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黑陶見證藏族民眾生活之變
中新網迪慶10月23日電 題:尼西黑陶見證藏族民眾(zhong) 生活之變
作者羅婕
從(cong) 雲(yun) 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市驅車30餘(yu) 公裏,即能到達茶馬古道沿線的尼西鄉(xiang) 湯堆村。居住在這裏的藏族民眾(zhong) 在悠久的民間製陶史中煥發傳(chuan) 統的新活力。
“尼西黑陶是藏族黑陶的一種,製陶工藝傳(chuan) 承兩(liang) 千餘(yu) 年,是藏族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藏族黑陶燒製技藝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魯茸恩主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尼西黑陶見證了當地藏族民眾(zhong) 的生活變遷。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曆史悠久,主要分布於(yu) 中國雲(yun) 南、四川、青海等省份。雲(yun) 南迪慶的尼西鄉(xiang) 以盛產(chan) 黑陶聞名,擁有“中國藏族黑陶之鄉(xiang) ”的美譽。在湯堆村,從(cong) 事黑陶燒製的村民眾(zhong) 多,魯茸恩主的工作坊就在錯落排布的民居之中。
魯茸恩主13歲起便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製作黑陶,至今已40年有餘(yu) 。他的父親(qin) 孫諾七林是國家級“藏族黑陶燒製技藝”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其作品火盆、酥油茶具(搖具)和茶罐三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魯茸恩主的兒(er) 時記憶中,父親(qin) 總是靠人背馬馱將製作好的黑陶帶到香格裏拉市、德欽縣城等地售賣,並換取生活用品。“那時路遙馬慢,天不亮出門,到縣城也快天黑了。父親(qin) 一步一步把尼西黑陶帶出了山溝溝,也帶到海外收藏者的麵前。”
“與(yu) 其他藏族黑陶不同,尼西黑陶的原料使用當地山上特有的紅土與(yu) 白土混合製作而成,且塑形、拋光等工序都是純手工製作。”魯茸恩主介紹,尼西黑陶品種齊全、用途廣泛,有最具藏族特色的“藏八寶”擺件,還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餐具、炊具、茶具、酒具及香爐、酥油燈等均一應俱全。
魯茸恩主工作坊的架子上,擺放著各式形態各異的黑陶作品,其中鴿子壺和小茶罐是他最拿手的器具。“現在尼西黑陶的藝術收藏價(jia) 值不斷攀升,傳(chuan) 承的匠人們(men) 也不斷創新,讓黑陶的器型發展至80餘(yu) 種。”他說。
如今,雲(yun) 南迪慶交通發生“一躍千年”的巨變,隨著路網越來越發達,昔日人背馬馱的景象不再,從(cong) 湯堆村到香格裏拉市區僅(jin) 需40餘(yu) 分鍾的車程。隨著大滇西旅遊環線的完善和香格裏拉旅遊產(chan) 業(ye) 的不斷發展,尼西鄉(xiang) 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尼西黑陶成為(wei) 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也成了香格裏拉最具代表性的文旅商品。
非遺文化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主動來到湯堆,“常常有國外遊客到湯堆來體(ti) 驗觸碰泥土所帶來的感動。疫情前,每年有超過8000人次到我的工作室參觀。賣黑陶讓我們(men) 收入翻番,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與(yu) 此同時,旅遊發展帶動了當地傳(chuan) 統美食“出圈”,由尼西黑陶製作的土鍋烹煮的雞湯——尼西土鍋雞成了一道倍受中外遊客歡迎、每去必吃的特色菜肴。
世界日新月異,日子越變越好,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如魯茸恩主一樣的傳(chuan) 承人對非遺技藝的堅持。談到父親(qin) 傳(chuan) 承黑陶技藝的夙願,他感慨萬(wan) 千,“父親(qin) 一直教導我們(men) ,要重視這門傳(chuan) 統手藝。現在我接過這份傳(chuan) 承事業(ye) ,一定要讓非遺‘寶藏’延續下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