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丨太原轉型

發布時間:2022-12-15 17:24:00來源: 經濟日報

 

  悄然間,經濟增速多年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的太原開始加速奔跑。

  2021年,太原地區生產(chan) 總值實現5121.61億(yi) 元,曆史性突破5000億(yi) 元,實際增速9.2%,居全國省會(hui) 城市第三,名義(yi) 增速排名第一。2022年上半年,太原GDP實際增長3.5%,高於(yu) 全國1.0個(ge) 百分點,名義(yi) 增速在省會(hui) 城市再排第一。

  比數字更提氣的是,太原“十四五”規劃提出了經濟總量向萬(wan) 億(yi) 元規模邁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等目標。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nei) 外發展環境複雜嚴(yan) 峻的今天,5年翻一番的目標設計稱得上“壯誌淩雲(yun) ”。

  這個(ge) 變化令人多少有點意外。

  太原過去廣為(wei) 人知的,幾乎都不是加分項。比如轄區麵積小、經濟體(ti) 量小、生態欠賬多、產(chan) 業(ye) 結構失衡,等等。更為(wei) 不利的是,這些難題環環相扣、相互交織,束縛著發展腳步,拉低了太原作為(wei) 省會(hui) 城市的存在感。

  一度時期,太原慢了。亮麗(li) 的一麵似乎被遮蔽了:文化積澱深、工業(ye) 基礎好、創新潛力大、能源保障能力強,哪一個(ge) 方麵都是“杠杠”的。

  進入新時代,太原變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太原連續跨越3個(ge) 千億(yi) 元門檻,是經濟總量增加最快、城市建設和民生保障變化最快、知名度影響力提升最快的10年。

  尤其是最近5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7年、2020年和2022年3次到山西考察,兩(liang) 次深入太原調研,作出了重視汾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勉勵山西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要求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

  一個(ge) “蹚”字,形象地指出了轉型之艱難,也指出了轉型之迫切。

  知之愈明,行之愈篤。太原幹部群眾(zhong) 立足自身實際和比較優(you) 勢,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的殷殷囑托,積極把握新發展格局帶來的重塑性機遇,把高質量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逐步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太原路徑”。

  點煤成金,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出新效益

  “一煤獨大”導致產(chan) 業(ye) 單一、後勁不足,是太原轉型發展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從(cong) 太原市區出發,穿過西北方連綿的山嶺,1小時便可到古交市。這個(ge) 隻有21萬(wan) 人口的小城,曾是太原的一個(ge) 集中工礦區,因煤而建、因煤而興(xing) ,也因煤而困。

  2020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語重心長地說:“轉型發展既有緊迫感,更要有長遠的戰略謀劃,不能等到資源枯竭了再來搞轉型。”

  牢記囑托,迅速行動。古交的轉型大幕迅速拉開。甩掉“舊包袱”刻不容緩,僅(jin) 2020年,古交就壓減煤炭產(chan) 能159萬(wan) 噸,退出焦化產(chan) 能160萬(wan) 噸,淘汰落後洗選煤產(chan) 能5396萬(wan) 噸。

  許多古交人吃了一輩子“焦煤飯”,壓減產(chan) 能帶來切膚之痛。不少人找到古交市委書(shu) 記李衛平,說出心中的困惑、擔憂。

  “哪怕短期經濟增長指標放低一些,也一定要有戰略定力。就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的,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久久為(wei) 功,不要反複、不要折騰。”李衛平說,太原市委也送給古交16個(ge) 字——堅定信心、科學謀劃、精準定位、改革先行。

  轉型發展要成功,不僅(jin) 要甩掉“舊包袱”,也要鍛造新動能。

  “太原把創新當作轉型發展的抓手,一方麵推動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約化發展,一方麵吸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聚。”太原師範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安祥生說。

  距離太原市區53公裏的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馬蘭(lan) 礦,是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約化發展的典型。

