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光明視點·圓桌對話】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陳鵬
嘉 賓:
王軍(jun) 成 (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齊魯工業(ye) 大學〔山東(dong) 省科學院〕名譽校長兼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
許 峰 (二十大代表,江蘇省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shu) 記)
鍾茂初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
大國經濟,舉(ju) 世矚目。十年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曆史性躍升。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xiang) 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哪些機遇和挑戰?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應如何進一步發力?本期圓桌對話邀請代表、專(zhuan) 家就此展開探討。
韌性強 潛力足 活力旺
主持人:當前,我國高質量發展態勢如何?
王軍(jun) 成:隨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men) 真實感受到創新引領持續增強,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高水平開放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質量發展韌性強、潛力足、活力旺,發展態勢長期向好、更加鞏固。
從(cong) 山東(dong) 省的情況來看,隨著穩增長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全省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發展態勢。近年來,山東(dong) 把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有效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就海洋科技創新領域來說,廣大科研工作者破解海洋監測關(guan) 鍵技術“卡脖子”問題,自主研發係列化、譜係化海洋氣象水文生態監測裝備,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浮標網規模居世界第二。同時,大力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許峰:從(cong) 我們(men) 基層來看,高質量發展呈現出三個(ge) 態勢:一是已經成為(wei) 普遍共識;二是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三是已經成為(wei) 全麵要求,從(cong) 經濟發展高質量拓展到經濟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
具體(ti) 到江陰,高質量發展體(ti) 現為(wei) 四個(ge) 特點,概括起來是四個(ge) 字,即“強富美高”,就是在推動“經濟強”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加快“百姓富”上收獲了更多成果,在打造“環境美”上實現了明顯突破,在促進“社會(hui) 文明程度高”上展現了新的風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zheng) 力實現“十九連冠”。
鍾茂初:近年來,我國更加注重資本、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的使用效率。各類經濟活動從(cong) 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方式、組織形式,朝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融合,數字經濟成為(wei) 經濟轉型和經濟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徑。在“雙碳”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倒逼下,整個(ge) 國民經濟體(ti) 係和產(chan) 業(ye) 全過程的綠色發展水平及程度大幅提升,單位GDP能耗、碳排放、汙染排放水平顯著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顯著提升,特別是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等方麵不斷完善,更好體(ti) 現了“共享發展”。經濟增長來源更為(wei) 均衡,發展的安全性和抗風險能力得以強化。
實體(ti) 經濟是立身之本
主持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如何大力發展實體(ti) 經濟,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
王軍(jun) 成:一是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啟動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要加強創新領軍(jun) 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塑造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二是強化政府支持引導。繼續發揮政策引導激勵作用,用足用好用活政策紅利。三是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更多消費增長點。繼續以擴大內(nei) 需為(wei) 戰略基點,不斷推進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許峰: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麽(me) 實體(ti) 經濟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會(hui) 葉茂。我們(men) 始終堅持實體(ti) 為(wei) 本,努力讓產(chan) 業(ye) 這個(ge) 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現代經濟體(ti) 係的“支柱”更穩更強。
從(cong) 江陰的實踐來看,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政府應主要從(cong) 四個(ge) 方麵發力:一是堅持規劃為(wei) 綱。沒有規劃引領,產(chan) 業(ye) 無法形成集群效應、規模效應、協同效應。二是堅持項目為(wei) 王。重大項目是轉型升級的強引擎。三是堅持企業(ye) 為(wei) 基。打造以500強企業(ye) 為(wei) 引領、上市企業(ye) 為(wei) 示範、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為(wei) 支撐的“雁陣形”編隊。四是堅持服務為(wei) 本。
鍾茂初:發展實體(ti) 經濟,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充分發揮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的引領示範作用。處於(yu) 產(chan) 業(ye) 鏈核心地位的關(guan) 鍵少數企業(ye) ,要由具有戰略意識的企業(ye) 家掌舵,要有中長期持續發展的行業(ye) 目標和夯實行業(ye) 基礎的發展步驟。要促進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全麵理解“雙碳”目標,切實防範“脫實向虛”傾(qing) 向。
科技創新作用越發凸顯
主持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如何進一步促進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
王軍(jun) 成:我國科技創新的作用越發凸顯,創新已成為(wei) 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創新水平,要矢誌不渝提升基礎研究水平,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必須更加注重體(ti) 現國家發展戰略的基礎研究,加大以財政資金為(wei) 主的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勵高校院所、企業(ye) 積極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同時,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有目標、有側(ce) 重、精準化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科學攻關(guan) ,要建大平台、組大團隊、做大項目、出大成果,避免“閉門造車”。高校院所、政府、企業(ye) 要以解決(jue) 實際問題為(wei) 導向,強化與(yu) 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的協同創新與(yu) 合作攻關(guan) ,形成長期穩定的協同關(guan) 係。
許峰: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的高度融合,是江陰發展最顯著的特征。我們(men) 一直堅持產(chan) 業(ye) 強市和創新驅動“兩(liang) 大戰略”共抓、現代產(chan) 業(ye) 和科技創新“兩(liang) 個(ge) 體(ti) 係”共建、產(chan) 業(ye) 發展和科技人才“兩(liang) 類政策”共推。我們(men) 正圍繞全麵打響“科創江陰”品牌,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全域聯動打造高層次科創格局,量質並舉(ju) 集聚高水平科創主體(ti) ,精準施策營造高效能科創生態,讓各類創新創業(ye) 的種子在長江之畔競相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鍾茂初:要通過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知識產(chan) 權、數據資源等知識要素充分利用。發揮我國製度優(you) 勢,解決(jue) 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問題,彌補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短板。同時,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模發展、集聚發展、集群發展。通過市場激勵和政府激勵製度政策,使“突破性創新”脫穎而出。解決(jue) 好創新主體(ti) 的持續創新動力,解決(jue) 好創新群體(ti) 與(yu) 創新成果的產(chan) 權關(guan) 係,解決(jue) 好激發人才活力問題,為(wei) 全社會(hui) 提供創新領域的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
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主持人:立足新發展階段,未來應如何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
王軍(jun) 成: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局勢多變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新的挑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ti) 平穩,但發展新動能仍然不足,轉型升級陣痛凸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此,我們(men) 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推動核心技術創新,構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台,打造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要看到,“危”中有“機”,比如海洋產(chan) 業(ye) 、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等領域將成為(wei) 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科學技術進步、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推動我國經濟轉向更高質量發展。
許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是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具體(ti) 路徑,是穩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今後,我們(men) 要把準“疫情要防住”這個(ge) 前提,在防疫上慎終如始;夯實“經濟要穩住”這個(ge) 基礎,在經濟上穩中求進;守牢“發展要安全”這個(ge) 底線,在事關(guan) 發展的安全問題上抓早抓小,奮勇爭(zheng) 先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縣域示範。
鍾茂初: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穩增長、穩就業(ye) 以及擴大投資是重要手段。要關(guan) 注投資對未來經濟增長的帶動成效,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要穩定各層級市場主體(ti) 的預期與(yu) 信心,特別是要穩定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的預期與(yu) 信心。同時,客觀分析、清醒認識、有效應對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其中長期變化趨勢;以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體(ti) 係安全、關(guan) 鍵性產(chan) 業(ye) 鏈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為(wei) 前置約束,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