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讓長征故事煥發時代活力
講好偉(wei) 大長征的紅色故事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推進工作一瞥
貴州省遵義(yi) 段
提升長征資源保護水平
■李 錦 解放軍(jun) 報記者 楊明月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貴州省遵義(yi) 市習(xi) 水縣隆興(xing) 鎮淋灘村,曾是中央紅軍(jun) 二渡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伴著曆史的濤聲,記者走進淋灘村的一座老民宅。
民宅門口立著一塊黑色石碑,刻有“淋灘紅軍(jun) 黨(dang) 支部舊址”字樣。1938年5月,中共地下黨(dang) 淋灘紅軍(jun) 黨(dang) 支部在這裏成立,任務是保存有生力量,團結廣大人民群眾(zhong) ,隨時聽從(cong) 組織召喚。
“淋灘紅軍(jun) 黨(dang) 支部是唯一一個(ge) 由留在長征途中的紅軍(jun) 傷(shang) 病員成立的地下黨(dang) 支部,也是長征途中救助傷(shang) 病員最多的一個(ge) 地下黨(dang) 支部。”習(xi) 水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雲(yun) 坤介紹。
2018年7月,淋灘紅軍(jun) 黨(dang) 支部舊址被貴州省政府確定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底,貴州省遵義(yi) 市習(xi) 水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後,對紅軍(jun) 地下黨(dang) 支部活動遺址保護及陳列布展進行規劃設計,並展開周邊環境整治。如今,紅軍(jun) 地下黨(dang) 支部的文物修繕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基本完工,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全部布展工作。
這是遵義(yi) 市結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展紅色資源保護提升工作的縮影。近年來,作為(wei)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的重中之重,遵義(yi) 市相關(guan) 部門組織人員在摸清紅色資源底數的前提下,抓好遵義(yi) 會(hui) 議會(hui) 址展陳提升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等項目落地落實,推進長征文物保護修繕與(yu) 展示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7月,紅軍(jun) 老戰士黃萬(wan) 先大兒(er) 子將父親(qin) 的遺囑作為(wei) 革命文物捐給四渡赤水紀念館,並感謝紀念館研究室副主任曹行燕等人幫助完成父親(qin) 遺願——找到了黃萬(wan) 先在赤水河畔的救命恩人。
這次特殊的經曆讓曹行燕感觸頗深。13年來,她進村入戶探訪老紅軍(jun) 後代,奔波各個(ge) 檔案館紀念館,采寫(xie) 整理四渡赤水的革命文物故事、口述史等文章67篇,20餘(yu) 萬(wan) 字。
“十幾年來,我深切感受到社會(hui) 各界越來越重視保護長征文物。”曹行燕說,在此基礎上,遵義(yi) 市軍(jun) 地還注重保護長征文化資源背後的曆史和故事,讓更多人在實地探訪中全麵了解長征曆史,更好傳(chuan) 承長征精神。
據了解,目前,遵義(yi) 市正在積極落實不久前出台的《貴州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條例》,結合條例對公園管理協調機製、四類主體(ti) 功能區的定位和建設問題等進行細化規範,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步入法治化、規範化的新階段。
福建省三明段
煥發長征故事時代活力
■徐文濤 包東(dong) 浩
走進福建省三明市中央蘇區革命紀念館,屏幕上跳出兩(liang) 個(ge) 鮮紅數字:11200、76。
“前者是三明參加長征的人數,後者是最終到達陝北的三明籍紅軍(jun) 人數,減少的、逝去的,是一個(ge) 個(ge) 鮮活的生命……”紀念館講解員王莉莉為(wei) 遊客講述數字背後的故事,喚醒大家對湘江戰役的記憶。
三明市是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地之一,境內(nei) 留下的312處紅色文化遺址遺跡,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三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借助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一契機,三明市軍(jun) 地整合用好長征沿線重要文物資源,推動規劃建設工作。”三明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羅振青介紹,他們(men) 組織文史專(zhuan) 家等力量,開展文物史料和紅色故事征集活動,挖掘革命文物背後的曆史,講好三明長征故事。
“這樣的展陳生動真實,如同身臨(lin) 其境。”在寧化縣革命紀念館(長征館)“擴紅支前好模範”展區,看到多媒體(ti) 實景畫麵,參觀的遊客感慨。1931年至1934年,為(wei) 支援前線,寧化蘇區群眾(zhong) 從(cong) “一粒米、一口飯”中省下“萬(wan) 擔糧”送給親(qin) 人紅軍(jun) 。在聲、光、電的還原中,當年蘇區群眾(zhong) 踴躍支前的場景躍然眼前。
近年來,三明市借助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契機,借助科技手段,在紅色場館運用創新展陳方式講述長征故事。在此基礎上,串聯全市重要景區、紅色村鎮和紅色場館,推出紅色旅遊研學精品線路,打造長征精神教育培訓品牌,講好新時代長征故事。
今年年初,反映紅三十四師掩護中央紅軍(jun) 主力強渡湘江故事的廣播劇《血師》,在各平台熱播,吸引不少聽眾(zhong) 留言。“《血師》讓年輕一輩深入了解那段紅色記憶,從(cong) 中汲取前行力量!”一位聽眾(zhong) 留言道。
