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罕見高溫幹旱,為何秋糧還豐收?
今夏,持續高溫幹旱,讓江西省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區老關(guan) 鎮的農(nong) 戶張永紅為(wei) 自己種的2000多畝(mu) 水稻捏了一把汗,不過好在有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忙,他的水稻還是基本實現了豐(feng) 收。
張永紅欣慰地說:“除了200多畝(mu) 受幹旱影響較重,其餘(yu) 的畝(mu) 產(chan) 量達1300-1400斤,比往年還要高。”在今年夏天遭遇持續高溫幹旱的情況下,能有這樣的收成著實不錯。
今夏以來,為(wei) 糧食生產(chan) “捏一把汗”的不止張永紅。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等12個(ge) 省(市)7月以來所經曆的高溫少雨天氣過程,是自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平均強度最大的。
而這一階段正是秋糧作物生長的關(guan) 鍵期,特別是南方地區部分中稻抽穗揚花、西南地區部分夏玉米抽雄吐絲(si) ,高溫會(hui) 直接影響授粉結實。
在這樣嚴(yan) 峻的“烤”驗下,“張永紅”們(men) 的糧食產(chan) 量是如何保住的?
在南方地區高溫幹旱造成局部產(chan) 量損失的情況下,放眼全國,秋糧豐(feng) 收又是怎樣得來的?
1
南方地區的農(nong) 業(ye) 幹旱
輕於(yu) 氣象幹旱和水文幹旱
在不少人的認知裏,天一熱一幹,農(nong) 業(ye) 往往要受災。但實際上,幹旱不可一概而論。根據受旱程度不同,我國習(xi) 慣上將幹旱分為(wei) 氣象幹旱、水文幹旱、農(nong) 業(ye) 幹旱等類型,不同幹旱情況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影響也不同。
天氣預報圖上標記的一片紅,指的是氣象幹旱,表示天不下雨,但隻要庫塘裏有水,農(nong) 田就能引水灌溉。
水文幹旱一般是在氣象幹旱的基礎上產(chan) 生的,不降雨導致江河來水少、庫塘蓄水偏少,但通過及時打井、應急送水、人工增雨等方式也能為(wei) 農(nong) 田“解渴”。
而農(nong) 業(ye) 幹旱才是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產(chan) 生影響的氣象災害,如果在作物關(guan) 鍵生育期,土壤水分持續不足,就容易造成作物體(ti) 內(nei) 水分虧(kui) 缺,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
厘清氣象幹旱、水文幹旱、農(nong) 業(ye) 幹旱的概念之後,才可了解今年的幹旱情況。
有資料顯示,今年夏天,南方大部分省份無降水日數達30日以上,最高氣溫35℃-38℃,大部地方出現中度以上氣象幹旱。長江幹流和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低4.9-6.1米。8月底,隨著超強台風“軒嵐諾”給華東(dong) 地區帶來降雨、華西秋雨為(wei) 西南帶來降雨,除江西、湖南、湖北、貴州部分地區外,大部分南方地區的旱情解除。
可見,今夏的幹旱屬於(yu) 氣象幹旱與(yu) 水文幹旱疊加,高溫熱害和幹旱碰頭,但由於(yu) 大部分田塊有灌溉條件,農(nong) 業(ye) 幹旱輕於(yu) 氣象幹旱和水文幹旱。
那麽(me) ,又有哪些因素在發揮作用,截斷了氣象幹旱、水文幹旱轉變為(wei) 農(nong) 業(ye) 幹旱的“傳(chuan) 導鏈”呢?