  集控平台上的按鈕被按下,位於(yu) 地下200多米的采煤機發出轟鳴聲,煤塊沿著煤壁紛紛落下,通過傳(chuan) 輸皮帶被送至地麵。

  32座基站,讓5G無線專(zhuan) 網覆蓋馬蘭(lan) 礦每個(ge) 角落。采煤機、液壓支架、破碎機、盾構機等智能化設備通過5G網絡與(yu) 指揮中心相連,實現所有設備協同控製。智能化設備的應用,讓入井作業(ye) 人數減半,主采煤層八號煤的智能化綜采隊日產(chan) 量提高了66%,達到1萬(wan) 噸。隨著智能化建設的快速推進,采煤成了高科技裝備主導的技術活。馬蘭(lan) 礦調度信息中心主任蘇國強說,“礦工也遠離了粉塵、噪音和危險的作業(ye) 環境。人工采煤時代煤粉四濺、人工出渣精疲力盡、巷道巡檢隱患四伏的場景成了曆史”。

  在太原南部的清徐精細化工循環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創新呈現出另一種內(nei) 涵:能帶來效益的創新,不僅(jin) 是技術層麵的,也可以是發展思維層麵的。

  一條條管帶橫架在空中,蜿蜒曲折又錯落有致,將美錦、梗陽、亞(ya) 鑫等企業(ye) 的廠區連接在一起,實現了“煤不露天、焦不落地”的清潔運輸,也把園區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到了極致。

  “園區的發展理念是‘首尾相連、吃幹榨淨、循環利用’。企業(ye) 生產(chan) 都會(hui) 產(chan) 生副產(chan) 品,過去都頭疼怎麽(me) 處理,如今在園區內(nei) 被其他企業(ye) 實現再利用。不但減少了汙染,也讓各家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鏈得到充分延伸。”清徐經濟開發區管委會(hui) 主任陳曉勇說。調研中記者發現,這個(ge) 園區的企業(ye) 之間有著好鄰居般的和諧氛圍,不僅(jin) 不搞同質化競爭(zheng) ,也無需挖空心思“打內(nei) 戰”,反而成為(wei) 挖掘產(chan) 業(ye) 共生潛力、釋放集約集成效應的好夥(huo) 伴。

  上車、關(guan) 門、啟動,一係列操作安靜而順滑。在美錦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廠區內(nei) ,記者坐上一輛氫能公交車,開始“園區巡遊”。帶動公交車行進的高純氫,由園區內(nei) 眾(zhong) 多企業(ye) 焦化過程中產(chan) 生的焦爐煤氣製成。

  美錦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姚錦城說,“柴油車的燃油成本是每100公裏400元左右,但一輛氫燃料電池重卡加滿氫之後續航能達到400公裏,每100公裏成本是200元左右,並且綠色環保,所以氫能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對於(yu) 焦爐煤氣來說,不同的運輸目的地,意味著不同的“命運”。

  在山西亞(ya) 鑫集團,焦爐煤氣變成了甲醇、合成氨等終端產(chan) 品。集團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謝洪鬆說:“這是我們(men) 精細化工及新材料循環項目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甲醇和合成氨已對外銷售,形成了實際產(chan) 值。”

  在山西梗陽集團公司,3家企業(ye) 生產(chan) 的煤焦油被送至焦油及炭材料裝置,進行針狀焦等產(chan) 品的深加工。曾經的“半成品”變成了高附加值的新材料。

  “針狀焦主要用於(yu) 生產(chan) 超高功率石墨電極以及動力鋰電池負極材料……”梗陽集團董事長米占有介紹,“原來的焦油,經過簡單處理後就賣掉了,市場價(jia) 格很低,大概在千元左右。現在生產(chan) 出來的針狀焦產(chan) 品,每噸可賣到過萬(wan) 元。”

  國家級的國際專(zhuan) 業(ye) 化論壇——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落戶太原,向世界昭示著太原轉型發展的決(jue) 心和定力。自2016年設立以來,論壇已舉(ju) 辦6屆,影響力不斷提升。2022年論壇上傳(chuan) 出好消息:山西全省煤炭先進產(chan) 能占比達到77.8%,現役煤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太原的先進產(chan) 能占比更是達到了84.08%,高出全省水平近5個(ge) 百分點。

  從(cong) 統計數據上看,煤炭、焦化、冶金產(chan) 業(ye) 依然是太原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不同的是,它們(men) 變清潔了,產(chan) 業(ye) 鏈變長了,比重也降低了,經濟轉型的效果清晰可見。“一煤獨大”已成為(wei) 曆史,2010年煤炭開采和洗選增加值占太原工業(ye) 增加值的31%,到2021年占比大幅下降到了12.5%。

