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新征程上,粵港澳攜手前行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唐一歌
走進“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令人振奮的元素數不勝數,而擺放在地方展區廣東(dong) 單元、香港單元、澳門單元正中央的一件展品,尤其讓參觀者們(men) 印象深刻——它就是描繪了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宏偉(wei) 畫卷的粵港澳大灣區沙盤。
“為(wei) 了呈現出伶仃洋萬(wan) 頃碧波、大灣區‘群星閃耀’的風貌,我們(men) 采用了最新的高亮度液晶技術,將LED屏和實體(ti) 模型相結合,讓觀眾(zhong) 直觀感受到珠三角九市與(yu) 香港、澳門組成的‘9+2’城市群高樓林立、活力迸發的氣勢。”沙盤設計製作人員告訴記者,“低於(yu) 常規沙盤的底座,能讓觀眾(zhong) 占據高俯視位,將大灣區的整體(ti) 規劃,以及軌道交通、航空航運等方麵成就盡收眼底。”
沙盤上,連接各個(ge) 城市的一條條燈帶格外閃亮,這正是近年來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越織越密的蓬勃景象。看著一座座橋塔,一位現場觀眾(zhong) 忍不住感慨:“從(cong) 港珠澳大橋到南沙大橋、再到深中通道,一個(ge) 又一個(ge) ‘超級工程’從(cong) 圖紙變成現實,灣區建設的速度讓人驚歎!”
乘著迎風踏浪的“加速度”,已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與(yu) 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鐵路通道等,架起了橫向“走廊”;通車多年的廣深高速公路、廣珠城際軌道,與(yu) 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環高速公路等構成了縱向“骨架”——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成形。而大灣區機場群超過2.2億(yi) 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港口群超過8000萬(wan) 標箱的集裝箱吞吐量,也彰顯著這個(ge) 世界級的機場群、港口群正在昂揚崛起。
“每次訪問廣州,我都能感受到日新月異的變化。廣州是一座非常有潛力、有活力的城市,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ge) 構想下。”在近日舉(ju) 辦的“讀懂廣州”日本東(dong) 京推介活動上,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致辭中分享了他對廣州和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期待,他認為(wei) 與(yu) 東(dong) 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規模更大。“這是非常英明的一個(ge) 決(jue) 斷和戰略方向,粵港澳大灣區可以說是下一步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隨著“硬聯通”的全麵鋪展,拉動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軟聯通”也正在落地落實。橫琴、前海、南沙重大合作平台“落子”大灣區,粵港澳合作舞台更加寬廣。據統計,2021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累計注冊(ce) 澳資企業(ye) 超4700家,近兩(liang) 年增長2倍;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累計注冊(ce) 港資企業(ye) 1.19萬(wan) 家,2021年地區生產(chan) 總值1756億(yi) 元;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ye) 投資項目超220個(ge) ,市場主體(ti) 總量超30萬(wan) 家。與(yu) 此同時,中國散裂中子源等重大項目投入運行,科技創新資源在粵港澳加快集聚……
如今,在這片5.6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集聚了約8600萬(wan) 人口,創造出超全國1/10的經濟總量。未來,隨著三地互聯互通的進一步深化,攜手並肩的粵港澳必將迸發出更加磅礴的創造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