2
高標準農(nong) 田全方位確保“大災變小”
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情調度,我國南方地區中稻大約89%有灌溉條件,雙季晚稻95%以上可灌溉。
這中間,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功不可沒。
江西省萬(wan) 年縣湖雲(yun) 鄉(xiang) 是江西省糧食生產(chan) 的重點鄉(xiang) 鎮。在今夏旱情最嚴(yan) 重的那段時間裏,這裏的水稻也能“喝上水”,得益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通過統一規劃,當地過去的“巴掌田”“雞窩地”得以改造。借助抽水提灌設施設備,可將過境的樂(le) 安河水提到農(nong) 田周邊的水庫裏,再通過排灌渠引入農(nong) 田,實現“大災變小災”。
“除了灌溉渠係末端,山區丘陵地塊灌溉能力不足外,一般的高標準農(nong) 田,隻要有水,就能實現灌溉。”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陳廣鋒博士表示。
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建成9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今年1-9月,全國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7100多萬(wan) 畝(mu) 。據《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yi) 畝(mu) 、改造提升1.05億(yi) 畝(mu) ,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yi) 畝(mu) 、改造提升2.8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nong) 田比重提升,不斷夯實我國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基礎,增強我國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
不止可以灌溉,還要高效節水灌溉。據陳廣鋒介紹,近兩(liang) 年每年1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中,約有1500萬(wan) 畝(mu) 承擔著高效節水灌溉的任務。
安徽省土壤肥料總站三級調研員胡芹遠說,今夏高溫幹旱對當地的玉米生長有明顯影響,但通過采用水肥一體(ti) 化技術,不僅(jin) 節約了水資源,提升了水肥資源利用率,有效增強了抗旱能力,而且實現了玉米的節本增產(chan) 。
據介紹,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永祥種業(ye) 有限公司100畝(mu) 玉米基地使用水肥一體(ti) 化技術,實現了玉米畝(mu) 均產(chan) 量510公斤。這比大水漫灌的玉米田塊,畝(mu) 均增產(chan) 120公斤;比沒有澆水的田塊,畝(mu) 均增產(chan) 245公斤。
高溫幹旱年景,水資源彌足珍貴。水肥一體(ti) 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不僅(jin) 實現了有水可灌,而且灌得節省、高效、智能、精準。
3
抗旱品種技術推廣
讓作物“更耐熱耐旱”
今年8月7日,四川省隆昌市雲(yun) 頂鎮方田村千畝(mu) 示範區頭季中稻現場測產(chan) 驗收,平均畝(mu) 產(chan) 753.8公斤,比大麵積傳(chuan) 統技術增產(chan) 30%以上。這個(ge) 產(chan) 量水平是在水稻抽穗灌漿期連續30餘(yu) 天日最高氣溫40℃-42.3℃的極端高溫天氣下實現的。
旱情下的增產(chan) 奇跡離不開我國的水稻育種創新。
據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程式華介紹,近年來,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根據四川省南部規律性的高溫伏旱特點,研發出一套“雜交中稻-再生稻優(you) 質豐(feng) 產(chan) 高效關(guan) 鍵技術”。
該技術選用優(you) 質、高產(chan) 、開花期耐高溫能力強的雜交中稻品種,采用“免耕、底肥一道清、中苗稀植”為(wei) 核心的優(you) 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在灌漿期通過灌水保持稻田一定水層,減輕高溫對結實率的影響。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記者了解到,自2003年發生嚴(yan) 重高溫幹旱天氣以來,抗高溫熱害就逐步成為(wei) 我國南方水稻育種的方向。