  同一個(ge) “煤”字,隨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發展任務的轉變,有了完全不同的寫(xie) 法。關(guan) 於(yu) “煤”這篇大文章,當年的“進”是貢獻,如今的“退”更是難能可貴的貢獻。

  自立自強,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轉出新動能

  創新是產(chan) 業(ye) 轉型的第一動力。要把這句話落到實處,首先要知道向何處創新,要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方向有正確的判斷。

  如果說馬蘭(lan) 礦和清徐精細化工循環產(chan) 業(ye) 園的變化是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是“舊瓶裝新酒”,太原高技術製造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迅速發展,則是瞄準塑造新優(you) 勢的主動轉向,必須依靠發展動能轉換帶來的突破和創造。

  為(wei) 加快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山西近年來實施全產(chan) 業(ye) 鏈培育工程,首批篩選了10條產(chan) 業(ye) 鏈、20家“鏈主”企業(ye) ,以及一批創新能力較強、成長性看好的“鏈核”企業(ye) ,予以重點扶持培育,多家“鏈主”企業(ye) 就在太原。太原市也確定了特種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6條千億(yi) 元級重點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計劃用5年時間將這6條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打造成萬(wan) 億(yi) 元規模。

  憑借在高端裝備製造和風電裝備領域的突出優(you) 勢,新中國第一個(ge) 重型機械廠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成為(wei) 唯一的“雙鏈主”企業(ye) ,肩負著支持兩(liang) 大產(chan) 業(ye) 鏈打造雙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太原轉型發展的重任。

  要成為(wei) “鏈主”,必然要有足夠強的產(chan) 業(ye) 帶動能力。要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則要有足夠強的創新能量。

  大型礦用挖掘機依靠人工操作的傳(chuan) 統被打破。走進太重裝備車間的遠程控製室,6塊高清屏幕把記者帶到了千裏之外的內(nei) 蒙古霍林郭勒南露天煤礦。2021年,太重遠程操作智能化挖掘機開發與(yu) 應用項目成功交付。從(cong) 此,司機隻需在遠程駕駛室內(nei) 操控手杆和按鈕,便可以指揮大型挖掘機挖煤、裝車,現場數據信息和工作畫麵實時傳(chuan) 輸至控製室。

  “通過集成最先進的傳(chuan) 感器和智能決(jue) 策係統,給大型機械裝上了大腦,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這是一次具有顛覆性、前沿性、綠色原創性的嚐試。”太重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韓珍堂說。

  苦練內(nei) 功,攻關(guan) 核心技術,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是太重集團屹立於(yu) 全球製造業(ye) 舞台的關(guan) 鍵,也是太原以創新推動轉型發展的精神底色。

  近年來,太原市每年投入20億(yi) 元科技創新資金、10億(yi) 元人才發展資金、10億(yi) 元工業(ye) 轉型升級資金和5億(yi) 元新動能發展資金,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工業(ye) 轉型升級,一批具有創新性、引領性的企業(ye) 和項目脫穎而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呈現良好勢頭。山西中來光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年產(chan) 16GW高效單晶電池智能工廠”項目,研發生產(chan) 效率為(wei) 24.5%的高效N型TOPCon電池,技術水平和研發產(chan) 品都領先國際;山西爍科晶體(ti) 有限公司深耕碳化矽襯底材料國產(chan) 化,其主導建設的中國電科(山西)碳化矽材料產(chan) 業(ye) 基地(一期)達產(chan) 後,將成為(wei) 國內(nei) 最大的碳化矽材料供應基地,進一步提升我國碳化矽領域自主保障能力;中車太原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檢修技術成功實現從(cong) 直流向交流轉換的重大跨越,貨車產(chan) 品實現了鐵路貨車車型的全覆蓋,是中國鐵路貨車技術主導廠之一,出口產(chan) 品遍布全球五大洲12個(ge) 國家和地區……

  支持高新技術企業(ye) ,太原還有“殺手鐧”。作為(wei) 能源大省山西的省會(hui) ,太原擁有突出的能源供給能力。“對於(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用戶,我們(men) 可以給出3毛錢一度的電價(jia) 支持,且不會(hui) 有拉閘限電出現。”太原市委工信工委書(shu) 記王國棟自信地說。在當前能源供應普遍緊張的環境下,這一舉(ju) 措無疑是有吸引力的。

