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匹配度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觀 點
在當前的特殊背景下,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關(guan) 鍵是要更加高效統籌好疫情防控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使經濟增長穩定在合理區間,並不斷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從(cong) 長遠來看,則要深化改革,優(you) 化結構,提高質量,使高等教育與(yu) 勞動力市場更好匹配與(yu) 互動。
使高校畢業(ye) 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既事關(guan) 民生,也事關(guan) 發展。今年以來,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ye) 率一直較高,這其中有畢業(ye) 生人數創新高、新冠疫情多點散發、國際環境變化等原因,也與(yu) 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結構發生的重要變化密切相關(guan) ,特別是畢業(ye) 生專(zhuan) 業(ye) 結構、性別結構、類型結構和預期結構與(yu) 勞動力市場需求存在偏差。因此,長遠來看,要從(cong) 根本上緩解畢業(ye) 生就業(ye) 難,必須從(cong) 供需兩(liang) 端發力,使高等教育與(yu) 勞動力市場更好匹配與(yu) 互動。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的底層原因
理工農(nong) 醫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占比大幅下降,但需求量仍較高。高校畢業(ye) 生既有總量問題,也有就業(ye) 結構問題。按照學科分類,我國高校的專(zhuan) 業(ye) 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即理科類和文科類,前者包括理學、工學、農(nong) 學、醫學等自然科學,後者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外語)、曆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人文社會(hui) 科學。自然學科和人文社會(hui) 科學如車之兩(liang) 輪、鳥之兩(liang) 翼,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從(cong) 勞動力市場來看,我國仍處於(yu) 工業(ye) 化中後期,特別是製造強國戰略的實施,以及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及其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需要大量理工農(nong) 醫類畢業(ye) 生,比如根據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編製的《製造業(ye) 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僅(jin)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電力裝備、新材料等十大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到2025年缺口近3000萬(wan) 人。但伴隨著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招以及相關(guan) 支持政策的滯後,高校理工農(nong) 醫類專(zhuan) 業(ye) 學生占比不斷下降,其中本科生理工農(nong) 醫類專(zhuan) 業(ye) 占比從(cong) 1998年的67.13%下降到2020年的47.92%,下降了近20個(ge) 百分點,相應地,文科生占比大幅上升。這表現在勞動力市場上,就是理科類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就業(ye) 率一直較高,而文科類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就業(ye) 率則連續多年靠後。
高等教育出現了性別差距逆轉,女性占比超過男性,但就業(ye) 較為(wei) 困難。長期以來,女性處於(yu) 不利教育地位,上學機會(hui) 和上學人數都不如男性。我國高度重視教育的性別平等,采取各種措施保障女性更好上學。2007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中女生比例首次超過男生,達到52.59%,出現了所謂的“教育性別差距逆轉”。到2020年,本科生女性占比為(wei) 53.7%,碩士研究生中女性占比為(wei) 52.5%,也就是說,高校畢業(ye) 生中超過一半是女性。但由於(yu) 下麵兩(liang) 個(ge) 原因,女性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比男性更加困難。一是生育容易造成女性“職場中斷”,就業(ye) 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普遍存在;二是女大學生中文科生占比較高,理工科比例較低。
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是高校畢業(ye) 生的主要培養(yang) 者,但培養(yang) 的人才與(yu) 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契合度不高。我國高等教育舉(ju) 辦者可分為(wei) 部屬高校、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三類。高校擴招以來,在本科層次上,部屬高校招生人數占比從(cong) 1998年的45%左右下降到10%左右,地方高校占比從(cong) 55%左右上升到75%左右,民辦高校則從(cong) 無到有,現在已占到15%左右。由於(yu) 各種原因,一些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在辦學過程中,仍具有明顯的精英教育傾(qing) 向,比較強調學術性,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培養(yang) 方式、師資配備等方麵,與(yu) 部屬高校同構同質,與(yu) 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的契合度不夠高。但我國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的求人倍率長期超過1.5。同時,一些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辦學資源特別是高水平師資不夠充分,人才培養(yang) 質量與(yu) 市場需求有一定差距。
