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外國人眼裏的這十年 丨南京小西湖:城市微更新,古居更宜居

發布時間:2022-10-13 16:08:00來源: 新華報業網

  2022年9月,美國建築師、西交利物浦大學教師亞(ya) 當·布裏爾哈特(Adam Brillhart)和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三位留學生漫步南京小西湖街區。

  穿過傳(chuan) 統的明清小巷,欣賞前衛的藝術裝飾,在這個(ge) 複古與(yu) 新潮融合、古樸與(yu) 現代碰撞的地方,幾位外國友人透過南京城市微更新故事,洞見江蘇這些年來守護百姓幸福生活的巨大努力。

  漸進式微更新,尊重居民意願

  亞(ya) 當一行來到馬道街39號居民許慶家,兩(liang) 層小樓整潔有序,院子裏高高的枇杷樹是許慶家人幼年時種下的,陪伴他們(men) 40餘(yu) 年,如今枝葉繁茂。許慶告訴亞(ya) 當,祖上清朝光緒年間就落戶這裏,先後住了七代人,改造前的房子年久失修,但“根”在這裏,一直沒有離開,小西湖街區改造征求意願時,他和家人都毫不猶豫選擇留下。

  因為(wei) 這棵枇杷樹,許慶家房屋改造增加了施工難度,但改造團隊充分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想方設法將樹保留下來。回憶、鄉(xiang) 愁,在這個(ge) 沉澱著七代人情感的小院裏,像枇杷樹一樣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這給亞(ya) 當留下深刻印象。

  小西湖街區是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22處曆史風貌區之一,也是南京明清風貌特征保留較為(wei) 完整的居住型街區之一。曾經的小西湖,區內(nei) 人口密集,建築空間殘破落後,地處繁華的老門東(dong) 周邊,卻像個(ge) 棚戶區,一些曆史文物建築被淹沒在高高低低的民房與(yu) 工廠中。

  2015年,原南京市規劃局會(hui) 同秦淮區政府,發起三所在寧高校研究生誌願者行動,探索小西湖街區保護與(yu) 再生策略,經專(zhuan) 家評審,確定由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韓冬青教授團隊承擔規劃設計,南京曆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負責項目實施。政府部門、設計團隊和實踐團隊共同努力,充分聽取每戶居民意見,小西湖改造探索出一條“自我更新、有機更新、持續更新”的保護新路徑。

  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韓冬青教授和學院助理研究員董亦楠先後10多次與(yu) 許慶探討房屋改造方案。許慶的老房子被評為(wei) D級危房,根據改造政策,政府補貼60%的費用,許慶自己支付40%,這次翻建,他們(men) 隻支付了不到25萬(wan) 元。

  小西湖片區麵臨(lin) 的是曆史風貌保護和民生改善雙重要求。“在小西湖搬遷階段,改造團隊提出了‘自願、漸進’模式,以‘院落或幢’為(wei) 單元進行搬遷和修繕,充分尊重民意,待整個(ge) 院落或幢住戶全部簽約交房後開始分步進行改造。尊重保留原住居民,留下街區傳(chuan) 統文化,小西湖‘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實踐,每一處改造都透出情感和溫度。”亞(ya) 當把感悟記錄在筆記本上,深入訪談使他讀懂建築空間改造背後的故事內(nei) 涵。

  保護與(yu) 再生,留住百年煙火氣

  不僅(jin) 保留老建築,還留有一半原住民,改造後的南京小西湖街區自然保留老城南市井生活氣息。亞(ya) 當最感興(xing) 趣的,就是這積澱的煙火氣。

  堆草巷33號劉光紀家後院是遊客爭(zheng) 相駐足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小門半開著,門頭兩(liang) 盞紅燈籠隨風晃動,紅彤彤的石榴從(cong) 院牆裏探出頭,透過鏤空的牆體(ti) ,院子裏的花園一覽無餘(yu) 。女主人秦柳昆熱情地招呼遊客進來歇歇腳。

  城市的發展不是看樓房蓋得有多高,而是要看是否保留住了城市的文脈。修繕傳(chuan) 統房屋,保留曆史風貌、街巷肌理,小西湖引進了秦淮燈彩國家級非遺傳(chuan) 人顧業(ye) 亮大師工作室、精品民宿、蟲文書(shu) 局等多種行業(ye) 形態,原住民與(yu) 新業(ye) 態共生共榮。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來自伊朗的尼雅非常喜歡這個(ge) 隱藏在老城區的“新網紅”:“在小西湖,有一種放慢時光的舒適感。”

  劉家後院是小西湖改造中的一次大膽創新,此前這裏是一個(ge) 堆放雜物的地方,院牆搖搖欲墜。改造團隊與(yu) 劉光紀商議,在產(chan) 權不變的情況下,將私人空間進行分享。對於(yu) 這個(ge) 想法,劉光紀夫妻起初不以為(wei) 然,看到設計圖紙後兩(liang) 人眼前一亮,還主動提出邀請遊客走進來看,小西湖第一個(ge) “共享院落”就這樣誕生了。院牆降低了60公分,後牆開了一扇小門,小院經打理變成漂亮的花園,鏤空院牆,更使傳(chuan) 統院落煥發生機與(yu) 活力,每天都有人慕名來此參觀,節假日更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百姓宜居幸福,城市改造的原點

  以人民為(wei) 中心,百姓至上的微更新,讓整個(ge) 小西湖更具靈魂和活力。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來自哈薩克斯坦的伊優(you) 娜認為(wei) ,“尊重人的情感需求,是小西湖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每個(ge) 周日,小西湖居民孔祥輝就會(hui) 到附近的翔鸞坊大舞台一展歌喉,今年71歲的他是個(ge) 資深戲迷,小西湖改造前,他隻能去公園、江邊等地練習(xi) ,改造後,家門口就有個(ge) 大舞台,他召集十多位票友,每個(ge) 周日都相約來唱戲。

  “屋子裏住了人,就成了家,一代代人居住,就產(chan) 生了家族記憶,小西湖更新,精細化地保留了傳(chuan) 統與(yu) 記憶,而公共空間優(you) 化後也密切了鄰裏街坊的交往。”亞(ya) 當有感而發。

  占地麵積僅(jin) 4.6萬(wan) 平方米的小西湖被譽為(wei) “老城保護的美麗(li) 樣本”。韓冬青教授認為(wei) ,作為(wei) 活態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小西湖街區肩負著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居民居住環境改善等多重責任,“人”是非常根本的一個(ge) 問題。“我們(men) 要通過百姓日常生活體(ti) 會(hui) 到一個(ge) ‘活著’的文化。它從(cong) 過去到現在,還會(hui) 到未來,都是通過民眾(zhong) 的生活去傳(chuan) 承的,所以這是小西湖樣本的典型性。”

  讓城市更宜居,讓百姓更滿意。2021年11月,住建部將南京等21個(ge) 城市列為(wei) 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2022年4月,《南京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正式出台,南京深化有溫度的城市更新更加有據可依。2022年9月,南京小西湖街區保護更新二期被列入江蘇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名單。更多這樣的更新變化正在江蘇大地展開。

  出品:尤健

  監製:沈崢嶸

  執行:陳澄 朱娜 錢盈盈 付岩岩 張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