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航空航天事業貢獻“南航智慧”

發布時間:2022-10-26 10:4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崔興(xing) 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彭麗(li) 王偉(wei)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jun) 路校區,一座新落成的“禦風園”航空航天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成為(wei) 校園的熱門打卡點。參加抗美援朝的米格-15戰鬥機、新中國自行生產(chan) 的第一型飛機初教5、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長空一號、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等15架各類飛行器依次排開,訴說著翱翔藍天的故事。

  金秋十月,南航迎來70周年校慶。70年來,這所新中國創辦的首批航空航天高等院校,始終堅持麵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ye) 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國防特色,發揮“三航”學科優(you) 勢,為(wei) 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南航智慧和南航力量。

  矢誌報國,紅色基因淬煉初心

  “翻開南航70年辦學史,就是一部南航人胸懷航空報國之誌、踐行奉獻國防之行的科技報國史。‘為(wei) 黨(dang) 育英才,為(wei) 國鑄重器’是南航的使命擔當,選擇了南航,就注定要與(yu) 國家同行、與(yu) 時代共進。”今年9月4日,南航2022級新生開學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以南航70年的發展曆程勉勵同學們(men) 永葆愛國愛民之心。

  1955年,國家決(jue) 定開始製造第一架近代化噴氣式飛機及其發動機,航空工廠麵臨(lin) 航空技術人才短缺的困境。此時,南航為(wei) 新中國培養(yang) 的首批航空技術人才“火線馳援”,為(wei) 順利完成飛機製造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70年來,南航為(wei) 國防科技事業(ye) 和國民經濟發展培養(yang) 了18萬(wan) 餘(yu) 名社會(hui) 棟梁和工程英才,每年約50%的畢業(ye) 生主動奔赴國防軍(jun) 工領域建功立業(ye) 。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確定南航為(wei) 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南航8位教授成為(wei) 首批博士生導師,他們(men) 為(wei) 航空相關(guan) 領域的科技進步、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直升機泰鬥、南航王適存教授就是南航“八大博導”之一。

  “竹蜻蜓光耀萬(wan) 代,直升機飛遍全球”,這是王適存在病榻上寫(xie) 下的兩(liang) 句話,他的一生是為(wei) 我國直升機事業(ye) 努力奮鬥的一生,60年代初建立的“直升機旋翼廣義(yi) 渦流理論”被國際直升機界命名為(wei) “王適存渦流理論”,迄今仍被國際直升機界引用,倡導自行研製的我國第一架具有完全知識產(chan) 權的直升機“延安二號”1975年試飛成功……

  如今,南航是全國唯一一所擁有直升機專(zhuan) 業(ye) 本—碩—博完整培養(yang) 體(ti) 係的高校,湧現了包括直8總師徐朝梁,直10、直19總師吳希明,直20總師鄧景輝等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直升機型號總師、副總師,已經成為(wei) 國內(nei) 培養(yang) 直升機專(zhuan) 業(ye) 人才的搖籃。學校擁有我國直升機領域僅(jin) 有的兩(liang) 個(ge)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全麵開展直升機應用集成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工作,為(wei) 先進直升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體(ti) 係提供重要支撐。

  矢誌奮鬥,藍色夢想獻身國防

  2019年10月1日,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由南航研製的三架中程高速無人機係統在天安門廣場前接受檢閱。不到一分鍾的檢閱背後,凝聚著該型號無人機係統研發團隊十餘(yu) 年的心血與(yu) 汗水。

  南航是我國最早開展無人機研製的單位之一,從(cong) 1958年開始無人機技術研究以來,逐步形成從(cong) 高速到低速、從(cong) 定翼到旋翼、從(cong) 高空到低空、從(cong) 金屬材料到複合材料的係列無人機型號研製能力。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等均出自南航。

  “學校始終立足國防特色,發揮‘三航’學科優(you) 勢,承擔了幾乎國內(nei) 所有的航空航天重要型號的預研、技術攻關(guan) 、試驗研究任務。”南航副校長宋迎東(dong) 說。

