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剛:做一塊民歌傳承的基石
傅洋
如果說,不屈命運安排、得到眾(zhong) 人相助、一路奮發努力、最終實現夢想,是標準的勵誌傳(chuan) 奇劇情,那麽(me) 劉和剛絕對是故事裏的主角。
出生於(yu) 黑土地的一個(ge) 農(nong) 民之家,天生一副好嗓子;因貧困差點放棄歌唱,又被眾(zhong) 多師友鼎力托舉(ju) ,最終站上夢想的舞台。他以飽含深情的《兒(er) 行千裏》《父親(qin) 》《拉住媽媽的手》一舉(ju) 成名;他連續參加4屆青歌賽,最終贏得有史以來最高評分;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歌曲廣為(wei) 傳(chuan) 唱。
“登頂”之後呢?這大概是每一個(ge) 成名者都要麵臨(lin) 的抉擇。46歲的劉和剛選擇將自己變成一塊基石,一個(ge) 引路人。發起成立東(dong) 北民歌藝術促進會(hui) 後,2022年夏天,他自費籌辦了“首屆中國經典民歌展演”,讓百餘(yu) 位學習(xi) 民歌的年輕人有了一個(ge) 能發光的舞台,也讓更多人通過直播和電視再次關(guan) 注民族聲樂(le) 。
“如果有民歌新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成名,是我後半輩子活著最大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使命感來自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老師,感恩這個(ge) 時代和軍(jun) 營。”他說自己收獲過眾(zhong) 人之愛與(yu) 幫助,現在到了回報的時候,以他的方式。
一場特殊的展演
2022年7月17日,在北京海澱北部文化中心的舞台上,幾十位身著禮服的年輕歌者陸續登台,在鋼琴的伴奏下,一首首悠揚的民歌回蕩在大廳。台下,孟玲、戚建波、車行、秦新民等大家正凝神聆聽,在計分卡上寫(xie) 上分數。
這是“首屆中國經典民歌展演”決(jue) 選的舞台。經過一個(ge) 月的初選、複選,報名的近200位學習(xi) 民歌的年輕人中,最終要決(jue) 出名次。劉和剛站在大廳的一個(ge) 角落裏注視著舞台,神情中有欣賞也有欣慰。就在幾個(ge) 小時前,他臨(lin) 時決(jue) 定放棄評委身份,不為(wei) 這群朝夕相處了一個(ge) 月的孩子們(men) 打分。“這些天,我看到每一個(ge) 人的努力、堅持和對舞台的渴望,真無法下筆打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說。
從(cong) 1992年考入黑龍江藝術職業(ye) 學院算起,今年是劉和剛正式從(cong) 藝的第30年,原本想用30場演唱會(hui) 紀念從(cong) 藝30年,後來改為(wei) 了展演。展演的主角,是一群通過比賽選出的年輕選手。而為(wei) 學民歌的孩子搭建舞台,一直是他的心願。
岔路口出現在3年前。2019年年末,響應軍(jun) 隊改革政策,劉和剛供職近20年的空政歌舞團撤編了。盡管空政為(wei) 他保留了一個(ge) 崗位,幾所知名高校也伸出了橄欖枝,但他最終選擇了自主擇業(ye) 。“都知道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歌者還是要在舞台上體(ti) 現自己的價(jia) 值。我還在當唱之年,再積累十年,教學時經驗會(hui) 更豐(feng) 富。”
