藝信息交流渠道更加暢通,形成了亞(ya) 非演藝資源的“朋友圈”,為(wei) 亞(ya) 非地區演出從(cong) 業(ye) 者、演藝機構之間開展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互相了解、長效溝通是國際間文化交流、合作與(yu) 貿易的基礎。”在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劉克智看來,中國和亞(ya) 非地區國家都有著豐(feng) 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以及眾(zhong) 多優(you) 秀的藝術家和表演藝術作品。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渠道,將增進彼此演藝市場的相互了解,促進彼此優(you) 秀演藝項目和演藝機構的交流合作,推動區域間演藝大市場的繁榮。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金雷表示,希望通過多樣、有效的方式建立起長效的合作模式,搭建中國—亞(ya) 非演藝信息交流的共享平台,促進雙方演藝資源的更新、利用,為(wei) 演藝行業(ye) 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開新空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