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舊織物織成一首女性頌歌

發布時間:2022-10-24 15:57:00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李崢嶸

  “50年後,赫爾達將成為(wei) 我的奶奶,我渴望像擁抱孫女一樣擁抱赫爾達……睡吧睡吧,小赫爾達。將來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遠遠地,棉花地裏沙沙響。棉花啊,做成了布,布做成了睡衣。麻、毛、棉伴你入眠,還會(hui) 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睡吧,小小的紡織工啊,將來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通常都是奶奶給孫女唱搖籃曲,但是這本書(shu) 卻是獻給奶奶的搖籃曲,也是獻給一代紡織女工、一代又一代勞動婦女的頌歌。

  波蘭(lan) 圖畫書(shu) 作家奇米勒斯卡憑借《獻給奶奶的搖籃曲》第三次榮獲博洛尼亞(ya) 國際童書(shu) 大獎。她從(cong) 奶奶赫爾達留下的遺物裏找到了創作靈感,用多年收藏的舊織物來講故事。當舊布上的刺繡和手繪圖畫融合在一起,仿佛開啟一場奇幻的時光之旅,帶我們(men) 回到往昔,目睹一個(ge) 女性辛勞的一生,也見證了一座紡織小城乃至整個(ge) 國家的艱辛曆程。

  這本書(shu) 讓我思緒萬(wan) 千,想起我的母親(qin) 、外祖母。我母親(qin) 小時候,外祖母白天在農(nong) 田幹活,晚上在月光下紡線、織布,靠微薄的收入養(yang) 活一大家人。我小時候也親(qin) 眼看到母親(qin) 手工織毛衣、用縫紉機縫製衣物;那時候我的外祖母眼睛不好了,依然手作不停,要我給她穿線,她做鞋墊、枕套。小時候的我並不理解這些手工製品的價(jia) 值,隻覺得寒酸,不如化纖、尼龍的漂亮。我更沒有想過,媽媽們(men) 、奶奶們(men) 曾經也是懵懂的嬰兒(er) ,她們(men) 是那麽(me) 需要嗬護。《獻給奶奶的搖籃曲》用藝術的創造力,將精美的紡織物變成圖畫,展現日常生活的點滴。一個(ge) 嬰兒(er) ,在織布機聲中成長,成為(wei) 女工,結婚生子,經曆戰爭(zheng) ,家裏家外,一刻不停。生下孩子沒有產(chan) 假,得帶到工廠,每三個(ge) 小時喂一次奶。我也想起我母親(qin) 對我說,以前隻有42天產(chan) 假,她在工作,我外婆抱著哭泣的我在外麵等待。而母親(qin) 小時候,外婆勞作的時候,她就睡在樹影下。外婆小時候呢?有誰為(wei) 她哼唱搖籃曲?《獻給奶奶的搖籃曲》替後代唱出了獻給祖輩的頌歌。這不是一個(ge) 女人的故事,而是一代又一代女性的故事。她們(men) 普通而堅韌,她們(men) 生兒(er) 育女,洗衣做飯,還要在工廠裏工作,一刻也不能休息。即使是嬰兒(er) 時期也無法得到安寧,因為(wei) 大人們(men) 已經習(xi) 慣了機器的喧鬧,回到家說話的聲音還是那麽(me) 大。

  奇米勒斯卡的作品以新穎的布料拚貼、多樣的著色技法,充滿想象力與(yu) 哲學深度的內(nei) 容而著稱,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希望“創造出一些原先不能被定義(yi) 、可以多維度闡釋的圖像。每個(ge) 人都能從(cong) 中讀出自己的東(dong) 西”。她不斷書(shu) 寫(xie) 女兒(er) 、母親(qin) 、外婆三代女性的故事,也立誌於(yu) 通過創作填補女性角色在社會(hui) 性敘事中的空白。因此2011年她第一次獲得博洛尼亞(ya) 最佳童書(shu) 獎時,評委會(hui) 如此評價(jia) :“她的作品使兒(er) 童文學變得崇高。”

  每一頁都那麽(me) 美,我從(cong) 未如此仔細欣賞過一塊紡織品的細節,每一條花邊,每一條紋路,曆經滄桑而沉澱美麗(li) 。這種藝術感染力來自作家處理原材料的方式。她的剪貼作品不是掃描上去的——因為(wei) 這樣會(hui) 剝奪它所呈現出的空間感,她一直與(yu) 一對波蘭(lan) 攝影師合作,盡可能呈現出紙張、布料的質地。每一個(ge) 看到書(shu) 的人,都會(hui) 忍不住想伸手摸摸,看看布料到底是不是真的。

  作品顏色淡雅,似乎帶有昏黃的濾鏡,這與(yu) 大部分明亮的圖畫是很不一樣。作者在接受中國媒體(ti) 采訪時說:“我並不認為(wei) 對比鮮明或者強烈的色彩對兒(er) 童來說是更有吸引力的,我覺得這隻是成年人們(men) 想當然的設定。當我望著森林、湖泊、道路的時候,所有的色彩是祥和與(yu) 和諧的,並不靠明亮色彩奪人眼球,可以說是具有灰度的。難道這些森林、湖泊和道路在孩子眼睛裏就變得不一樣了嗎?”

  作者自己也很堅韌,她經曆了出版無門、癌症治療等各種困難,疫情期間,一個(ge) 人居住在森林小屋,安靜地創作。經過漫長的思索,她用精心設計的拚貼搭建起一個(ge) 獨特的藝術世界,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徜徉其中、咂摸其味。“我的創作從(cong) 來都不是隻給兒(er) 童的,而是給我們(men) 每個(ge) 人、每個(ge) 成年人心中住著的那個(ge) 小孩,也是給那些在小孩子心中住著的大人。我們(men) 成年人希望他們(men) 可以一直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其實童年從(cong) 來都不是無憂無慮的,甚至經常是悲傷(shang) 難過的。很多孤獨的小孩在充滿智慧的書(shu) 中尋求安慰和支持。”(李崢嶸)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