他一心想唱好中國民歌。對民歌的深厚感情自不必說,更迫切的原因是,他看到在與(yu) 世界文化接軌的時代裏,民歌沒那麽(me) 受關(guan) 注了。“即使今天的音樂(le) 種類百花齊放,但民族精神始終是與(yu) 民族音樂(le) 相聯結的。”另一個(ge) 原因是,他希望為(wei) 學民歌的孩子做點什麽(me) 。這個(ge) 時代,展示民歌的平台越來越少,看著許多優(you) 秀的民歌新人畢業(ye) 即失業(ye) ,他心裏難過。
從(cong) 何做起?畢竟一個(ge) 人的體(ti) 量很小。從(cong) 白山黑水走出來的劉和剛想從(cong) 東(dong) 北民歌做起,在黑龍江申請注冊(ce) 東(dong) 北民歌藝術促進會(hui) 。由於(yu) 審批嚴(yan) 格,協會(hui) 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正式獲批。但是劉和剛覺得挺好,“太順利的話,可能激發不出更多的潛能和鬥誌。”說完自己也哈哈笑了。
能為(wei) 民歌做點什麽(me) ?他很快就發現,東(dong) 北、河北等地多個(ge) 藝術研究院對民歌的挖掘整理已經很深入了,許多老藝人都過世了,再想獲取一手資料也難。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能參與(yu) 的就是推廣民歌了。劉和剛決(jue) 定以傳(chuan) 承中國經典民歌展演為(wei) 形式,搭起公益演出平台,為(wei) 學習(xi) 民歌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hui) 。於(yu) 是,有了“首屆中國經典民歌展演”,通過比賽在報名的選手中優(you) 中選優(you) ,而報名參加完全是免費的。
2022年6月,報名的年輕人來了,有近200名之多,“小池子”激起了大浪花。7月哈爾濱疫情反複,距複選還有十天,組委會(hui) 不得不帶著選手們(men) 來北京另尋舞台,打遍了電話才找到一家有空檔的劇院。一路坎坷,好在最終順利。決(jue) 選之後錄製的“中國經典民歌演唱會(hui) ”網上直播量最高達到1100萬(wan) ,也陸續在遼寧衛視、吉林衛視、山西衛視等電視台播出。9月13日,劉和剛還與(yu) 蔣大為(wei) 、鬱鈞劍、佟鐵鑫、呂繼宏等名家以及獲獎選手一起登上冰城舞台,以一台精彩的公益音樂(le) 會(hui) 回報家鄉(xiang) 父老。“我一個(ge) 人站在台上唱幾十首歌也可以,但我覺得這種形式更好。”如果條件允許,他計劃未來走向全國各地。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首屆展演是劉和剛自掏腰包舉(ju) 辦的,沒要一分錢讚助。“我心裏沒底,怕效果不好,沒法兒(er) 和朋友交待。既然想做這個(ge) 事情,就自己努力一把。”
磨出歌曲的靈魂
決(jue) 選後第二天,劉和剛就帶著選手們(men) 來到錄音棚,感受琴房伴奏和舞台拿話筒演唱聲場的不同。從(cong) 進入錄音棚到出來一共31個(ge) 小時,他隻睡了3個(ge) 小時。其餘(yu) 時間都在指導選手們(men) 唱歌。選手找不到感覺,他就在錄音棚外唱一句,選手們(men) 在裏麵學一句,一個(ge) 字一個(ge) 字地磨。
“馮(feng) 金偉(wei) ,西北人唱歌用不用花舌音?多有特點啊,這可是你們(men) 骨子裏的東(dong) 西啊!”他指導來自甘肅的歌手在唱腔中加入一些花舌音,整首歌曲《趕牲靈》一下子活了起來,情緒充沛,歌者還不累。
“要改變一個(ge) 人的聲音習(xi) 慣太難了,選手們(men) 多是‘學院派’,在琴房裏要唱出高位置,氣息、聲音要‘豎’起來,聲音位置要統一。但拿起話筒後不同,話筒會(hui) 放大每一個(ge) 細節,不認真處理歌曲就不會(hui) 感動人。”他說,直到上台前,還有學生疑惑,這麽(me) “顛覆認知”地唱真的可以嗎?
