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製
作者:孫生陽
農(nong) 民願不願意種糧、願意種多少糧,關(guan) 鍵是看種糧能給農(nong) 民帶來多少收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一係列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糧食產(chan) 能穩步提升,糧食產(chan) 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但糧食生產(chan) 成本的剛性增長壓縮了種糧農(nong) 民的利潤空間,糧食生產(chan) 淨利潤連續多年在盈虧(kui) 線上下徘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穩定發展糧食生產(chan) ,一定要讓農(nong) 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chan) 區抓糧有積極性。這既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
構建價(jia) 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ti) ”的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政策體(ti) 係,實現政策保本。一是價(jia) 格支持穩預期。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形成機製和收儲(chu) 製度,以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防止穀賤傷(shang) 農(nong) 為(wei) 底線,穩步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完善收購啟動機製,在糧食播種之前公布最低收購價(jia) 格,穩定種糧農(nong) 民的收益預期。二是生產(chan) 補貼保成本。完善農(nong) 業(ye) 補貼製度,提高補貼政策指向性和精準性。一方麵,繼續加大農(nong) 業(ye) 補貼,在確保目前補貼總量不減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加補貼數量,根據通脹率或GDP增速逐年調整補貼水平,保護種糧農(nong) 民利益並穩定政策調控預期;另一方麵,要根據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目標優(you) 化補貼方式,既要擴大耕地地力補貼、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確保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持續穩定供給,也要探索形成農(nong) 業(ye) 補貼同糧食生產(chan) 掛鉤機製,讓多生產(chan) 糧食者多得補貼,把有限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三是保險擴麵降風險。發揮好農(nong) 業(ye) 保險的政策屬性,逐步擴大農(nong) 業(ye) 保險覆蓋範圍,實現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從(cong) 覆蓋產(chan) 糧大縣到縣域全覆蓋。並在規範運行、嚴(yan) 格監管、控製風險的前提下,完善農(nong) 業(ye) 保險製度,鼓勵保險公司完善自然災害保險產(chan) 品,變事後災害賠償(chang) 為(wei) 事前災害預防,給予種糧農(nong) 民可持續性預期。
健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和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經營增效。首先,健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大國小農(nong) ”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nong) 情,在農(nong) 業(ye) 勞動力機會(hui) 成本急劇上升和耕地細碎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要因地製宜地推廣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chan) 出率,提升種糧農(nong) 民經營收益。其次,進一步深化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在鞏固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的同時,不斷完善農(nong) 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發展多種形式農(nong)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著眼種糧農(nong) 民經濟效益和國家糧食安全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平衡,突出抓好家庭農(nong) 場和農(nong) 民合作社兩(liang) 類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推動農(nong) 業(ye) 從(cong) 傳(chuan) 統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向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nong) 業(ye) 轉變。再次,持續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以密切與(yu) 農(nong) 民利益聯結為(wei) 核心,以提升為(wei) 農(nong) 服務能力為(wei) 根本,加大對供銷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發揮供銷合作社在栽培、植保、土肥等田間管理各環節中的作用。針對化肥、種子等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幅度快於(yu) 糧價(jia) 上漲幅度等問題,引導供銷合作社為(wei) 廣大種糧農(nong) 民提供綜合性、全方位的農(nong) 資保障服務,既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全鏈條保障種糧農(nong) 民收益。
大力完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加大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礎設施的投入。第一,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nong) 田,增強種糧農(nong) 民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一方麵,中央財政根據丘陵山區和平原地塊的生產(chan) 特征製定差異化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補助標準,每年單獨安排專(zhuan) 項經費用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災毀工程修複,提高地方政府推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麵,瞄準農(nong) 業(ye) 強國目標,把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與(yu) 高效節水灌溉和大中低產(chan) 田改造相結合,提高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標準和建設質量。第二,提升農(nong) 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補齊農(nong) 機裝備短板。針對耕地細碎、機耕道不足、適用機械化設施裝備有限等問題,開展農(nong) 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guan) ,盡快突破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nong) 機裝備瓶頸;加快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著力解決(jue) 水稻機插、玉米籽粒機收、糧食烘幹等農(nong) 業(ye) 機械化瓶頸問題,提高農(nong) 業(ye) 機械化程度,降低種糧農(nong) 民生產(chan) 成本。第三,加快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體(ti) 係建設,推動糧食生產(chan) 、儲(chu) 存、運輸、加工、消費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依托大型流通企業(ye) 構建全國糧食產(chan) 品骨幹網絡和物流體(ti) 係,完善訂單農(nong) 業(ye) 和直供直銷體(ti) 係,打通糧食產(chan) 品產(chan) 銷對接渠道。同時加快促進糧食產(chan) 品品牌化、商品化、標準化建設,提升糧食產(chan) 業(ye) 質量效益和競爭(zheng) 力,增加糧食產(chan) 業(ye) 綜合效益。
加大對種糧農(nong) 民的培訓力度,全麵提高種糧農(nong) 民在農(nong) 資、農(nong) 機、農(nong) 技、信息網絡等方麵的職業(ye) 技能,提高糧食生產(chan) 效率。其一,深化基層政府農(nong) 技推廣部門體(ti) 製機製改革,把對農(nong) 民的培訓次數作為(wei) 考核基層政府農(nong) 技推廣人員工作業(ye) 績的重要指標。推動基層政府農(nong) 技推廣部門的機構設置與(yu) 人事製度改革,提高農(nong) 技推廣服務的可及性,充分發揮政府農(nong) 技推廣部門豐(feng) 富的管理與(yu) 服務經驗,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更廣泛和更好的服務。其二,開展以經濟服務為(wei) 核心的基層幹部服務責任製改革,以促進農(nong) 民增收為(wei) 目標開展服務工作。鼓勵基層幹部隨時了解種糧農(nong) 民生產(chan) 上所需要解決(jue) 的各類問題,並通過責任製和承諾製服務,確保其及時向種糧農(nong) 民提供技術、市場和信息服務,使種糧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經營問題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jue) 。其三,加快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通過技術進步夯實糧食生產(chan) 節本增收的物質基礎。一方麵,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加快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優(you) 良品種,提高糧食單產(chan) 水平;另一方麵,大力推進數字農(nong) 業(ye) 建設,探索雲(yun) 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在糧食生產(chan) 中的普及應用,帶動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的數字化轉型,提高糧食生產(chan) 效率。(孫生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