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作者:葛 濤
2011年10月18日,10多位來浙江紹興(xing) 參加“魯迅與(yu) 現代文化·現代中國”暨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的中外魯迅研究學者,發起成立了“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此後10年間,魯迅作品在海外傳(chuan) 播與(yu) 研究逐漸告別零散化、區域化,呈現出體(ti) 係化、跨國化的新特點。魯迅作品日益成為(wei)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多語種譯本不斷出版再版
近10年來,外國出版機構再版了一係列魯迅作品譯本。在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推動下,一些語種的魯迅作品集得以重新出版。2015年,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與(yu) 德國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等機構合作舉(ju) 辦魯迅研討會(hui) 。德國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為(wei) 此與(yu) 瑞士聯合出版社合作,將德國波恩大學教授顧彬主編的德文《魯迅選集》再版,這是該書(shu) 在1994年出版後首次再版。此後,為(wei) 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羅季奧諾夫將此前俄羅斯翻譯家從(cong) 魯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編》《野草》中所翻譯的21篇小說和散文重新校訂,並撰寫(xie) 了關(guan) 於(yu) 魯迅生平及文學成就的“序言”,編輯成《魯迅:阿Q正傳(chuan) 》一書(shu) ,由俄羅斯海波龍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這本書(shu) 是1992年後,俄羅斯出版的第一本魯迅作品選。此外,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教授哈賽寧對魯迅作品的阿拉伯文譯本進行校訂,並撰寫(xie) 了介紹魯迅生平及魯迅作品在非洲傳(chuan) 播與(yu) 影響的“序言”,編輯成《魯迅短篇小說選》,由埃及圖書(shu) 總局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這本書(shu) 是埃及乃至阿拉伯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版的唯一一本魯迅短篇小說選。以上3種外文譯本的問世,凸顯了魯迅作品在海外恒久的生命力。
外國出版機構在過去10年間還推出了一批新譯本,這些新譯本多由熟練掌握漢語的外國魯迅研究學者從(cong) 中文直接翻譯而來,在推動魯迅作品走向海外讀者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法國魯迅研究學者魏簡將新翻譯的魯迅散文詩集《野草》與(yu) 自己此前翻譯出版的魯迅小說集《彷徨》(2004年)和《呐喊》(2010年)合在一起,由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出版社出版了《魯迅的小說和散文詩》一書(shu) ,還出版了電子書(shu) 。這本書(shu) 首印800冊(ce) 已銷售完畢。該書(shu) 具有很強的學術色彩,包含譯者引言、注釋、作品分析、後記等內(nei) 容,顯示出魏簡的研究水平。由於(yu) 該書(shu) 由魏簡獨立翻譯,有效避免了多人翻譯導致的內(nei) 容前後不統一的問題。2017年,印度尼赫魯大學海孟德教授首次將魯迅作品《野草》直接從(cong) 中文翻譯成印地語,由印度通用圖書(shu) 公司出版了《野草》的印地語、英語對照本。此後,海孟德又將《狂人日記》直接翻譯成印地語,由印度通用圖書(shu) 公司在2018年出版。這兩(liang) 本譯作在出版後分別舉(ju) 行了相關(guan) 學術研討活動,進一步擴大了魯迅作品在印度的影響。在拉丁美洲,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出版社和該校孔子學院合作將《朝花夕拾》翻譯成葡萄牙語,以中、葡對照的方式於(yu) 2021年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韓文版《魯迅全集》的出版。2007年,劉世鍾、李珠魯、洪昔杓、李寶璟等12位韓國學者(其中多位是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成員)組建了“魯迅全集翻譯委員會(hui) ”,經過11年努力,終於(yu) 在2018年4月將《魯迅全集》從(cong) 中文直接翻譯成韓文,由韓國綠雨出版社出版。這是《魯迅全集》繼日文版之後在國外出版的第二個(ge) 外文譯本,有力推動了魯迅作品在韓國的傳(chuan) 播與(yu) 研究。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洪昔杓介紹:“韓文版《魯迅全集》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與(yu) 2005年版《魯迅全集》為(wei) 底本,參照2005年版進行詳細注解,並根據韓國讀者的實際情況予以調整。”韓文版《魯迅全集》首印1000套銷售完畢後,在2019年又再版了第1-10卷。
聚焦魯迅的世界影響
近10年來,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ya) 、英國等國魯迅研究學者出版了一些頗有水準的研究著作,推動世界魯迅研究走向深入。