學問和經驗來自上一代老師的無私相授。從(cong) 1994年和楊博亞(ya) 老師學習(xi) 聲樂(le) ,到1997年考入解放軍(jun) 藝術學院,劉和剛的指導老師孟玲教授帶著他遍訪名師。隨後的幾年,劉和剛師從(cong) 蔣大為(wei) 、李穀一、吳雁澤、鬱鈞劍、郭頌等多位大家,受益匪淺。要知道,有些老師會(hui) 將優(you) 秀學生視為(wei) “私人所有”,能大度地帶學生去廣泛拜師,需要一顆金子般的心。
從(cong) 聲音訓練上看,他跟隨這些名家學到的更多是如何處理作品,如何唱出自己的特點。劉和剛舉(ju) 例說:吳雁澤老師那句“藍藍的天上白雲(yun) 飄”,聽起來聲音細細的,但是其中卻滲透著一種熱愛民族的博大情懷,彰顯出蒙古族人的性格。蔣大為(wei) 老師“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聲音的清晰度和咬字都極其講究。郭頌老師東(dong) 北民歌中獨特的小味道,將聲音特點與(yu) 民歌藝術結合得天衣無縫,李穀一老師氣息的運用,鬱鈞劍老師的舞台激情,劉和剛說他這輩子都無法超越。“還有戚建波老師,我唱過他譜曲的20多首作品,他給我錄音就是一字一句都不放過,最後磨出歌曲的靈魂。”
比賽結束了快三個(ge) 月,還有不少選手隔三差五就發微信給他,唱上一段,請他指導。他很開心,每一個(ge) 都極認真地解答。“鄧超然、胡海鑫、張海君、王繼明……還有好多孩子,都特別努力,也會(hui) 用心思考。他們(men) 不隻是為(wei) 了進入終選,而是為(wei) 了更好地唱歌。”他數著這些孩子的名字,眼裏有光,在他們(men) 身上看到自己當年求藝的勁頭兒(er) ,也看到了民歌的希望。
從(cong) 李光羲、胡鬆華到李雙江、吳雁澤,到李穀一、蔣大為(wei) ,到鬱鈞劍、閻維文,再到王宏偉(wei) ,中國民歌幾乎十年一代人。到了雷佳、王麗(li) 達、劉和剛這代,也希望有人接棒。“我們(men) 是時代的幸運兒(er) 。我這個(ge) 小平台,就是給年輕人多提供一個(ge) 表現的機會(hui) ,希望有人能從(cong) 中得到鍛煉,最終走上像中國音樂(le) 金鍾獎這樣的國家級大舞台成名成家,為(wei) 弘揚中國民歌作出努力與(yu) 貢獻。”劉和剛多次表示,東(dong) 北民歌藝術促進會(hui) 能盡的僅(jin) 是微薄之力,但這代人必須要盡傳(chuan) 承之責。
在許多領域,偉(wei) 大的成名者到最後就是將自己變成一塊基石,讓後人踩著去到更高的地方。劉和剛真誠而嚴(yan) 肅地說,“我能走到今天,特別知足了。如果有民歌新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成名,是我後半輩子活著最大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被愛托舉(ju) 的人生
一條河流的去向,往往是由源頭決(jue) 定的。在劉和剛的成長中,吃過苦也受過累,但卻從(cong) 沒有缺少過愛。他在台上含淚演唱的那些關(guan) 於(yu) 父親(qin) 、母親(qin) 和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歌曲,都是源於(yu) 個(ge) 人經曆的真情流露。
1977年,劉和剛出生於(yu)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永勤鄉(xiang) 立功村二隊,父母是從(cong) 山東(dong) 過去的,他們(men) 堅信,東(dong) 北有土地,隻要肯勞動,就餓不著。劉和剛從(cong) 父母身上學到了一種勤勞堅韌的精神。在那個(ge) 小村子裏,沒有電視,家裏隻有一台藍色的小收音機,能聽到蔣大為(wei) 、李穀一演唱的歌曲。他有天賦,第一首歌就是熱愛文藝的媽媽教的《沂蒙山小調》,他唱得像模像樣,鄉(xiang) 親(qin) 都說這是一個(ge) 天生金嗓子的娃,將來一定有出息。他也崇拜課本上那些英雄,最大的夢想就是長大後能穿著軍(jun) 裝唱歌。
