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與影之歌

發布時間:2022-11-16 11:22:00來源: 光明網

  近年來,印尼經常通過多邊會(hui) 議展示、推介傳(chuan) 統文化,這種通過各種會(hui) 展進行推廣的方式令不少外國友人走近了印尼引以為(wei) 豪的傳(chuan) 統文化藝術——哇揚皮影戲。2003年,哇揚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哇揚”作為(wei) 印尼語的音譯,意即影子或想象物。這一印尼傳(chuan) 統民間藝術流行於(yu) 爪哇島和正在舉(ju) 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hui) 的巴厘島等地。在古城日惹和雅加達、巴厘島等印尼重要城市,至今仍保存著大量哇揚皮影戲劇場、博物館乃至手工作坊,政府也鼓勵年輕人學習(xi) 傳(chuan) 承這門技藝。

  見證文明互鑒的文化遺產(chan)

  走進日惹和雅加達的哇揚皮影戲博物館,仍能看到500多套早年皮影收藏品,或來自各地王室,或來自貴族家庭,其中有神明鬼怪,也有先祖前輩。皮影大都側(ce) 身而立,僅(jin) 露側(ce) 臉,鼻子高聳,頭戴高帽,身著盛裝,胳膊分為(wei) 三個(ge) 關(guan) 節,雙手過膝甚至著地,腿部則較為(wei) 短小,包裹在華麗(li) 的裙裝之下。皮影一般由三個(ge) 把手控製,其中兩(liang) 個(ge) 連接手部,通過胳膊的各種動作展示出舞蹈效果,另一個(ge) 則如樹木的主幹,從(cong) 大腿連通軀幹直至頭部,控製皮影做出前進、翻滾等各種動作。

  哇揚皮影戲曆史悠久。當地人普遍認為(wei) ,這種藝術形式在11世紀時從(cong) 爪哇王室逐漸傳(chuan) 到民間,從(cong) 畫在椰子葉上改良為(wei) 畫在紙上,祭祀儀(yi) 式逐漸轉變為(wei) 藝術形式,配樂(le) 也從(cong) 莊重嚴(yan) 肅的宮廷傳(chuan) 統音樂(le) 變得更加活潑通俗。再後來,人們(men) 逐漸去除皮影戲中的宗教元素,並用牛皮取代紙張,將角色正麵露臉改為(wei) 側(ce) 麵,改變胳膊和腿的長度比例使之異於(yu) 常人,現代哇揚皮影戲的雛形最終定格。

  哇揚皮影戲的發展,見證著不同文明之間的交融互鑒。中國與(yu) 印尼之間的文化交流由來已久,起源於(yu) 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其藝術風格和題材也滋養(yang) 著哇揚皮影戲:唐代薛仁貴的故事就被翻譯成爪哇語、配上印尼傳(chuan) 統音樂(le) ,成為(wei) 在印尼廣受歡迎的皮影戲劇目。2019年5月,“文明匠心——亞(ya) 洲非遺大展”在北京舉(ju) 辦,來自14個(ge) 國家的300餘(yu) 套展品中,一套印尼皮影引得參觀者駐足欣賞,感歎於(yu) 戲偶製作之精巧繁複。

  考驗能工巧匠的製作工藝

  哇揚皮影製作工序繁瑣、工藝繁雜,選皮製皮、畫稿過稿、鏤空雕刻、蘸色敷彩、發汗、綴連裝杆若幹步驟中,容不得一點馬虎。時至今日,優(you) 秀的哇揚皮影依然堅持由全手工製作。

  選皮、製皮是製作皮影的開始,皮革的好壞對皮影至關(guan) 重要。老師傅把一卷整張剝下的帶血毛皮在清水中浸泡數日,再撈出衝(chong) 洗,用繩索從(cong) 四周將毛皮拉平,牢牢綁在木框上伸展開,方便用特製的彎刀一遍一遍地刮去皮上的雜質與(yu) 細毛,直到皮質變得光滑剔透,方能分解成塊,作為(wei) 待選皮具。由於(yu) 皮影四肢和身軀部位對皮質軟硬厚薄要求不同,有經驗的師傅會(hui) 預先選出待用的皮具,再憑記憶將準備製作的相貌衣著謄至皮具上,準備下一步的畫稿過稿和雕刻。