  2021年,南航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感謝信。在C919大型客機適航取證關(guan) 鍵之年,南航周光明教授、蔡登安老師帶領的團隊,為(wei) C919項目按期完成模擬冰試飛任務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團隊從(cong) 2010年就開始了ARJ21-700飛機模擬冰試飛項目。由於(yu) C919大型客機試飛冰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團隊開展多項創新工作,開創了我國夾芯複合材料模擬冰改裝及試飛的先河,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效法羲和馭天馬,誌在長空牧群星”,這是南航校歌中的一句歌詞,也是南航人深耕“三航”、向往藍天的真實寫(xie) 照。在中國航天向深空探測的曆程中,南航人持續貢獻著“南航智慧”。

  在“嫦娥四號”探測器上,有一個(ge) 用於(yu) 光譜儀(yi) 驅動與(yu) 控製的超聲電機TRUM-30A,這個(ge) 比雞蛋還小的超聲電機就出自南航趙淳生院士團隊。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淳生是我國超聲電機的開創者,1995年,他研發出我國第一台結構完整、能實際運行的超聲電機。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已研發出60餘(yu) 種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超聲電機及其驅動器,被廣泛運用於(yu) 航天、航空、軍(jun) 工等領域。

  南航為(wei) 共和國的航空科技史貢獻了若幹個(ge) 第一。自主研製的“天巡一號”微小衛星成功發射,助力打造C919、“嫦娥”係列、天問、神舟、問天等一大批“國之重器”。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南航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是我國唯一由高校獨立承擔的單機載荷。

  矢誌一流,“三航”特色賦能發展

  如何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主動性、精準性?“係統組織科研攻關(guan) ,聚力打造強國利器。”這是南航給出的答案。

  南航強化有組織的科研,通過構築大平台、凝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培育大成果、作出大貢獻,形成了覆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型號預研、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裝備研製的全鏈條國防科技創新體(ti) 係,在前沿技術和“卡脖子”難題上不斷求索。

  南航持續加強基礎研究,一係列原創成果和本土理論產(chan) 生重大影響力。取得“精密電化學製造的工件動態成形理論”“太陽能捕獲轉換與(yu) 利用”“三維疲勞斷裂‘郭理論’和水伏學”等重大基礎前沿成果;作為(wei) 灰色係統理論的發展者,南航劉思峰教授團隊賦予了這一中國原創新學說強大的生命力。

  朱荻院士團隊圍繞航空發動機、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複雜構件製造難題,發明了脈動態精密電解加工等多種創新方法,研製出整體(ti) 葉盤電解加工機床等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製造裝備,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或國際首創,為(wei) 先進發動機、直升機、重型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貢獻。

  2021年6月9日,江蘇首個(ge) 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院在南航落地揭牌。一年多來,一個(ge) “人才特區”和“學科特區”正在集聚光芒,前沿科學研究院在水伏科學與(yu) 技術、航空航天數字化科學與(yu) 智能技術、先進材料科學與(yu) 器件技術3個(ge) 方向,建設了一係列先進科學研究平台,吸引了一批國內(nei) 外前沿科學研究領域的優(you) 秀人才。

  “我們(men) 鼓勵科學上的自由探索,以前沿科學問題為(wei) 牽引,引領原創成果突破,在關(guan) 鍵領域發揮前沿引領作用。”江蘇國際前沿科技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萬(wan) 林介紹。在郭萬(wan) 林院士的帶領下,前沿科技研究院科研團隊勇於(yu) 開辟前沿科技領域,在“納尺度物理力學”方向上越走越深,團隊首次提出的“水伏”概念,已經催生了國際上一門新的學科——水伏學。

  近年來,南航構建了“國際創新港+校地研究院+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機構”成果轉化合作模式。2021年6月,南航與(yu) 南京市正式啟動共建南航國際創新港,首批入駐了綠色智能製造技術與(yu) 裝備、高精度機器人、蜂群無人機、城市空中交通等四個(ge) 創新團隊和江蘇先進複合材料與(yu) 裝備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形成了一支院士領銜的高水平技術創新人才隊伍。

  “南航誕生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從(cong) 創建之初就肩負著‘航空報國’的使命擔當。70年來,南航始終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wei) 己任。今後,南航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wei) 最高追求,奮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wei)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南航黨(dang) 委書(shu) 記鄭永安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