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把科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發布時間:2022-10-27 11: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學隨筆】

  作者:李坤平(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部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這是對廣泛團結凝聚科技人才,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ye) 創造活力,服務人才強國建設提出的新的時代要求。

  當前,在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弘揚科學家精神等各方麵,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道路,不斷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zhong) 性,接長手臂,紮根基層,最廣泛地與(yu) 人才緊密聯係在一起,把黨(dang) 內(nei) 外、國內(nei) 外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集聚到黨(dang) 的周圍,鼓勵和支持廣大人才根據國家發展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隨著我國人才隊伍規模快速壯大,廣大人才在服務決(jue) 戰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國家重大需求中屢建功勳。事實證明,偉(wei) 大的事業(ye) 激勵人才、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廣大人才隻有投身自主創新的生動實踐,才能充分釋放自身的才華和能量,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職責。

  我們(men) 黨(dang) 一直高度重視人才的主體(ti) 地位和創造潛能。當前比曆史上任何時期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目標,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現在,我國擁有科技人力資源約1.1億(yi) 人,已經建成23000餘(yu) 個(ge) 各級團結科技人才的學會(hui) 組織,這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科技群團的工作,說到底都是人才工作。各級科協、學術團隊既具有聯係人才的橋梁和紐帶功能,承載著團結引領眾(zhong) 多科技人才矢誌愛國奮鬥、勇攀科學高峰等曆史使命,又秉承著建設有溫度、可信賴的科技人才之家的根本宗旨,應該幫助廣大人才反映意見訴求,維護合法權益,加強科學共同體(ti) 自律,真正促進人才成長提高,促進科技的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以及智庫作用的發揮。

  近年來,隨著黨(dang) 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全麵加強,我國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you) 勢穩步提升,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一個(ge) 新的曆史起點上。但也要看到,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在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麵,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

  一是創新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戰略科學家和頂尖人才缺乏,學科結構尚不均衡,主要體(ti) 現在諾貝爾獎、菲爾茲(zi) 獎、圖靈獎等領域獲獎者稀缺,醫科、農(nong) 科和人文社科等學科高層次人才數量不足。二是有利於(yu) 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jia) 體(ti) 係仍未建立。“四唯”現象依然存在,“新標”尚未完全建立。此外,重視人才的過往價(jia) 值貢獻,忽視人才未來發展潛力,不利於(yu) 遴選和激勵優(you) 秀青年人才。三是學風浮躁和違背科研倫(lun) 理的現象依然存在。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顯示,近一半被調查人員認為(wei) 我國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yan) 重。一些科研人員熱衷於(yu) “帽子”頭銜,盲目追逐熱點,趨利變換研究方向,不願意沉下心來“啃硬骨頭、坐冷板凳”。四是人才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體(ti) 係仍顯薄弱。我國當前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在3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wei) 60%~70%,“最後一公裏”問題仍未解決(jue)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把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集聚到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中來。筆者認為(wei) ,科技群團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應從(cong) 以下幾方麵著力釋放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驅動力,集聚優(you) 秀科技人才。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黨(dang) 校係統,築牢潤物無聲團結引領的堅強陣地。中國科協多次舉(ju) 辦高層次科技領軍(jun) 人才專(zhuan) 題研修班、戰略科學家國情考察等活動,並依托嘉興(xing) 南湖革命紀念館、青海“兩(liang) 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等建設中國科協黨(dang) 校教育基地,麵向青年科技領軍(jun) 人才開展國情研修。事實證明,這些麵向科技人才的學習(xi) 活動,增強了科技人才群體(ti) 的製度自信和創新自信,讓青年科技人才堅定了理想信念。今後,應完善以中國科協黨(dang) 校為(wei) 中心,全國學會(hui) 分校、省級科協黨(dang) 校和老科協、女科協、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特色黨(dang) 校、各類實訓基地為(wei) 主體(ti) 的工作體(ti) 係。持續加強對科技領軍(jun) 人才、海外科技人才等群體(ti) 的政治教育、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築牢黨(dang) 團結引領科技人才的堅強陣地,激勵人才建功立業(ye) ,持續增強人才的參與(yu) 感、獲得感、幸福感。

  二是促進青年人才交流,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中國科協通過搭建“秒聚青科”等即時性、交叉性、永不打烊的青年交流平台,促進青年人才交流協作,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人才隊伍。中國科協還發揮中國工程師聯合體(ti) 作用,開展卓越工程師協同培養(yang) 試點,搭建校企共同培養(yang) 工程師的融合平台。未來,還應該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重點關(guan) 注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等,形成戰略科學家梯隊,打造一批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自主培養(yang) 國防科工人才。加緊建設國家級科技人才信息庫,繪製人才多維畫像和知識圖譜,為(wei) 更緊密聯係服務科技人才建好互聯基礎設施。

  三是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中國科協目前已建立了科協智庫體(ti) 係,完善了學會(hui) 主導、科學家領銜、科技界廣泛參與(yu) 、國際科技組織聯合支持的工作機製,並持續發布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加強重大問題戰略研究,探索跨界研判“卡脖子”問題機製。未來,還需要推動修訂人才獎勵、項目評審等管理辦法,完善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繼續建設臨(lin) 床案例成果數據庫和科研儀(yi) 器、工程技術等領域案例庫,推動典型案例評價(jia) 導向等方麵持續發力,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

  四是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協深入推進了“科創中國”建設,發揮了科學家品牌、多學科交叉、鏈接地方、聯係國際等人才資源優(you) 勢和組織協同優(you) 勢,發揮創新樞紐城市(園區)示範帶動作用,匯聚了“政產(chan) 學研金服用”各方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路演展示、信息匯聚和評估交易。未來,還應該強化科技供給側(ce) 動員能力,調動科技工作者成果轉化積極性,強化數字平台運營服務,提升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信息化水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