  是真創新還是假創新?是為(wei) 了創新而要錢還是為(wei) 了要錢而創新?創新生態問題一直是困擾科技創新的痛點。太原建立普惠性後補助項目立項機製,做立項“減法”,所有立項環節公開透明,明確後補助資金不設適用範圍,引導企業(ye) 先投入先出成果、政府後補助支持,既調動了企業(ye) 創新積極性,又最大限度降低了政府廉政風險。這項政策讓7400多家企業(ye) 享受到12億(yi) 元科技專(zhuan) 項資金補助,引導企業(ye) 研發投入120億(yi) 元,實現銷售收入2900億(yi) 元,效果立竿見影。

  創新之火,已呈燎原之勢,成為(wei) 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力支撐。2012年,太原的科技型企業(ye) 僅(jin) 有158家。2021年,這一數字變為(wei) 7134家,增長了44倍。2021年,太原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36.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的比重為(wei) 16.5%。工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長16.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的比重達22.7%。

  統計數據的向好變化和企業(ye) 競爭(zheng) 力的不斷增強,印證了創新驅動的巨大潛力。強龍頭、延鏈條、建集群,以重點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支撐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太原的轉型發展有了紮實的基礎。

  治理生態,綠水青山轉出新底色

  以煤為(wei) 基礎發展的粗放型工業(ye) ,曾對太原生態環境造成了嚴(yan) 重破壞。翻閱曆史圖片和視頻資料,可以看到被挖得千瘡百孔的山體(ti) ,荒草叢(cong) 生、堆滿垃圾的河流,以及彌漫著灰塵、煤煙的街道。

  市民康麗(li) 梅在太原生活了將近50年,對當年的嚴(yan) 重空氣汙染有著難忘的記憶:“那時候我們(men) 都不敢出門,出去一趟手都黑了,鼻孔裏全是塵土。”

  惡化的環境和脆弱的生態不僅(jin) 影響人們(men) 的生活質量,也成為(wei) 製約太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因素。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成為(wei) 太原實現綠色轉型發展的應有之義(yi) 。

  汾河是太原生態治理的重要“考場”。2017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山西時作出明確指示:“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qin) 河水量豐(feng) 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3年之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考察汾河治理,作出“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ti) 推進,持續用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不斷增強太原的吸引力、影響力,增強太原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指示。在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的引領下,汾河治理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一泓碧水,全線成景。漫步汾河岸邊,撲麵而來的清涼和濕潤令人心曠神怡。皮劃艇運動員奮力劃槳,與(yu) 空中的飛鳥和水中的遊魚一起,構成了一幅和諧躍動的風景畫。待到夕陽西下,彩霞滿天,昔日太原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重現,汾河畔就成了網紅打卡地。若要舉(ju) 辦水上賽事,汾河又可以迅速變身賽場。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hui) 水上運動的比賽場地,就是由汾河的天然河道設置而成。寬闊的河麵,清澈的河水,美麗(li) 的汾河通過電視鏡頭走出太原人的生活,走進全國觀眾(zhong) 的視線。

  汾河奔流不息。唯有上下遊、幹支流全流域一體(ti) 治理才能真正見效,任何一個(ge) 環節掉鏈子,都將導致前功盡棄。

  汾河經古交市流入太原城區,古交的水質水量直接影響著太原的水質水量。古交將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汙廢水和再生水統一規劃,實施五水同治。目前,汾河古交市區段形成了連續蓄水麵12.8公裏、蓄水麵積90萬(wan) 平方米、蓄水總量110萬(wan) 立方米的流動水體(ti) 。“晉泉複流,也有古交的一份功勞。”古交市水務局局長弓文忠說。

  僅(jin) 僅(jin) 治水是不夠的,還必須整頓高汙染產(chan) 業(ye) ,從(cong) 源頭上堵住汙染排放。古交將刀刃向內(nei) ,對準了煤炭這個(ge) 支柱產(chan) 業(ye) :焦炭行業(ye) 全部退出,煤礦關(guan) 停三分之一,洗煤行業(ye) 退出三分之二。

