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手藝尋找新坐標,前行的路如何行穩致遠

發布時間:2022-11-08 11: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時間和藝術的關(guan) 係,可謂緊密而微妙。傳(chuan) 統非遺手工藝在原先社會(hui) 價(jia) 值體(ti) 係中的坐標,已然隨時間發生巨大改變,甚至有些不複存在。幫助傳(chuan) 統手工藝在新時代的美學、文化與(yu) 價(jia) 值體(ti) 係中找到新坐標、新定位,是傳(chuan) 統手工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除了保護、恢複,非遺手工藝還能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日前,751國際設計節的《非遺手藝可持續發展之路》論壇在京舉(ju) 行,探討了非遺手工藝如何在社會(hui) 文化體(ti) 係中重新定位,以及新的價(jia) 值感。

  非遺2.0時代,探索保護工作之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覺得非遺的路是一條景色很美,也非常窄的路,雖然走了10年,我總擔心一不小心就會(hui) 走散。”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ui) 理事、女性幸福基金發起人鄧立,分享了自己從(cong) 事非遺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的經曆。

  2011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ui) 成立了女性幸福基金,鄧立希望通過全社會(hui) 的力量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傳(chuan) 承本民族的手工藝,同時增加她們(men) 的收入,提高她們(men) 的社會(hui) 地位。

  “那時候,我們(men) 主要的工作是聚焦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傳(chuan) 統手藝,基金成立11年,幫助了貴州17個(ge) 村寨,幾千名的苗族、侗族和水族婦女,涉及了11種繡種。”

  鄧立將這個(ge) 階段的工作稱為(wei) “1.0時代”,這一時期給予了她很多思考,比如,非遺文化原本的社會(hui) 價(jia) 值與(yu) 人文符號逐漸淡出本民族現在的發展需求,外在的保護與(yu) 保存介入成為(wei) 必然;非遺手藝的審美價(jia) 值和工藝價(jia) 值依然可以跨越時間,來到我們(men) 今天的生活,並有機會(hui) 走向未來。

  鄧立說,她希望當地的手工藝者有發展,但也應有自我的堅持。

  她舉(ju) 了一個(ge) 例子,有一次在山裏吃完晚飯,坐在火塘邊和大家聊天,看到女主人拿著手機一直在對著微信語音唱歌,笑得特別開心。鄧立問她在做什麽(me) ?女主人說,她們(men) 有一個(ge) 幾百人的對歌群,每天晚上在群裏對歌,還是即時的一對一的對唱,字數、韻腳、意頭……要全部合拍才算贏。一直到晚上10點多,女主人特別心滿意足地站起來,告訴鄧立,贏了。

  “每天晚上她們(men) 都在這樣的對歌群裏,進行即時的創作,有點像年輕人的Freestyle Battle。中國幾千年前的風、雅、頌,國風就是這樣被傳(chuan) 唱記錄下來的,所以她們(men) 的生活有非常高雅的一麵,也希望這些文化能夠保存下來,傳(chuan) 遞給下一代。”

  走過10年,進入非遺文化傳(chuan) 承“2.0時代”,鄧立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成為(wei) 必須麵對的問題。

  她提到,除了手藝技能,社交平台的運用、對外聯絡和自我宣傳(chuan) 的能力等也成為(wei) 重要的培訓內(nei) 容。“以村寨為(wei) 單位,我們(men) 鼓勵她們(men) 建立刺繡小組,發揮各自所長,為(wei) 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2.0時代,鄧立希望通過非遺文化IP的建設,以時尚文化與(yu) 商業(ye) 的力量探索非遺藝術、生活方式在保護工作之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喚醒年輕一代傳(chuan) 承人的創造力和文化本能

  甘小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織錦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她8歲就開始學習(xi) 苗族織錦刺繡,2009年成立工坊,一直做到現在。

  為(wei) 了讓珍貴的苗族織錦技藝長存,甘小芝不僅(jin) 自己致力於(yu)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技藝,同時堅持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帶動當地婦女致富。近幾年,她通過短視頻平台分享織錦技藝相關(guan) 知識,走紅網絡,讓很多年輕人看見並愛上苗族織錦。

  在論壇上,甘小芝用視頻連線的方式為(wei) 觀眾(zhong) 展示了工作坊現場情況。她耐心演示了傳(chuan) 統手藝,以及她們(men) 正在嚐試的新材料、新做法。

  甘小芝介紹,有一些婦女到車間來生產(chan) 民族手工藝的織錦刺繡,有些婦女因為(wei) 孩子比較小,不方便到車間工作,甘小芝和同伴就會(hui) 發放一些麵料,讓她們(men) 拿回家繡,然後再回收。

  “逢年過節,我們(men) 都會(hui) 穿著本民族的服飾,雖然沒有做成大的產(chan) 業(ye) ,但每家每戶都會(hui) 繡。”在甘小芝的展示中,觀眾(zhong) 看到,苗族織錦這項傳(chuan) 統技藝的發展路數不是一成不變的。技藝的適用範圍,服飾的圖案和樣式,都可以隨著鮮活、靈動的思路而進行持續創新。

  “傳(chuan) 統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這樣一種積極態度,是鄧立過去10年中,從(cong) 許多山裏的繡娘身上得到的啟發。

  透過盛裝上刺繡圖案的變遷,鄧立看到,這些傳(chuan) 統手藝人日常生活中不斷汲取、發展變化,並非刻舟求劍。她感慨,再好的外來幹預都比不上本地手藝人自己成長和壯大,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對人才的培養(yang) 和培育,是“從(cong) 他們(men) 自己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非遺是一條人們(men) 不免擔心“會(hui) 走散”的路,“如果有機會(hui) 通過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希望永遠不會(hui) 走丟(diu) ”。鄧立和團隊計劃用二三年時間,拍攝一部名為(wei) 《深山盛裝》的紀錄片,每一集會(hui) 跟拍一套手工盛裝的完整製衣過程,每一套服裝的工藝流程工序都在8個(ge) 以上。

  拍攝過程充滿意外之喜。

  “可能她們(men) (繡娘)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創作有多棒,這是我們(men) 紀錄片導演在拍攝時無意中記錄下來的,我看到後覺得非常精彩,未來有非常多可能性。”鄧立覺得,這些85後繡娘既熟悉自己的傳(chuan) 統技法和文化,又因互聯網打開審美,從(cong) 而創作出獨特的藝術作品。

  今年,在貴州村寨裏,鄧立就遇到兩(liang) 三位從(cong) 繡娘成長起來的年輕設計師,“跨越傳(chuan) 統和現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了”。

  在論壇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qiao) 曉光也表示:“在尊重原生態文化的前提下,喚醒更年輕一代傳(chuan) 承人的創造力和文化本能,這是麵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非常好的方法。”

  中國服裝協會(hui) 副會(hui) 長毛繼鴻在過去30餘(yu) 年實踐中,越來越體(ti) 會(hui) 到東(dong) 方本身的智慧。“麵對一個(ge) 多變的時代,真正能給我們(men) 帶來力量的是自身的文化。”毛繼鴻相信,唯有建立這種自知、自信和能力,才能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hui) 環境。“懷著天地人合一的東(dong) 方的智慧,用東(dong) 方的世界觀影響世界,創造新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