2008年,原農(nong) 業(ye) 部在國家級水稻品種區試中增設耐熱性鑒定項目,主要對中秈遲熟類生產(chan) 試驗品種開展鑒定。湖北、安徽、湖南、四川、江蘇等省陸續在省級區試中開展了中稻(主要是中秈)參試品種耐熱性鑒定工作,江西等省積極探索建立適宜本省的品種區試耐熱性鑒定平台。
通過審定並在生產(chan) 上大麵積推廣的“豐(feng) 兩(liang) 優(you) 4號”“荃優(you) 華占”“隆兩(liang) 優(you) 1988”等耐熱中秈品種,大田生產(chan) 結實率均穩定在85%以上。
近年來,抗旱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也在加快。
浙江建德、嵊州等地推廣的水稻覆膜旱作節水技術在此次災害中表現出優(you) 異的抗旱能力。
種著60畝(mu) 旱作水稻的建德市楊家水庫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許潮林,麵對高溫幹旱天氣表現得比較淡定,“我一點兒(er) 都不擔心,一般都不怎麽(me) 澆水的,這次實在太熱了,所以給它噴點兒(er) 水。”
2019年,許潮林在地方農(nong) 技部門指導下,開始嚐試水稻旱作,不僅(jin) 省水費,而且每畝(mu) 能增產(chan) 約150公斤。“幸好采用了節水旱作技術,覆蓋了降解地膜、上了噴灌設施,不然,碰到今年這種高溫天,我這整片的水稻可都要遭殃了。”許潮林說。
嵊州市農(nong) 技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周政法介紹,對一些缺水特別嚴(yan) 重的旱地,通過覆蓋全生物降解地膜鎖住土壤中的水分,安裝節水噴灌設施在水稻關(guan) 鍵需水期補水,“鎖水補水”雙管齊下,水稻節水抗旱本領進一步增強,“這項技術讓種水稻變得跟種小麥、玉米一樣,在拋荒山地、新造耕地、丘陵山坡上也能種。”
據了解,今年8月,按照增產(chan) 潛力較大、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技術成熟配套等標準,我國遴選出本年度糧油生產(chan) 主導品種128個(ge) 、主推技術114項,不少品種、技術具有抗旱、抗倒等特點,可有效應對不利天氣影響,對支撐糧油穩產(chan) 豐(feng) 產(chan) 發揮重要作用。
4
指導服務沉到底確保
“產(chan) 量損失降到最低”
11月3日,江西省萍鄉(xiang) 市蘆溪縣盤田村的水稻種植戶李金萍收完了本季最後一批水稻。他粗略算了一下,今年抗旱水稻畝(mu) 產(chan) 有1000多斤,比去年產(chan) 量略減;普通水稻畝(mu) 產(chan) 在1300多斤,比去年能少200來斤。整體(ti) 產(chan) 量比去年減少一成多。
李金萍告訴記者:“政府部門給調度了柴油機抽水澆地,還有專(zhuan) 門的技術指導。如果沒有這些措施,水稻產(chan) 量可能得減四成以上。”
今夏,由於(yu) 高溫幹旱天氣持續時間較長,雖然很多地方已經具備相應的灌溉條件,但是熱害依然會(hui) 對糧食作物的產(chan) 量產(chan) 生一定影響。為(wei) 了將影響降至最低,相關(guan) 部門及時采取了一係列有針對性的措施。
部門協同,加大抗旱支持。
中央財政安排100億(yi) 元支持抗旱救災、重點支持中稻抗旱。
水利部兩(liang) 次實施長江流域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及時統籌調度60多億(yi) 立方米水,支持受旱區灌溉保苗。
中國氣象局組織各地開展地麵增雨作業(ye) ,共增雨263.7億(yi) 立方米……
各地也加大抗旱救災投入力度,受災地區各級財政累計安排資金70.4億(yi) 元,支持提水調水、打井灌溉、改種補種等措施落實。
及時預警,加強抗旱指導。
今夏高溫幹旱一露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就與(yu) 中國氣象局會(hui) 商研判旱情發展態勢,在中央電視台聯合發布5期高溫熱害和農(nong) 業(ye) 幹旱風險預警。
加強與(yu) 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溝通會(hui) 商,四部門聯合下發通知,細化安排抗高溫幹旱保豐(feng) 收工作。
組織專(zhuan) 家製定印發南方水稻高溫熱害防控、玉米抗高溫幹旱、雙季晚稻中後期抗災奪豐(feng) 收等6個(ge) 技術指導意見。
各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及時通過“12316”、三農(nong) 公眾(zhong) 號等平台,向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發送高溫幹旱預警及應對措施。
“有旱必抗、有苗必保、有水澆水、無水打井”,今年南方秋糧生產(chan) 能夠克服不利天氣影響,與(yu) 及時響應、下沉一線的指導服務密不可分。