  鏤空雕刻是最顯工匠能力的步驟。雕刻一些簡單部位時,工匠把圖謄在皮上,再把皮固定在蠟板上,用各種刀具進行雕刻修整;如果是複雜的鏤空雕工,則需要先將圖畫在薄紙上,再將紙覆蓋在皮上,並一同固定在蠟板上,用針或刀將圖畫或刺或刻,再修剪成形,加以精雕。皮影麵部一般沒有鏤空雕刻,工匠畫上五官,用刻刀加深線條方便之後著色。皮影的服裝、鞋帽上常有流雲(yun) 、水波、花卉等多種圖案,工匠需要在圖案當中進行細密的鏤空雕刻,稍有不慎就會(hui) 全盤作廢。

  在哇揚皮影的世界裏,不同的色彩有著不同的意義(yi) :年輕王公貴族的臉部常用白色(代表天真活潑)或金色(代表尊貴高雅)著色,年長貴族的臉部則用黑色(代表沉穩睿智),紅色皮膚表示人物脾氣暴躁,而藍色綠色則多用來描繪怪物或奸邪小人。根據這些傳(chuan) 統,工匠使用特定的工藝將顏色套染、暈染或勾繪在皮影上,最後經過脫水發汗處理,借助高溫讓色彩滲入皮具並定型。最後,工匠還需將身軀各部位進行整合,製作關(guan) 節進行組裝,用樞紐骨眼以及紐釘或皮線等方式連接固定,一套哇揚皮影的製作方宣告完成。

  撥動觀眾(zhong) 心弦的精彩表演

  “以影顯形,借光顯影”是哇揚皮影戲的最大特色。在帷幕之後,用皮影的光影跳動、各類配樂(le) 的吹拉彈唱以及操縱者“德郎”的念唱,將一個(ge) 個(ge) 皮影賦予了生命,演繹出一個(ge) 個(ge) 神秘而宏大的傳(chuan) 奇故事,不禁令人想起中國描述皮影的古詩俗諺:“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le) 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曆代奸與(yu) 惡。三尺生絹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wan) 兵。”

  時光流轉,曾經隻為(wei) 王宮貴族服務的皮影工匠和皮影戲藝人早已步入城市鄉(xiang) 村,哇揚皮影戲也成為(wei) 民眾(zhong) 閑暇時最喜聞樂(le) 見的節目(見圖)。在雅加達、日惹和一些傳(chuan) 統老城中,依然很容易找到觀賞哇揚皮影戲的劇院。以日惹一家劇院為(wei) 例,內(nei) 部設施很簡單,觀眾(zhong) 區與(yu) 演出區對半分,區域兩(liang) 側(ce) 擺放著各式樂(le) 器,劇場中央用一米高、兩(liang) 米寬的木框隔開,木框蒙上白布作為(wei) 舞台,舞台左右兩(liang) 側(ce) 分別放置正麵和反麵角色的皮影。為(wei) 了強調光影效果,劇場內(nei) 的燈光很昏暗,演出一側(ce) 的燈光反而更明亮。

  觀眾(zhong) 全部落座後,一陣傳(chuan) 統音樂(le) 響起,皮影戲演出開始。表演區的光將皮影的形象投射在舞台上,伴隨著悠揚的歌曲和解說旁白,源自《摩訶婆羅多》等印度神話的角色先後登場,大大小小的人物伴隨各類樂(le) 器的演奏在幕布上或跳躍舞動,或盤旋打鬥。

  德郎是皮影的主要操縱者,他是表演的靈魂,控製著整個(ge) 演出的走向。他總是盤腿麵向幕布而坐,身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皮影。從(cong) 表演開始那一刻,德郎就需要根據口中的解說對白和各種唱詞,不停更換手中的皮影,並擺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將皮影在幕布後方移動以呈現虛實結合、放大縮小的效果。與(yu) 此同時,德郎的腿腳也沒有閑著,他需要用腳趾夾著鼓槌不時敲打旁邊的金屬片,來控製伴奏音樂(le) 的節奏。哇揚皮影戲的表演往往長達幾個(ge) 小時,自始至終,德郎操縱著數十個(ge) 皮影說唱表演,是最辛苦、最受尊敬的表演人員。也正因此,德郎不僅(jin) 被看作傑出的藝術大師,更被認為(wei) 是可以和祖先或神靈溝通的人。

  淳樸的爪哇人喜歡“大團圓”結局,一場皮影表演下來,善良戰勝邪惡,有情人終成眷侶(lv) ,最終的闔家團圓才受人喜愛。曲終人散之後,光與(yu) 影漸漸散去,歌聲也逐漸遠去,笑容在觀看者和表演者的臉上成為(wei) 永恒。(張 傑)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