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水出好河”,這位院士用一輩子守望生命之源

發布時間:2022-10-24 14:08:00來源: 光明網-科普中國

  劉昌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是我國著名的水文學家

  也是成因水文學的開創者

  研究水

  看似簡單

  實際卻難又複雜

  為(wei) 了滿足西北地區的

  橋梁、涵洞設計的需要

  上個(ge) 世紀70年代

  劉昌明接到任務

  要製定出

  一套適用我國西北地區小流域的

  洪峰流量的計算方法

  

  此後

  從(cong) 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到浩瀚的大戈壁

  從(cong) 青海湖濱到地球之巔的風雪高原

  “小徑流戰鬥組”

  一幹就是七八年

  沒有計算機

  組裏的人便每人一把計算尺

  從(cong) 早拉到晚

  大家夥(huo) 苦中作樂(le)

  自嘲好似“拉小提琴”

  

  最終

  他們(men) 研究的小流域洪峰計算方法

  在此後的陽平關(guan) —安康鐵路

  西安—延安鐵路、西安—侯馬鐵路

  蘭(lan) 州—烏(wu) 魯木齊鐵路

  天山—庫爾勒鐵路和格爾木—拉薩青藏鐵路等

  大西線的生產(chan) 設計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1978年

  中國科學的春天來臨(lin)

  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計算方法

  獲全國科技大會(hui) 獎

  談及為(wei) 何將水作為(wei) 研究方向

  劉昌明說

  中國是水資源很缺乏的國家之一

  隻有有水的地方

  土地才可以利用

  人類才可以生活

  所以我選擇水資源這個(ge) 專(zhuan) 業(ye)

  

  質樸而真實

  和那個(ge) 年代大多數的

  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樣

  在他們(men) 眼裏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有人說

  劉昌明可以讀懂水的“語言”

  別人眼裏的洪水是“猛獸(shou) ”

  他看來卻是難得的寶貴資源

  “洪水如果利用得好,

  就是一條具有生態意義(yi) 的水源。”

  “大水出好河”

  是劉昌明的口頭禪

  20世紀80年代

  黃淮海平原麵臨(lin) 大開發的好時機

  劉昌明帶領團隊開展了

  華北平原農(nong) 業(ye) 水文水資源研究

  變低窪地漬害為(wei) 寶

  利用窪水奪高產(chan)

  不待揚鞭自奮蹄

  已屆耄耋之年的劉昌明

  如今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

  為(wei) 節水、用水而奔波

  傾(qing) 聽水的語言

  

  出品人

  楊 穀

  總監製

  宋樂(le) 永

  總策劃

  戰 釗 宋雅娟

  編導

  宋雅娟 肖春芳 張 蕃

  製 作

  光明網科普事業(ye) 部

  特別鳴謝

  中國地理學會(hui)

  《地理學報(中、英文版)》編輯部

  聯合出品

  中國科協科普部、光明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