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江蘇大學團委:聚焦“強三性” 推動改革落地見效

發布時間:2022-12-08 15:1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北大紅樓、廣州東(dong) 園團一大舊址、延安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hui) 舊址……今年,在江蘇大學學生社區內(nei) ,打卡“地圖上的青運史”活動吸引了600餘(yu) 名團員青年參與(yu) 。大學生找到8個(ge) 紅色地標打卡點,並答題、拚圖、聽歌識曲,就順利完成打卡任務。

  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le) 見的沉浸式學習(xi) ,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的實效。江蘇大學團委書(shu) 記徐占東(dong) 介紹,該校聚焦共青團改革的目標方向,不斷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zhong) 性,著力構建“三力一度兩(liang) 保障”工作格局。

  聚“青”心,恪守政治性本色

  “守常先生,您好!我是馬克思主義(yi) 信仰的傳(chuan) 播者,今天有千千萬(wan) 萬(wan) 的青年學生在這盛世中,追隨您的堅定腳步,踐行您的青春夢想。”這是青年師生信仰公開課上,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碩研2101團支部學生與(yu) 李大釗先生的時空對話。

  江蘇大學團委不斷夯實“磐石工程”,團支部工作“月月有提示”,學習(xi) “月月有清單”,團日活動“月月有主題,月月有展示”,年均組織團支部開展主題教育、信仰公開課、團日活動萬(wan) 餘(yu) 場。

  江蘇大學在推優(you) 入黨(dang) 工作流程上下功夫、定方案、出實招,每年近4000人參加團內(nei) 推優(you) 理論考核,全麵做到28周歲以下團員入黨(dang) 100%經過團組織推優(you) 程序,不斷彰顯共青團組織為(wei) 黨(dang) 培養(yang) 和輸送青年骨幹的政治功能。

  匯“青”力,彰顯先進性亮色

  今年暑假,在江蘇省鎮江市回龍農(nong) 業(ye) 創意產(chan) 業(ye) 園的桃園裏,江蘇大學誌願者成了帶貨主播,為(wei) 產(chan) 業(ye) 園的水蜜桃代言,助力農(nong) 戶增收。

  理論普及宣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民族團結實踐、疫情防控服務……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青年誌願者的身影。

  2022年暑期,江蘇大學組織1600多支團隊、2.7萬(wan) 餘(yu) 名團員青年投身社會(hui) 實踐活動,他們(men) 從(cong) 校園到基層、進工廠、入田地,深耕躬行,衝(chong) 鋒在前。他們(men) 讓科研成果走出紙筆,真正落到祖國大地上。有的頂烈日冒風雨,研製“低碾壓率再生稻聯合收割機”,幫助“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ya) 夫解決(jue) 了再生越光稻機械收獲難題;有的開發出水稻脫粒裝置遠程診斷預警及故障排除係統與(yu) 裝備,提高整機田間收獲效率;有的致力於(yu) 醫療研究,為(wei) 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複發轉移提供潛在生物標誌物,為(wei) 腫瘤診療提供了新思路……

  顯“青”情,堅守群眾(zhong) 性底色

  “希望能夠在宿舍區增加自助販賣機、自助打印機的投放。”“希望能夠對共享單車進行整頓,劃出固定的擺放區域”……每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向學生會(hui) 反饋。

  江蘇大學學生會(hui) 打造“我與(yu) 校領導麵對麵”“我與(yu) 後勤麵對麵”等品牌活動,校領導、後勤工作人員與(yu) 學生麵對麵暢談,聽取意見和建議,現場答疑解惑,成了廣受學生歡迎的溝通平台。

  學生會(hui) 還通過舉(ju) 辦“創意集市”,打通舊物交易渠道,幫助同學妥善處理個(ge) 人閑置物品;開展“在你身邊答疑室”“薪火小課堂”“助學築夢”學習(xi) 經驗分享會(hui) 等活動,解決(jue) 大學生學業(ye) 上的多樣需求;開展“課堂筆記大賽”“我的青春故事報告會(hui) ”,在全校範圍內(nei) 營造學習(xi) 典型、爭(zheng) 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學校還開展就業(ye) 幫扶。考研失利,“優(you) 秀生”變就業(ye) “困難戶”,單同學陷入“慢就業(ye) ”。結對幫扶老師陳佳楠了解情況後,找他談話幫他找準定位、調整就業(ye) 預期,最終很快落實了就業(ye) 崗位。像這樣參與(yu) 結對幫扶的團幹部全校有40餘(yu) 名。

  “同學,請佩戴好團徽,麵向鏡頭,我們(men) 準備開拍了!”計算機學院王俊傑正在拍攝的“青馬學員說——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主題短視頻,引來師生圍觀點讚。在“江小博新媒體(ti) 工作室”,有一群青年學生,他們(men) 探討“青言青語”,與(yu) 廣大同學在“雲(yun) 端”同頻共振、共赴成長。他們(men) 聚集起近20萬(wan) 青年粉絲(si) “朋友圈”,建成“全國高校共青團新媒體(ti) 重點工作室”,用堅定信念、向上青春構建起全員參與(yu) 的網絡“精神家園”。

  丁一娟 單毅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