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導演獎獲得者毛爾南:打開小劇場兒童戲劇的魔法空間
第十七屆文華導演獎獲得者
毛爾南:打開小劇場兒(er) 童戲劇的魔法空間
結束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的開閉幕晚會(hui) 戲劇組導演工作後,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簡稱“中國兒(er) 藝”)創作部主任、國家一級導演毛爾南全身心地投入到“綻放·啟航”兒(er) 童青少年舞台藝術作品孵化計劃中。“兒(er) 童戲劇工作有培根鑄魂的作用,以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在孩子們(men) 心中播撒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是兒(er) 童戲劇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毛爾南說。
憑借兒(er) 童劇《送不出去的情報》,毛爾南獲得了第十七屆文華導演獎。“我很高興(xing) ,這既是對作品與(yu) 個(ge) 人能力的認可,也是一次對藝術創作規律的再認識。但興(xing) 奮過後,也讓我冷靜下來思考。在我心中,兒(er) 童劇繁榮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目前的創作速度和創作水平仍沒有滿足市場和觀眾(zhong) 對兒(er) 童劇的熱切期盼和需求。”毛爾南坦言,“我曾在國外戲劇節上看到過專(zhuan) 門給剛會(hui) 爬還不會(hui) 走的小朋友演出的寶寶戲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看來,從(cong) 藝術形式和題材來說,兒(er) 童劇可以發揮更多‘+’的功能,‘+舞蹈劇場’‘+兒(er) 童戲曲’‘+音樂(le) 會(hui) ’等。”
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聚集更多的兒(er) 童戲劇文藝人才,創作更多符合大眾(zhong) 期待的兒(er) 童劇,是毛爾南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兒(er) 藝創作了很多有影響力的兒(er) 童劇目,無論從(cong) 主題、題材、藝術表現方法等,還是在更精準的年齡分層,兒(er) 童戲劇都在不斷豐(feng) 富。但毛爾南也發現,兒(er) 童戲劇不缺人才,缺的是平台和機遇。
“藝術工作者如果沒有好的平台和機會(hui) ,很多創意無法實現。小劇場正是一個(ge) 藝術創作的陣地、實驗的園地,是藝術家實現藝術夢想的平台。”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結束後,毛爾南就把思考成果付諸行動。
“從(cong) 研究生二年級開始,我連續參加兩(liang) 屆北京青年戲劇節,我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青戲節上演出的,首部獲獎作品也是在烏(wu) 鎮戲劇節上演的小劇場劇目《跳牆》。後來,我導演的小劇場劇目——中國兒(er) 藝出品的《三個(ge) 和尚》已經走到了五大洲20多個(ge) 國家。”毛爾南說,“小劇場提供了一個(ge) 多元、包容的平台,讓許多有戲劇夢想的人在這裏碰撞藝術火花,心無旁騖地創作,實現藝術夢想。小劇場這塊實驗園地讓我快速成長,給我帶來豐(feng) 厚的收獲,也給我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然而在很多劇院,小劇場演出因為(wei) 座位少,“演一場賠一場”的現象讓小劇場作品青黃不接。除此之外,目前國內(nei) 的多數戲劇藝術節上,鮮有為(wei) 兒(er) 童劇留出舞台。這些原因都令中國演出市場中優(you) 質的兒(er) 童戲劇數量始終難以滿足需要。
代表著中國兒(er) 童戲劇最高水平的中國兒(er) 藝,擁有近150人的藝術創作演出隊伍,2019年前後年均演出場次近700場,每個(ge) 人的創作和演出工作量已接近飽和。“僅(jin) 憑中國兒(er) 藝等國有院團的演出,遠遠無法滿足兒(er) 童戲劇全麵發展繁榮的市場需求。我們(men) 需要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一同來參與(yu) 和振興(xing) 兒(er) 童戲劇事業(ye) ,一起來豐(feng) 富中國孩子的美育生活。”
為(wei) 了給兒(er) 童劇藝術創作人提供平台,為(wei) 了給更多優(you) 秀的兒(er) 童戲劇作品提供舞台,為(wei) 了讓兒(er) 童戲劇事業(ye) 儲(chu) 存能量,中國兒(er) 藝作為(wei) 國家劇院有責任搭建一個(ge) 具有國家級品質的兒(er) 童戲劇孵化平台。在中國兒(er) 藝院長馮(feng) 俐及院領導班子的支持下,由中國兒(er) 藝創作部牽頭策劃實施的“綻放·啟航”兒(er) 童青少年舞台藝術作品孵化計劃在今年8月正式啟動。
“‘綻放·啟航’孵化計劃是一次全新的嚐試。”毛爾南介紹,項目啟動後的29天內(nei) ,共收到來自20座城市120位創作者提交的88部作品。覆蓋肢體(ti) 劇、黑光劇、木偶劇、音樂(le) 劇、舞蹈劇場、皮影劇、歌舞劇、戲曲、小醜(chou) 劇、繪本劇、教育戲劇等多種類型,涉及父子情感、自閉兒(er) 童、教育思考、少年友誼、非遺傳(chuan) 承、航天夢想、童年記憶等豐(feng) 富主題。
衡量小劇場劇目的價(jia) 值,不能僅(jin) 僅(jin) 從(cong) 經濟角度進行考量,更需要從(cong) 創作角度看到小劇場擁有的包容性、創新性、實驗性、靈活性等先天優(you) 勢。圍繞“以演出為(wei) 中心”的要求,通過這次活動,中國兒(er) 藝創作部也針對小劇場製定了一套創作工作流程和方法,從(cong) 抓劇本、抓導演開始,夯實小劇場創作的基礎。
“我們(men) 希望通過這個(ge) 項目探索兒(er) 童戲劇更多的可能性,發掘培育出具有不同風格樣式的作品。持續在文旅融合、戲劇教育等領域開拓思維,按照國家院團的精品創作標準,響應國家號召,把小而精、創意性強、充滿想象力的藝術精品送到文化館、校園等更基層的地方去,送到孩子們(men) 身邊,給他們(men) 帶去一份藝術的禮物,擔起國家藝術院團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hui) 責任。”作為(wei) 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毛爾南把德藝雙馨的要求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踐行了“一切為(wei) 了孩子”的使命。(記者 李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