  汾河治理,支流也不可忽視。在太原城區,汾河有9條主要支流,“九河”治理是汾河治理的重頭戲。

  站在九河之一的九院沙河橋頭上,整潔的河道、幹淨的砂石映入眼簾,整齊的樹木綠植分列兩(liang) 岸。在太原市城鄉(xiang) 管理局,記者看到了治理前的老照片,低矮淩亂(luan) 的臨(lin) 建房密布九院沙河兩(liang) 岸,汙水和垃圾被隨意排到河內(nei) ,與(yu) 眼前的景象有著天壤之別。

  這九條河雖然不大,治理起來卻各有其難。太原市城鄉(xiang) 管理局計劃建設科科長陳豔介紹:“比如,流經老城區的河流,拆遷難度大,資金需求量多;小東(dong) 流河沿岸分布著高壓鐵塔,還有一些水熱等管線。我們(men) 必須因情施策、各有側(ce) 重。”

  九河治,汾河清。通過河道綜合治理、水係雨汙分流、綠化提質升級,九河兩(liang) 岸形成了約300萬(wan) 平方米的綠色景觀帶。“九河治理後,消除了河道內(nei) 的黑臭水體(ti) ,從(cong) 而保證了汾河水質。”陳豔說。

  幹支流協同發力,上下遊共同治理,汾河交出了一份讓太原人滿意的答卷:

  水量豐(feng) 起來了。汾河景區水麵麵積11.5平方公裏,總蓄水量3000萬(wan) 立方米;

  水質好起來了。汾河景區河水全部退出劣Ⅴ類,部分區域水質甚至達到Ⅰ類;

  風光美起來了。汾河景區種有各類樹木花卉230餘(yu) 種,165種鳥類活動在景區內(nei) ,綠地麵積達8.5平方公裏。

  對於(yu) 汾河的變化,河道保潔員劉元生體(ti) 會(hui) 很深。2000年,在外打工的劉元生回到太原,成為(wei) 汾河打撈隊的一員,主要負責河道垃圾清理。“剛開始時,河麵垃圾很多,工作一天特別累,躺在床上第二天就不想起了。如今環境越來越好,工作輕鬆了不少。”

  太原百姓也深切感受到汾河治理給生活帶來的變化。“環境美了讓太原人民更有幸福感和歸屬感。”康麗(li) 梅說,“我家住得離汾河不遠,每天晚上會(hui) 和家人一起來河邊散散步。我女兒(er) 正在廣州讀大學,看著太原越來越美,準備畢業(ye) 回太原工作。”

  在太原的水韻龍城格局中,晉陽湖是點睛之筆。太原人稱晉陽湖為(wei) “中國北湖”,參照的是與(yu) 晉陽湖麵積相當、但名氣大得多的杭州西湖。晉陽湖沒有西湖那麽(me) 多名句佳話,而是將為(wei) 太原工業(ye) 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工湖變廢為(wei) 寶。曾幾何時,晉陽湖也曾飽受私搭亂(luan) 建、無序養(yang) 殖、垃圾隨意堆放之苦。2015年8月,一場針對晉陽湖的“大手術”啟動,城中村改造、重汙企業(ye) 關(guan) 停、水體(ti) 治理……經過連續多年的規劃建設,一座集休閑、康養(yang) 、娛樂(le) 、消費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開放式城市公園亮麗(li) 現身。

  春夏時節,泛舟晉陽湖上,可見西山層巒疊翠,山湖相映成趣,恰是“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並州”所描述的美景。

  未來的晉陽湖更值得期待。晉陽湖管理處工作人員尹豔紅介紹:“晉陽湖將開展‘河湖連通’工程,將汾河與(yu) 晉陽湖打通,讓晉陽湖的水‘活’起來。”太原的水治理真正成為(wei) 河湖水一體(ti) 、幹支流協調、上下遊共治的係統格局。

  山水相依,山清才能水秀,水秀方能地靈。汾河水部分源自太原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山脈,治水必須治山,治山即是治水。

  太原市區往西10公裏,就是鋪青疊翠的西山,這裏曾經有112平方公裏采煤沉陷區、10平方公裏山體(ti) 破壞麵。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承載、園區打造”的理念,吸引了10餘(yu) 家企業(ye) 參與(yu) 西山生態修複,建成17個(ge) 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超40%,成為(wei) 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沒有愚公移山般的執著,就沒有今天西山的鬱鬱蔥蔥。作為(wei) 最早一批投入西山生態修複的企業(ye) 家,玉泉山森林公園總經理張俊平清楚地記得當時的綠化之難。