夢想的種子就這樣紮根了。從(cong) 小學到初中,劉和剛都是學校宣傳(chuan) 隊的骨幹,跟著收音機學會(hui) 了很多歌曲。初中畢業(ye) 那年,他聽到黑龍江省藝術學校鬆花江分校要招生,就把這個(ge) 消息告訴了家裏,父母和兩(liang) 個(ge) 姐姐都支持他。母親(qin) 說:“隻要能考上,全家人勒緊褲腰帶也要把你供出來!”1992年,15歲的劉和剛第一次離開拜泉縣,乘坐四五個(ge) 鍾頭的長途車去鬆花江文化局報名,但當時考試已經結束了。父子倆(lia) 的真誠打動了藝校領導,破例讓他唱了一首歌曲。劉和剛一開口,就驚住了現場所有人,“這孩子嗓子太好了!”他被錄取了。接到通知書(shu) 時全家欣喜若狂,但隨後就陷入了憂愁:學雜費一共7000多元,家裏哪有?隻能挨家挨戶去借錢,10、20、30、50、100、200……父老鄉(xiang) 親(qin) 伸出了援手,去上學那天,隔壁叔叔趕著牛車送他,村裏人將他送到村口……
母親(qin) 腰病嚴(yan) 重,隻能跪在灶台前做飯。父親(qin) 為(wei) 了給兒(er) 子積攢學費,在莊稼地從(cong) 早忙到晚,由於(yu) 過度疲勞,被機器壓斷了小拇指。接續斷指需要幾千元手術費,父親(qin) 一咬牙,不治了!留下了永遠的殘疾。十指連心,劉和剛也痛在心裏。“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每當唱起《父親(qin) 》的這兩(liang) 句時,劉和剛眼裏總噙著淚水。
去藝校兩(liang) 年後,劉和剛得到一個(ge) 機會(hui) ,跟隨哈爾濱知名聲樂(le) 教授楊博亞(ya) 先生學習(xi) 唱歌。17歲的劉和剛風雨無阻地每周三在尚誌與(yu) 哈爾濱間跋涉5個(ge) 小時去上課。由於(yu) 家境貧寒,學習(xi) 半年後,他隻能將課時縮減成一個(ge) 月兩(liang) 次甚至一次。“以後你別來了,這樣是學不出來的!”楊博亞(ya) 老師生氣了。在聽完劉和剛講述自己父母的傷(shang) 病後,楊老師流下眼淚,他不僅(jin) 免去劉和剛的學費,上完課還拿出一個(ge) 鋁飯盒,裏麵有菜有飯。
1997年,解放軍(jun) 藝術學院到哈爾濱招生,劉和剛心動了,但貧寒的境況讓他放棄了報考,想早點工作賺錢。楊博亞(ya) 老師買(mai) 票送他上火車,推著把他送進了考場。就這樣,他帶著父母和老師深沉的期望,去了北京參加複試,順利被錄取了。時任軍(jun) 藝聲樂(le) 係主任的李雙江後來說起,1997年是軍(jun) 藝第一次去哈爾濱招生,就是想看看那片土地上有沒有好苗子。劉和剛說,如果當時是在沈陽招生,他都不會(hui) 去報考。命運就是這樣鬼使神差。
軍(jun) 藝生涯翻開人生新的一頁。老師孟玲是恩師又是慈母,給病中的他送熱湯麵,周末帶他去名師家求教,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劉和剛的演唱水平突飛猛進,2001年畢業(ye) 就進入空政歌舞團,實現了兒(er) 時穿著軍(jun) 裝唱歌的夢想。
到歌舞團剛一個(ge) 月,劉和剛就隨團前往西藏甘巴拉—個(ge) 海拔5000多米的雷達站慰問演出。看到戰士們(men) 手裏拿著本該穿在身上的軍(jun) 大衣在寒風裏等待演員時,劉和剛被感動了,在極度缺氧的狀況下,一口氣唱了好幾首歌。臨(lin) 走時,指導員說,山尖上還有一名值班戰士,能不能請位演員上去,合張影就行。劉和剛請願,他登上山頂,望著站崗小戰士黢黑的麵龐,在強烈高原反應中聲音斷斷續續唱了半首《什麽(me) 也不說》,眼淚無聲地淌。西藏之行,是一次心靈洗禮,他更加明確自己該做怎樣的人。
家國情懷永在心間
4屆青歌賽,讓年輕的劉和剛一戰成名。這是別人眼中的高光時刻,但身在其中,卻是千般磨礪,萬(wan) 種滋味。
