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氫能產業潛力大 應加強產業創新能力——聚焦2022年中國氫能產業大會

發布時間:2022-11-16 16:27: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氫能產(chan) 業(ye) 潛力大 應加強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聚焦2022年中國氫能產(chan) 業(ye) 大會(hui)

  新華社記者潘潔、劉宏宇

  2022年中國氫能產(chan) 業(ye) 大會(hui) 15日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舉(ju) 行。本次大會(hui) 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國家能源局指導,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零碳中國 氫能未來”這一主題,共同探討氫能產(chan) 業(ye) 的現狀與(yu) 未來。

  今年3月,《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發布。規劃明確了氫能和氫能產(chan) 業(ye) 的戰略定位: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ti) ,氫能產(chan) 業(ye) 是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重點發展方向。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加速演進,在世界各國普遍凝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下,氫能逐漸成為(wei) 全球新的戰略競爭(zheng) 焦點、各國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重要方向、推動能源生產(chan) 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沈竹林在會(hui) 上說。

  沈竹林說,從(cong) 國內(nei) 看,受政策牽引和市場驅動影響,氫能產(chan) 業(ye) 進入發展快車道,新供給、新技術、新應用、新機製不斷湧現,產(chan) 業(ye) 體(ti) 係日趨完善。

  數據顯示,我國年製氫產(chan) 量約3300萬(wan) 噸,其中,達到工業(ye) 氫氣質量標準的約1200萬(wan) 噸。氫能全產(chan) 業(ye) 鏈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超過300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認為(wei) ,發展氫能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意義(yi) 重大。“商用車是汽車產(chan) 業(ye) 碳減排的重點難點。以重卡車為(wei) 例,雖然重卡占整個(ge) 汽車保有量的7.9%,但它排放的二氧化碳占47%,氫燃料重卡的應用有助於(yu) 加速商用車的低碳轉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景春梅認為(wei) ,氫能還可以提高電力係統的靈活調節能力,促進大基地新能源電力集中外送。氫能還可以作為(wei) 清潔化工原料和還原劑,促進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相關(guan) 應用產(chan) 業(ye) 的深度脫碳。

  “目前,我國氫能產(chan) 業(ye) 仍處於(yu) 發展初期,麵臨(lin) 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礎尚不健全等諸多挑戰。”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說。

  向海平說,要圍繞氫能全產(chan) 業(ye) 鏈全麵提升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原始創新能力,加速突破關(guan) 鍵材料及核心技術裝備;要重視產(chan) 業(ye) 化和示範應用,鼓勵多樣化商業(ye) 模式創新,逐步降低用氫成本,完善有關(guan) 技術標準以及檢測、認證和監管體(ti) 係,構建健康的氫能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生態。

  張曉強認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建設是氫能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應持續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高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開發能力,發揮好企業(ye) 的創新主體(ti) 地位,支持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形成高效的協同創新體(ti) 係。同時,加快氫能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穩定產(chan) 業(ye) 創新的基礎。

  本次大會(hui) 上,17個(ge) 氫能產(chan) 業(ye) 重點項目進行了啟動、投產(chan) 、簽約儀(yi) 式,覆蓋氫能交通、發電、儲(chu) 能以及智慧能源係統、氫水種養(yang) 殖等多個(ge) 領域。

  張曉強認為(wei) ,氫能產(chan) 業(ye) 投入大、成本高,各地要加強協同發展,集中突破氫能產(chan) 業(ye) 技術瓶頸,把產(chan) 業(ye) 基礎打牢;同時,因地製宜拓展氫能應用場景,穩慎推動氫能在交通、儲(chu) 能、發電、工業(ye) 等領域的多元應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