這是三明市運用多元化方式講好長征故事的生動縮影。如今,在三明這片土地上,講好長征故事的方式愈發豐(feng) 富:舉(ju) 辦全市紅色三明故事宣講、黨(dang) 史故事宣講比賽;從(cong) 基層遴選宣講員組建“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團,在國內(nei) 宣講200餘(yu) 場次;形成《湘江戰役文史資料匯編》《三明市紅軍(jun) 標語圖冊(ce) 》等20餘(yu) 篇研究成果……一個(ge) 個(ge) 弘揚三明長征文化的成果,正“走”出閩北、“紅”動八閩,傳(chuan) 遍祖國的山川大地。
陝西省商洛段
帶動紅色文旅提質升級
■解放軍(jun) 報特約記者 曹 琦 通訊員 餘(yu) 守義(yi)
“當年,紅二十五軍(jun) 就是從(cong) 這裏進入陝西的。”金秋的一個(ge) 周末,記者一行乘車來到陝西省商洛市洛南縣高耀鎮龍河村鐵鎖關(guan) ,探尋當年發生在這片紅色土地的故事。
1934年,紅二十五軍(jun) 離開鄂豫皖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衝(chong) 破敵人圍追堵截,從(cong) 豫陝交界的鐵鎖關(guan) 進入商洛,踏上長征路。
走進有“長征入陝第一村”之稱的龍河村,隻見道路兩(liang) 旁房屋牆上繪有紅軍(jun) 長征主題壁畫,不少人家門前掛著印有紅星的喇叭,長征文化氛圍濃厚。
“我們(men) 村現在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紅色旅遊村。像今天這樣的好天氣,來得遲的遊客還得排隊。”龍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石宏斌介紹。
“秦嶺深處的小山村成為(wei) 紅色旅遊‘打卡地’並非偶然,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是前提。”商洛市黨(dang) 史研究員介紹。翻開陝西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陝西段)保護規劃》可以看到,商洛全市7個(ge) 縣區均有與(yu) 長征相關(guan) 的紅色遺址、紅色景點。
近年來,商洛市軍(jun) 地積極響應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推進專(zhuan) 班,集中對全市長征主題紀念設施、遺址進行全麵普查,廣泛征集建設項目方案,篩選謀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相關(guan) 建設項目10餘(yu) 個(ge) 。
“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永續保護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的迫切需要,也是創建紅色文化旅遊品牌的有效途徑。”商洛市軍(jun) 地有關(guan) 部門在保護優(you) 先的基礎上合理挖掘利用長征文化遺址,打造“走紅軍(jun) 步道、看紅軍(jun) 小屋、聽紅軍(jun) 故事、祭紅軍(jun) 烈士、學長征精神、悟初心使命”研學路線,建成集參觀、培訓、旅遊於(yu) 一體(ti) 的紅色教育基地。
商洛市堅持整體(ti) 謀劃,充分發揮“紅綠相疊、山水相伴”優(you) 勢,將紅色旅遊與(yu) 生態旅遊、古村鎮旅遊等相結合,讓遊客在紅色景點間暢遊山水、在綠水青山中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村裏明確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長征主題特色文化村之後,整個(ge) 村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駐山陽縣袁家溝口村工作隊隊員、縣人武部職工牛文博說,近年來,周邊短途遊持續升溫,來村裏體(ti) 驗當年紅軍(jun) 生活的遊客越來越多,還帶動了農(nong) 副產(chan) 品、文創產(chan) 品的銷售,老區人民生活越來越好。
江西省贛州段
打造長征特色文化品牌
■付 豔 解放軍(jun) 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
“歡迎大家來到‘將軍(jun) 縣’興(xing) 國縣。”隨著江西省贛州市興(xing) 國縣打造的動畫《長征先鋒》第二季熱播,動畫中的人物角色出現在興(xing) 國縣各大景點、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務場所中。
“動畫講述了紅軍(jun) 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希望通過寓教於(yu) 樂(le) 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長征那段曆史。”導演劉新軍(jun) 介紹。如今,興(xing) 國縣在繁華街道開設《長征先鋒》IP服飾主題體(ti) 驗館,推出《長征先鋒》係列圖書(shu) ,長征特色文化IP持續上新,助推紅色文化“破圈”。
“這是近年來贛州市打造的長征文化IP之一。”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副局長夏涵涵告訴記者,贛州正在高質量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項目,通過打造富有特色的長征文化IP,創作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長征文化作品,讓長征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今年暑假,來自山東(dong) 的大學生李紅梅專(zhuan) 程前往贛州多個(ge) 長征文化紀念館、長征文化村等實地參觀。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她頭戴VR虛擬現實技術設備體(ti) 驗了長征曆史場景,AI智能講解員同步講解。