2000年第一次比賽,還在上大三的劉和剛因缺乏經驗沒能闖入決(jue) 賽。在後台他抱著孟玲老師哭了,老師卻鼓勵他說,能在全國觀眾(zhong) 麵前唱歌,已經很了不起了。2002年第二次參賽,他以一首歌唱母親(qin) 的《兒(er) 行千裏》打動評委,最終獲得銀獎。他不甘心,2004年三戰青歌賽。當時,他準備唱《父親(qin) 》,這也是他的成名曲。誰知,有評委卻質疑:劉和剛隻會(hui) 唱親(qin) 情歌曲嗎?為(wei) 了證明自己,他拚了,在決(jue) 賽前20天練習(xi) 《夢中的卓瑪》《大西北的鼓聲》兩(liang) 首新歌,結果又抱回銀獎獎杯。
兩(liang) 個(ge) 銀獎,在常人看來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了。但2006年,劉和剛又來了,他準備5首歌曲,每首都傾(qing) 注了心血。比賽前,他心緒很亂(luan) :要是不如之前的成績,甚至拿不到獎,豈不是很丟(diu) 人?就在他猶豫時,收到了好幾封觀眾(zhong) 來信,信裏鼓勵他說:“和剛,希望在青歌賽舞台上再看到你。拿不拿獎,我們(men) 都永遠喜歡你。”一下子,他又堅定了信心:自己的初心不就是在舞台上多唱歌嗎?比!決(jue) 賽當天,連主持人朱迅都不敢相信,問他:你來當評委嗎?什麽(me) ,還比賽啊?!最終,他以100.13分創下了青歌賽得分曆史紀錄,獲民族唱法金獎。
生活不會(hui) 辜負一直努力的人。青歌賽後,他收到上千封觀眾(zhong) 來信,還有觀眾(zhong) 從(cong) 很遠的地方來看他。那些歌唱父親(qin) 、母親(qin) 和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歌曲登上春晚舞台,登上歌曲排行榜,獲得“五個(ge) 一”工程獎、中國音樂(le) 金鍾獎,不一而足。他的歌,唱出了含蓄的中華兒(er) 女羞於(yu) 向父母當麵表達的情愛。“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們(men) !”至今,他的歌曲成為(wei) 大家的“樹洞”,很多人在底下留言,寄托對親(qin) 人的愛與(yu) 思念。
劉和剛沒有忘記父老鄉(xiang) 親(qin) ,為(wei) 家鄉(xiang) 修燈修路,蓋廣場,捐小學,鄉(xiang) 親(qin) 丟(diu) 了一頭豬、一輛摩托車都會(hui) 請他幫著找。他在朋友圈配文稱:“歌唱是一個(ge) 笨小子的前世今生,他是立功村二隊人。”他深深感恩父母,把他們(men) 接來北京居住,讓一雙兒(er) 女為(wei) 爺爺奶奶洗腳。一次,劉和剛帶著母親(qin) 逛菜市場時被粉絲(si) 認出,母親(qin) 突然甩開劉和剛的手,怕自己是個(ge) 農(nong) 村人給兒(er) 子丟(diu) 臉。他當即拉住母親(qin) 的手,眼淚都下來了。當天回到家,他趴在鋼琴上泣不成聲,用兩(liang) 個(ge) 小時寫(xie) 出了《拉住媽媽的手》。這首歌在2015年登上春晚舞台,感動了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他在抖音號上,給大家錄製小視頻,展示普通人的快樂(le) ,絲(si) 毫沒有偶像包袱。
“我接受的愛太多,除了努力,沒有別的辦法回報。”在劉和剛家客廳裏,放置著一個(ge) 小音箱,這是他的練功角。午後,他會(hui) 在這裏練上一個(ge) 小時歌曲,反複揣摩前輩對歌曲的理解和表達。在另一個(ge) 角落,碼放著高高的幾摞書(shu) ,其中有詩歌、名著、傳(chuan) 記,還有關(guan) 於(yu) 舞台美學的理論書(shu) 籍,這都是他近兩(liang) 年閱讀的,還寫(xie) 了幾本讀書(shu) 筆記。
“我知道自己從(cong) 哪兒(er) 來,要到哪兒(er) 去。”故事中的英雄之旅需要經曆啟程、啟蒙和回歸的人生階段。劉和剛的後半程,最希望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助那些學習(xi) 民歌、等待出發的孩子們(men) 。得到過愛與(yu) 溫暖的人,也會(hui) 在別人的人生裏,變成一個(ge) 新的守護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