今夏旱情最重、水稻產(chan) 量形成最關(guan) 鍵的緊要“關(guan) 口”,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水稻種植戶聶五林的稻田裏,來了“大專(zhuan) 家”。
8月15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江西水稻科技服務小分隊成員——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張玉屏等4位專(zhuan) 家,對聶五林種植的處於(yu) 孕穗末期、抽穗開花期等不同生育期的田塊“診脈開方”:盡快從(cong) 周邊田塊調水或抽水補灌,孕穗田塊保持3-5厘米水層,抽穗揚花期的田塊保持8-10厘米深水層,以水調溫,減少蒸發……
自高溫幹旱情況發生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派出了10個(ge) 專(zhuan) 家組赴重點省開展巡回指導,派出了包省包片聯係工作組和12個(ge) 科技小分隊赴秋糧重點省份包縣包鄉(xiang) 、蹲點駐村,指導落實深水降溫、小水勤灌、流水散熱等以水調溫關(guan) 鍵措施。
專(zhuan) 家力量下沉一線指導,基層農(nong) 技力量常年紮根一線服務。高溫幹旱期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緊急發布了《關(guan) 於(yu) 組織基層農(nong) 技人員全力做好抗高溫熱害幹旱奪秋糧豐(feng) 收農(nong) 技服務工作的通知》,南方受災12省(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也分區域、分作物、分類型製定技術指導意見,共動員16萬(wan) 餘(yu) 名基層農(nong) 技人員巡回服務。
“一有幹旱問題或技術問題,隻要打個(ge) 電話,政府部門人員和技術人員就過來了。”江西省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區老關(guan) 鎮的農(nong) 戶張永紅告訴記者,政府部門支持了4台水泵、5台抽水車,每台可存30-40噸水,夠幾十畝(mu) 水田用。技術員指導他把握最佳的打藥時間,通過無人機,600多畝(mu) 中稻兩(liang) 三天就打了一遍藥。
為(wei) 從(cong) 更大範圍上落實落細技術措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還發布了《關(guan) 於(yu) 全力做好抗高溫熱害幹旱奪秋糧豐(feng) 收農(nong) 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通知》,讓農(nong) 民能夠學、學得會(hui) 、會(hui) 應用抗旱技術,為(wei) 今年抗旱保秋糧提供人才支撐。
5
全國秋糧的“大盤子”整體(ti) 看好
從(cong) 各方麵情況綜合分析,盡管高溫幹旱確實給南方秋糧生產(chan) 帶來了不利影響,造成部分地區水稻減產(chan) 。但從(cong) 影響範圍和程度看,南方地區這些年農(nong) 田水利設施和蓄水保灌能力都明顯提升,水稻和玉米品種抗高溫特性也顯著增強,受高溫幹旱影響的多是丘陵崗地、“望天田”和部分灌區末端等沒有灌溉水源條件的地塊。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情調度顯示,今年南方12省(市)中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因高溫幹旱受災麵積為(wei) 3119萬(wan) 畝(mu) ,占南方秋糧的6.1%,僅(jin) 占全國秋糧的2.4%。
南方未受災的4.8億(yi) 畝(mu) 秋糧,因光熱條件好,加上“一噴多促”等措施落得實,有望彌補部分區域損失。
更關(guan) 鍵的是,占全國秋糧產(chan) 量七成以上的東(dong) 北、黃淮海、西北等北方主產(chan) 區,今年光溫水匹配較好,秋糧長勢是近幾年最好的。特別是去年受嚴(yan) 重秋澇影響的河南、山東(dong) 、山西,受幹旱影響的陝西、甘肅、寧夏,今年秋糧產(chan) 量都有望恢複性增產(chan) 。
因此,從(cong) 秋糧生產(chan) 整體(ti) 形勢看,今年秋糧有望再獲豐(feng) 收的“總賬”是有的算而且經得起算的。
這罕見高溫幹旱下的豐(feng) 收,紮根於(yu) 多年來持續建設的高標準農(nong) 田,生發自不懈研究推廣的抗旱品種技術,得益於(yu) 上下協同抗高溫幹旱奪豐(feng) 收的政策措施滋養(yang) ,十分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作者:農(nong) 民日報·中國農(nong) 網記者 崔建玲 房寧
圖片:新華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