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期望與(yu) 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化趨勢不一致。根據就業(ye) 保護的水平,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出典型的二元特征。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就業(ye) 保護水平指數顯示,我國正規部門的就業(ye) 保護水平指數2013年~2014年達到3.31,比很多發達國家高,而非正規部門的就業(ye) 保護水平指數僅(jin) 為(wei) 1.88,比很多發達國家低。因此,畢業(ye) 生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就業(ye) 保護強的工作崗位,近幾年疫情對勞動力市場的衝(chong) 擊,加劇了這種傾(qing) 向。但由於(yu) 市場化改革和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科技進步的影響,我國正規部門就業(ye) 崗位占比不斷減少,非正規部門就業(ye) 崗位占比不斷增加。目前,我國已有2億(yi) 靈活就業(ye) 人員,占城鎮就業(ye) 人員比例的42%,是穩擴就業(ye) 的重要力量。
促進高校畢業(ye) 生更好就業(ye) 的對策建議
在當前的特殊背景下,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關(guan) 鍵是要更加高效統籌好疫情防控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使經濟增長穩定在合理區間,並不斷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從(cong) 長遠來看,則要深化改革,優(you) 化結構,提高質量,使高等教育與(yu) 勞動力市場更好匹配與(yu) 互動。
增強高等教育對於(yu) 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要優(you) 化高等教育的專(zhuan) 業(ye) 結構,特別是要與(yu) 保持製造業(ye) 占比基本穩定的發展要求相適應,維持理工科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占比穩定,甚至有所提升。為(wei) 此,要加強理工科專(zhuan) 業(ye) 人才供給的頂層設計,製定《高質量發展階段理工農(nong) 醫專(zhuan) 業(ye) 發展規劃》,提高財政對理工科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撥款係數,激勵高校擴大理工科專(zhuan) 業(ye) 招生規模;優(you) 化人才激勵環境,增強學生報考和學習(xi) 理工科專(zhuan) 業(ye) 的內(nei) 在動力;采取激勵措施,提高女性在理工科專(zhuan) 業(ye) 學生中的比例;加強“新文科”建設。同時,要推進高校分類評價(jia) ,引導地方院校和民辦院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jia) 標準,突出培養(yang) 與(yu) 地方產(chan) 業(ye) 結構相適應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使畢業(ye) 生更好服務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
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穩定性。勞動力市場靈活穩定性作為(wei) 一種政策性戰略,旨在促進勞動力市場和雇傭(yong) 雙方關(guan) 係的靈活化,同時提高就業(ye) 和收入的穩定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和決(jue) 定性作用不斷得到體(ti) 現,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不斷增強。特別是近年來,新就業(ye) 形態、靈活就業(ye) 等已成為(wei) 穩擴就業(ye) 的重要力量,可以預見,受科技進步和要素配置市場化的影響,將來還有更大發展空間。要從(cong) 紮實推進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這一大背景出發,平衡好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穩定性,適當增強新就業(ye) 形態、靈活就業(ye) 的勞動保護和社會(hui) 保障,提高就業(ye) 質量,更好發揮其吸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作用。
消除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女性畢業(ye) 生已占高校畢業(ye) 生的半壁江山,可以說,女性畢業(ye) 生就業(ye) 穩,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就穩。現在對女性的就業(ye) 歧視還時常發生,對此,要及時糾正,努力消除,切實保障女性在就業(ye) 創業(ye) 、職業(ye) 發展、技能培訓、勞動報酬、職業(ye) 健康與(yu) 安全等方麵的權益,為(wei) 因生育中斷就業(ye) 的女性提供再就業(ye) 培訓公共服務。同時,也要防止另一種傾(qing) 向,即為(wei) 保障女性權益,鼓勵女性生育,推出一係列激勵政策,但大部分成本由企業(ye) 承擔。企業(ye) 成本抬高後,接納育齡和產(chan) 齡女性入職的意願就會(hui) 降低,無形中提升了女性就業(ye) 門檻。因此,要在個(ge) 人、企業(ye) 、社會(hui) 、政府之間找到平衡點,既把個(ge) 人生育意願激發出來,又使企業(ye) 成本控製在可接受範圍內(nei) 。為(wei) 此,政府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為(wei) 企業(ye) 、個(ge) 人、家庭提供更多支持。
動態優(you) 化畢業(ye) 生就業(ye) 預期。就業(ye) 是勞動力供需雙方相互搜尋的結果,研究表明,求職者設定的就業(ye) 預期會(hui) 顯著影響工作搜尋的結果。高校畢業(ye) 生求穩的就業(ye) 心態可以理解,但要與(yu) 時俱進,動態優(you) 化,因為(wei) 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化、彈性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正規部門就業(ye) 占比不斷降低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高校和社會(hui) 要教育引導畢業(ye) 生調整就業(ye) 觀念和預期,拓寬擇業(ye) 半徑,減少在大城市中“消極就業(ye) ”的現象。特別是要圍繞國家發展戰略,拓展就業(ye) 空間,鼓勵引導畢業(ye) 生了解以前不太被重視的地區、基層、行業(ye) 以及正在出現的新興(xing) 領域,發現更多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的機會(hui) ,並將個(ge) 人價(jia) 值與(yu) 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實現理性就業(ye) 。
(作者:賴德勝,為(wei) 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