  玉泉山坡度陡,水存不住,土壤肥力差,下雨時經常塌方,種樹難度相當大。公司的視頻資料忠實記錄下當年異常艱苦的治山過程:陡坡種樹必須先培肥增水,削坡、打棧道、打樹坑、背糞換土等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受困於(yu) 山區條件和超過60度的坡度,大型機械無法施工,工人們(men) 用鐵鏟一個(ge) 一個(ge) 鑿坑,用筐背著糞和樹苗一步一步爬上山。剛開始,樹木成活率隻有10%左右,張俊平就帶著工人反複栽、反複種,一個(ge) 坑位往往需要複種五六遍,樹才能成活。玉泉山的550萬(wan) 棵樹,就是張俊平和員工一棵棵親(qin) 手種下去的。

  水清了,山綠了,環境變美了,綠色理念也一點一點融入了太原人的血液。城區出租車全部實現新能源驅動;推動焦化企業(ye) 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農(nong) 村地區清潔取暖覆蓋率達到91%;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下降11.3%……

  綠色是轉型倒逼的壓力,也是失而複得的喜悅,太原人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環境改善。生態治理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互促共融,成為(wei) 太原高質量發展新的飽滿注解。

  直麵矛盾,協調發展轉出新空間

  用協調發展這把尺子丈量太原,不難發現這座城市曾經步履沉重的緣由。太原幹部群眾(zhong) 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jia) 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有更深的理解。

  太原經濟發展矛盾始於(yu) “煤”。

  “太原對煤炭的開采利用由來已久,上可追溯至兩(liang) 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郭淑芬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為(wei) 順應國家戰略要求,山西毫無怨言地扛起建設中國煤炭能源基地的大旗。七十多年來,山西累計生產(chan) 煤炭210餘(yu) 億(yi) 噸,占全國總產(chan) 量的四分之一。

  在“點亮全國一半燈”的同時,煤的擠出效應也愈加明顯。太原工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甚至一度超過70%,對全市經濟發展起著絕對支撐作用。對能源重化產(chan) 業(ye) 的過度依賴,造成了太原生態環境惡化、產(chan) 業(ye) 結構失調、發展後勁不足等後果。當全球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不斷向中國沿海城市聚集,家電、電子、輕工、通信產(chan) 業(ye) 遍地開花時,太原除了煤炭、不鏽鋼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品牌。

  太原的出路何在?還要不要搞煤?這不僅(jin) 是時代之問,更是太原協調發展必須厘清的深層次問題。

  太原城市拓展矛盾卡在“地”。

  先說區位。過去山西坊間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話:山西,山西,不東(dong) 不西。言下之意是,山西在國家戰略中既沒被劃進西部,也靠不上東(dong) 部,兩(liang) 邊的政策紅利都享受不到。這一度讓太原很苦惱。

  再看地形。太原是“兩(liang) 山夾一川”,東(dong) 西都是山,向南與(yu) 晉中市距離較近,再加上地勢相對平緩,是之前太原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由此逐步形成了“南強北弱”的格局。郭淑芬認為(wei) ,長期倚重於(yu) 南部發展有三個(ge) 不利影響,一是可能會(hui) 使南部生產(chan) 成本增加、土地承載力不足;二是可能會(hui) 使北部地區形成塌陷區,不利於(yu) 整體(ti) 發展;三是無益於(yu) 太原市經濟發展整體(ti) 體(ti) 量與(yu) 麵積的擴大。

  產(chan) 業(ye) 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的問題由來已久,影響愈加顯現。

  如何破局?答案是協調發展。以協調發展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紮牢區域協調發展的根基;以協調發展化解“南北分化”,優(you) 化內(nei) 部生產(chan) 力空間布局。

  謀定而後動。正在建設的頭號工程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被寄予厚望。“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涉及太原市北部6縣(市、區)和忻州市6縣(市、區),是山西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深度融入京津冀和服務雄安新區、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重大舉(ju) 措。”山西省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太原區運營中心副主任王向正說。隨著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的開工建設,太原打開了向北拓展發展空間的新通道。