“於(yu) 都縣是中央紅軍(jun) 長征集結出發地,來這裏之前,我已在於(yu) 都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紀念館數字展館雲(yun) 遊了一遍。”李紅梅興(xing) 奮地說道,她一直對長征文化很感興(xing) 趣,來到贛州重溫長征曆程,她深深體(ti) 會(hui) 到紅軍(jun) 付出的巨大犧牲。
數字展館是贛州市結合新技術打造長征文化IP,增強紅色文化滲透力、感染力的創新舉(ju) 措。據悉,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結合“VR+文旅”“AI+研學”等項目,深挖贛州長征故事,打造具有贛州特色的長征文化IP,加強紅色數字標準建設,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建設。
“近年來,贛州市還推出係列紅色文藝精品,創排贛南采茶戲《一個(ge) 人的長征》、音樂(le) 劇《閃閃的紅星》、歌舞劇《八子參軍(jun) 》等精品劇目,打造長征IP公交導視係統,讓紅色文化有了多元化傳(chuan) 播載體(ti) 。”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贛南蘇區的紅色文化,正乘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東(dong) 風,飛出老區,走向大眾(zhong) 。
追尋紅色足跡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楊 楊
站在中央紅軍(jun) 長征第一渡口,遙望於(yu) 都河對岸,作為(wei)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於(yu) 都段)重要組成部分的長征大劇院項目正火熱建設中,施工現場塔吊高聳,工人忙碌穿梭。
回望88年前,一支舉(ju) 著鐮刀錘子旗幟的隊伍,跨過贛南於(yu) 都河,踏上戰略轉移的征程。他們(men) 腳蹬草鞋、肩扛土槍,從(cong) 中國東(dong) 南的根據地到廣袤的大西北,途經十餘(yu) 省,長驅二萬(wan) 五千裏,付出了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ce) 的長征。
那場遠征之所以能夠穿越曆史,依舊激蕩人心,在於(yu) 它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wei) 大遠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wei) 大遠征,是一次喚醒民眾(zhong) 的偉(wei) 大遠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wei) 大遠征。長征這一人類曆史上的偉(wei) 大壯舉(ju) ,留下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紅軍(jun) 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wei) 大長征精神。它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穿越時空的強大感召力。每每提到“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都會(hui) 使人油然而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光榮感,激揚起為(wei) 祖國富強、為(wei) 民族複興(xing) 而奮鬥的澎湃熱情。
目前,長征沿線存留了數量龐大、類型豐(feng) 富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見證著長征曆史,是偉(wei) 大長征精神的生動寫(xie) 照,是弘揚革命傳(chuan) 統和革命文化、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ti) ,激勵著後人賡續紅色血脈,繼往開來,奮勇向前。通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長征沿線具有突出意義(yi) 、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對於(yu) 充分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chuan) 統,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yi) 。
一個(ge) 個(ge) 鮮活故事,一件件紅色文物,一處處革命遺址,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過程中,貴州、重慶等地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全麵保護修繕長征文物舊址;陝西、廣西等地將沿線重要遺址遺存、民族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串聯起來,將紅色文化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福建、甘肅等地挖掘展示紅軍(jun) 長征途中的生動故事,引導人們(men) 在了解曆史中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四川、江西等地深入發掘地域文化資源,塑造特色長征文化IP……各地正結合新時代特點,積極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推動其成為(wei) 呈現長征文化,弘揚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家園。
當年紅軍(jun) 走過的老區發生著舉(ju) 世矚目的山鄉(xiang) 巨變,曾經與(yu) 世隔絕的民族村寨如今成為(wei) 遊人如織的美麗(li) 鄉(xiang) 村。走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一代代中國人在回望曆史中感受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在實地踏訪中見證長征路上的鄉(xiang) 村紅綠輝映、生機勃勃,汲取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