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銀”考古發掘再出水上萬件珍貴文物 “榮世子寶”金印現世
中新網成都11月16日電 (記者 嶽依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6日對外公布了位於(yu) 四川彭山的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再次出水上萬(wan) 件珍貴文物,明代榮王府的世子金印“榮世子寶”驚豔現世。
據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發掘領隊劉誌岩介紹,“榮世子寶”金印,方形印台、龜形印鈕,印麵已殘,存“榮子寶”三字,根據2020年度遺址內(nei) 出土的“蜀世子寶”金印推測,這枚金印應為(wei) “榮世子寶”。印台邊長11.24厘米,厚3.28厘米,殘重5915克。“榮”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wei) 明常德榮王府之物,“世子”為(wei) 親(qin) 王嫡長子,從(cong) 印文可知這枚金印為(wei) 明代榮王世子所擁有,是明代冊(ce) 封製度的又一重要物證。
除此之外,本次發掘期間,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南北兩(liang) 側(ce) 共1000平方米的發掘區內(nei) 收獲頗豐(feng) :李自成授給張獻忠部使用的“永昌督理之印”銀印,成為(wei) 佐證張獻忠“永昌大元帥金印”真偽(wei) 的重要線索;源自明代吉王府的“欽賜崇德書(shu) 院”銅印,也從(cong) 長沙輾轉來到了四川。此外,還有大量張獻忠大西政權鑄造的銀錠、曆代兵器及錢幣等文物重見天日。
“永昌督理之印”銀印,方形印台、印鈕缺失,印麵鑄有九疊篆文“永昌督理之印”六字,印背刻有“癸未仲冬吉日造”和印文的釋文。印台邊長9厘米、厚0.8厘米,重591.2克。這枚銀印與(yu) 2015年公安部門追繳回的金質“永昌大元帥印”的印文風格相似、鑄造時間相同,可知二者為(wei) 同一批鑄印。“永昌”二字為(wei) 李自成年號,因此推測這枚銀印為(wei) 李自成為(wei) 求得張獻忠支持,在其稱帝前夕賜予大西軍(jun) ,對於(yu) 研究張獻忠、李自成兩(liang) 支農(nong) 民軍(jun) 關(guan) 係乃至明末清初的曆史格局具有重要意義(yi) 。
“欽賜崇德書(shu) 院”銅印,表麵鎏金,長方形印台,龜形印鈕,印麵篆書(shu) “欽賜崇德書(shu) 院”六字。印台長13.9厘米、寬4.16厘米、高2.53厘米,重1245克。“崇德書(shu) 院”為(wei) 明代吉王所建,是王府內(nei) 講學、刻書(shu) 的重要場所。吉府“崇德書(shu) 院”本圖書(shu) ,無論校勘、版刻、用紙皆為(wei) 當時翹楚,亦為(wei) 後世所重,曆來被視為(wei) 珍本。這枚吉府書(shu) 院印的發現,對明代文化教育的研究,是非常珍貴的實物史料。
劉誌岩表示,本次發掘成果意義(yi) 重大,大量珍貴文物不僅(jin) 讓與(yu) 張獻忠農(nong) 民起義(yi) 相關(guan) 的這段曆史更加豐(feng) 滿,基本確認了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南部邊界,相關(guan) 發現對認識四川經濟史、貨幣鑄造史和岷江內(nei) 河航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工作以搶救和保護珍貴文物、尋找古代戰場遺跡、確認遺址邊界為(wei) 主要目的,在發掘工作中創新理念,通過圍堰解決(jue) 發掘平台,運用磁法、電法和探地雷達等地球物理探測手段確定發掘區域,在發掘過程中采用RTK和三維掃描等技術設備記錄和提取出土文物的信息,並通過考古工作平台對相關(guan) 數據進行管理,保證了考古工作科學、有效進行,為(wei) 今後灘塗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經驗借鑒。
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將對本次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進行修複和保護,並根據出土文物的類別,開展相關(guan) 工藝研究工作;繼續係統開展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考古資料整理工作;尋找遺址北部邊界,開展更多考古勘察工作作為(wei) 保護支撐;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基礎上,同步推進江口沉銀博物館的建設和展陳工作,力爭(zheng) 在2023年底建成開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