東(dong) 京大學藤井省三教授是日本魯迅研究第三代學者中的領軍(jun) 人物,他撰寫(xie) 的《魯迅》一書(shu) 在2011年由岩波書(shu) 店出版後,首印2萬(wan) 冊(ce) 很快銷售一空,該書(shu) 電子版也銷售至今。這本書(shu) 不僅(jin) 梳理了魯迅在紹興(xing) 、南京、東(dong) 京、仙台、北京、上海等地的生活經曆和文學實踐,還從(cong) 跨文化角度,用“日本與(yu) 魯迅”“東(dong) 亞(ya) 與(yu) 魯迅”“魯迅與(yu) 現代中國”等章節,分析了魯迅作品在上述地區的接受情況與(yu) 產(chan) 生的影響。《魯迅》引起多國研究者重視,陸續出版了韓文和中文譯本(中譯本名為(wei) 《魯迅的都市漫遊》)。洪昔杓教授是韓國中青年魯迅研究學者中的傑出代表,他不僅(jin) 參與(yu) 《魯迅全集》韓文版的翻譯工作,而且在近幾年陸續出版了《近代韓中交流的起源》(2015)、《魯迅與(yu) 近代韓國》(2017)、《韓中文學對話》(2021)等學術著作。它們(men) 都涉及魯迅作品在韓國的傳(chuan) 播與(yu) 研究,比如《魯迅與(yu) 近代韓國》一書(shu) 以與(yu) 魯迅有過交往或翻譯、研究過魯迅作品的吳相淳、柳樹人、梁白華、丁來東(dong) 、金台俊、申彥俊、李陸史、金光洲、李明善等韓國人為(wei) 中心,用新發掘的史料指出,魯迅是這些韓國近代知識分子重要的精神資源。這本書(shu) 是魯迅對韓國近代知識分子影響這一研究課題的集大成之作,充分顯示出韓國魯迅研究的水平。
除專(zhuan) 著外,一些論文集聚焦魯迅在某一國家、某一地域的接受情況,凸顯出魯迅的世界影響。
2016年,澳大利亞(ya) 悉尼大學陳順妍教授與(yu) 她的學生張釗貽教授編輯的《魯迅與(yu) 澳大利亞(ya) 》一書(shu) 出版,收錄了澳大利亞(ya) 魯迅研究學者以及曾在澳大利亞(ya) 工作過的各國魯迅研究學者所撰寫(xie) 的論文20多篇,一定程度上勾勒出澳大利亞(ya) 魯迅研究的曆史與(yu) 現狀。2017年,馬來西亞(ya) 南方大學副校長王潤華教授與(yu) 人合編的《魯迅在東(dong) 南亞(ya) 》一書(shu) 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該書(shu) 按國別劃分章節,從(cong) 文學、政治、社會(hui) 文化的角度分析魯迅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ya) 、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的影響,介紹魯迅作品被翻譯成馬來文、印尼文的概況,並附錄了《魯迅與(yu) 東(dong) 南亞(ya) 的相關(guan) 專(zhuan) 著與(yu) 單篇論文、翻譯出版品及大專(zhuan) 學位論文目錄》。可以說是學術界首次較大規模搜集、整理魯迅作品在東(dong) 南亞(ya) 國家傳(chuan) 播與(yu) 研究的文獻資料。該書(shu) 不僅(jin) 總結曆史,還提出構建“東(dong) 南亞(ya) 魯迅學”的設想,進一步推動了魯迅作品在東(dong) 南亞(ya) 各國的傳(chuan) 播與(yu) 研究。
國際學術交流密切
近10年來,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先後與(yu) 印度、美國、韓國、德國、奧地利、馬來西亞(ya) 等國有關(guan) 機構聯合舉(ju) 辦了多次魯迅研討會(hui) ,有力推動了魯迅作品在上述國家的傳(chuan) 播與(yu) 研究。
2013年4月5-6日,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與(yu) 哈佛大學東(dong) 亞(ya) 係、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及哈佛燕京學社等機構聯合舉(ju) 辦了“東(dong) 亞(ya) 與(yu) 魯迅”研討會(hui) ,來自亞(ya) 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的29位學者在會(hui) 議上發表了魯迅研究論文,重點討論了魯迅在東(dong) 亞(ya) 及東(dong) 南亞(ya) 各國的影響。這次會(hui) 議不僅(jin) 是哈佛大學首次為(wei) 一位中國現代作家舉(ju) 辦研討會(hui) ,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美國舉(ju) 辦的首次魯迅研討會(hui) ,有力擴大了魯迅在世界中國學研究領域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會(hui) 議主席王德威為(wei) 配合會(hui) 議,特地為(wei) 該校東(dong) 亞(ya) 係的博士生開設了“東(dong) 亞(ya) 與(yu) 魯迅”課程,10多位博士生以此為(wei) 題撰寫(xie) 了課程論文,促進了外國青年學者對魯迅的關(guan) 注。
2016年7月2-5日,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德國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共同舉(ju) 辦的“魯迅:東(dong) 西方科學文化的對話”學術研討會(hui) 在德國詩人海涅的故鄉(xiang) 杜塞爾多夫市舉(ju) 行,來自中國、德國、韓國、日本、印度、奧地利、丹麥、葡萄牙等10多個(ge) 國家的30多位學者參加會(hui) 議。與(yu) 會(hui) 學者提交的論文不僅(jin) 在魯迅史料研究領域有新發現,而且對魯迅思想和作品的研究有所深化和拓展。本次會(hui) 議是德國時隔30年再次舉(ju) 辦關(guan) 於(yu) 魯迅的研討會(hui) ,對推動德國乃至歐洲的魯迅研究,促進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yi) 。
魯迅重視各國之間的“文字之交”,希望通過文學作品的翻譯來促進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可以說,魯迅是現代中國與(yu) 世界各國“文字之交”的先驅,魯迅作品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他通過創作描摹現代中國,通過翻譯把世界文學介紹給中國讀者;而世界各國的漢學家、翻譯家又通過魯迅走近現代中國,將這位中國文豪帶到五洲四海的讀者麵前。
(作者係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館員、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國際魯迅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