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從野生玉米中找回“丟失”的高蛋白基因
【科技前沿】
本報上海11月17日電(記者顏維琦)經過10年努力,我國科研人員從(cong) 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製玉米高蛋白品質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關(guan) 鍵變異基因——北京時間2022年11月1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團隊與(yu) 上海師範大學王文琴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這一成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
玉米的祖先起源於(yu) 南美洲墨西哥南部的巴爾薩斯河流域,叫作大芻草,它像雜草一樣生長,種子外麵包裹著堅硬的殼,無法直接食用。人類祖先早在9000年以前就開始馴化玉米,如今,玉米已成為(wei) 世界上最高產(chan) 的農(nong) 作物之一,並且是最常用且用量最大的一種飼料。然而,由於(yu) 普通玉米籽粒蛋白含量較低,大部分雜交種籽粒蛋白含量不到8%,飼料中需要補充大豆蛋白,而大豆嚴(yan) 重依賴進口,成為(wei) 我國畜禽養(yang) 殖業(ye) 的“卡脖子”問題。“普通玉米蛋白含量每提高一個(ge) 百分點,相當於(yu) 中國可以少進口近800萬(wan) 噸大豆!因此,提高玉米蛋白含量不僅(jin) 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也是保障我國畜禽養(yang) 殖業(ye) 和飼料加工業(ye) 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巫永睿介紹,野生玉米高蛋白形成的機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jue) ,科學家們(men) 一直在尋找控製玉米總蛋白含量和氮素高效利用的關(guan) 鍵基因。2012年,團隊開始了對玉米高蛋白供體(ti) 材料的尋找、蛋白含量測定、遺傳(chuan) 分析以及群體(ti) 構建。
實驗發現,普通玉米自交係蛋白含量約為(wei) 10%,而“玉米祖先”野生玉米在沒有施加氮肥條件下種子蛋白含量高達30%,這表明野生玉米含有控製高蛋白含量的關(guan) 鍵基因。這些基因是什麽(me) ,它們(men) 在野生和現代玉米中到底發生了什麽(me) 改變?它們(men) 能否被挖掘用於(yu) 提高現代玉米的蛋白含量?研究團隊首先通過三代測序技術和三維基因組相結合的策略,破解了高度複雜的野生玉米基因組。在這個(ge) 過程中,提取超過4萬(wan) 個(ge) 樣本的DNA進行基因型鑒定,測定了超過2萬(wan) 個(ge) 樣本的蛋白含量進行表型分析,最終從(cong) 野生玉米中克隆到首個(ge) 控製玉米高蛋白含量的主效基因THP9。
接下來,研究團隊在三亞(ya) 南繁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田間試驗,將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Thp9-T雜交導入我國推廣麵積最大的玉米生產(chan) 栽培品種鄭單958中,可以顯著提高雜交種籽粒蛋白含量,表明該基因在培育高蛋白玉米中具有重要的應用潛能。同時,在減少氮肥施用條件下,可以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以及植株和籽粒中氮含量水平,這對於(yu) 在低氮條件下促進玉米高產(chan) 、穩產(chan) 具有重要意義(yi) 。
“這項了不起的工作通過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比較基因組學、定量遺傳(chuan) 學和育種等實驗,解開了玉米蛋白質含量和遊離氨基酸積累的遺傳(chuan) 學,展示了利用作物的野生親(qin) 緣來實現可持續農(nong) 業(ye) 的巨大潛力。”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對這一成果充滿期待。
巫永睿分析,由於(yu) 化肥的過度使用,野生玉米優(you) 良基因Thp9-T在長期的育種過程中沒有受到選擇壓力。本項研究不僅(jin) 成功克隆了野生玉米變異基因Thp9-T,有利於(yu) 現代栽培玉米提高籽粒蛋白含量的遺傳(chuan) 改良,而且對將來減少化肥施用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yi) ,為(wei) 構建和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促進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解決(jue) 方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