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022“璃語東西”——國際當代玻璃藝術展開幕

發布時間:2022-11-08 10:2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高凱)經第75屆聯合國大會(hui) 批準,2022年被定為(wei) 聯合國國際玻璃年,也是聯合國首次以單一材料來命名的年份。日前,由中國科協作為(wei) 指導單位,中國工藝美術學會(hui) 、中國矽酸鹽學會(hui)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聯合舉(ju) 辦的“2022‘璃語東(dong) 西’——國際當代玻璃藝術論壇暨展覽”在北京中國科技會(hui) 堂和中華世紀壇美術館揭開序幕。

  此次展覽共展出國內(nei) 外當代玻璃藝術作品100餘(yu) 件,是東(dong) 西方玻璃藝術的交流和碰撞。這既有楚河漢界之分明,也有東(dong) 西合璧之融洽,契合了本次展覽“璃語東(dong) 西”主題。

  從(cong) 生活到藝術,從(cong) 空間到陳設,玻璃早已不局限於(yu) 日用,讓大眾(zhong) 了解玻璃藝術作品的價(jia) 值,讓玻璃藝術作品走進大眾(zhong) 的生活,是本次展覽向公眾(zhong) 傳(chuan) 達的主題與(yu) 肩負的使命。

  玻璃是出現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的產(chan) 物,是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在四千多年的歲月中,玻璃作為(wei) 一種特殊的物質材料,以其透明的材料特性、微妙的光影互動給予人情感上的極大觸動,也承載著各個(ge) 民族、地區的精神特質,體(ti) 現了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

  在中國科技會(hui) 堂舉(ju) 辦“2022‘璃語東(dong) 西’——國際當代玻璃藝術論壇”,以“玻璃與(yu) 人類文明”為(wei) 主題,回顧玻璃古老的材料與(yu) 工藝曆史,研究玻璃在不同時代語境下所體(ti) 現出的時代文化特征、審美觀念及思維方式,探索玻璃和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矽酸鹽學會(hui) 副理事長晉占平、國際玻璃年組委會(hui) 主席艾麗(li) 西亞(ya) ·杜蘭(lan)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朝虹先後致辭。部分發言嘉賓采用線上方式參與(yu) 。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研究員劉鬆發表《中國古代玻璃:絲(si) 綢之路上技術交流、傳(chuan) 播與(yu) 融合》的演講。他認為(wei) ,古代的絲(si) 綢之路將歐亞(ya) 大陸串聯成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通過古代中國與(yu) 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玻璃材料、工藝、裝飾形式、用途和精神內(nei) 涵,折射出古代文明之間的雙向交流、影響和融合。

  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教授瑞秋·伯威克演講題目為(wei) 《羅德島設計學院的玻璃藝術曆程》。她以羅德島設計學院的玻璃藝術、教學理念以及學院五十周年慶活動為(wei) 脈絡,介紹羅德島多元化的探索方向和不設限製的教學風格。指出學院教育學生成為(wei) 能提出問題並用創作去解決(jue) 問題的人。在學院的教學與(yu) 學習(xi) 環境中,學生與(yu) 受邀藝術家共同尋找研究主題,共同探索調查,培養(yang) 創作和表達的能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係副教授李靜以《現代性的張力——20世紀玻璃藝術的“生產(chan) 製作”與(yu) “審美表達”》為(wei) 題指出,科技與(yu) 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追求的兩(liang) 個(ge) 方向,前者為(wei) 生產(chan) 製作,後者則為(wei) 審美表達。玻璃在近現代經曆了個(ge) 人工匠手作到現代手工場再到大規模機械化生產(chan) 的變遷,在發展曆程中體(ti) 現了藝術與(yu) 工業(ye) 、藝術與(yu) 工具理性的對立與(yu) 交融。20世紀60年代的工作室玻璃運動,讓玻璃藝術向著以藝術家為(wei) 中心,融合團隊協作、工廠設備的方向發展。從(cong) 玻璃藝術的發展曆史中可以看到,人類文明追求的兩(liang) 個(ge) 方向永遠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當日論壇內(nei) 容涵蓋古今中外,從(cong) 不同角度展現了玻璃在時代變遷中的內(nei) 涵變化,也從(cong) 玻璃藝術中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