  基礎設施建設快馬加鞭。今年9月30日,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的標誌性工程太忻大道正式開通。太原市交通局太忻大道太原段現場負責人高琛異介紹說,太忻大道建成後,從(cong) 太原陽興(xing) 大道末端到忻州古城可以一路直達,全程不超過35分鍾,在安全性和舒適度方麵都有較大改善。10月1日,連接雄安新區和山西忻州的雄忻高鐵開工,這是山西境內(nei) 首條設計時速350公裏的高速鐵路,打通了太原融入京津冀、對接雄安新區的交通“動脈”。

  新動能、高起點是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建設的硬標準。太忻雙碳產(chan) 業(ye) 科技園區采用了鋼結構裝配式建築,同時應用了海綿城市技術。主體(ti) 建築采用超低能耗建築技術,在建築屋頂設置太陽能光伏電板,發電供給樓座使用;供熱采取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終達到非生產(chan) 碳排放自平衡、碳排放為(wei) 零的目標。

  山西建投二建集團展示中心項目部技術總工劉少鵬告訴記者,太忻雙碳產(chan) 業(ye) 科技園規劃展示中心項目圍繞“雙碳、示範”主題進行設計建造,計劃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第一座低碳園區、零碳展示館。

  太原將構建“中心龍頭、南北引擎、東(dong) 西兩(liang) 翼”一體(ti) 化發展格局,加快建立與(yu) 晉中、忻州、呂梁、陽泉周邊四市常態化對接合作機製,圍繞規劃編製、產(chan) 業(ye) 布局、基礎設施、生態治理、公共服務、要素配置等重點領域,強化政策協同,謀求率先突破,不斷提升太原作為(wei) 城市群龍頭的集聚擴散效應,以中心隆起支撐山西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

  要強健經濟之“身”,也要滋養(yang) 文明之“心”,“身”“心”平衡的發展才會(hui) 行穩致遠。

  文化產(chan) 業(ye) 就是“身”“心”雙修的點睛之筆。在太原晉源區的稻田公園,記者體(ti) 驗了農(nong) 業(ye) 主題公園的有趣有益。稻田公園就建在稻田上,在這裏可以了解稻米的曆史,下田體(ti) 驗插秧,親(qin) 手製作米糕,乘坐在稻田中穿梭的小火車,稻米從(cong) 餐桌上的尋常食物變身為(wei) 體(ti) 驗農(nong) 業(ye) 文化的媒介。孩子們(men) 流連忘返,家長們(men) 也玩得不亦樂(le) 乎,直呼“漲知識”。住在附近的太原市民米娜一到周末就帶孩子來稻田公園“尋寶”,“稻田裏能摸魚,博物館裏能見到不同國家的米,紅的、白的、黃的、綠的……我才知道米原來有那麽(me) 多種顏色!你知道嗎?我們(men) 晉祠大米曆史上非常有名氣,曾經是貢米呢。”看來米娜在稻田公園的“學農(nong) 之旅”頗有收獲。稻田公園董事長康偉(wei) 告訴記者,“米是載體(ti) ,希望通過‘科學+藝術+體(ti) 驗’的方式,讓傳(chuan) 統的稻米文化、農(nong) 耕文化重新地‘活起來’‘火起來’,讓更多人了解曆史,並為(wei) 自己生長的中華土地驕傲自豪”。

  精心設計的農(nong) 業(ye) 主題公園讓城裏人親(qin) 近農(nong) 耕文化,豐(feng) 厚燦爛的曆史文化則讓現代人知道來路、懂得敬畏。

  在古晉陽城所在的晉源區,融古建文化、祭祀文化、忠義(yi) 文化、姓氏文化、唐文化、民族融合文化、飲食文化等於(yu) 一爐的“晉陽文化”品牌逐漸成型,講述著唐風晉韻的多彩故事。晉祠流水如碧玉,滋養(yang) 著周柏唐槐千年不絕的生機;在古晉陽城遺址上複建的明清太原縣城,複原了九街十八巷的傳(chuan) 統格局,是體(ti) 驗民俗文化的絕佳去處。太原依托541處文物保護單位,結合自然景觀稟賦,打造了西山、汾河、古城、府城四大旅遊板塊。

  在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三級調研員張建斌眼中,豐(feng) 厚的曆史文化是太原人值得驕傲的財富:“太原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我們(men) 堅持以深厚文化底蘊涵養(yang) 城市氣質,築造精神家園,為(wei) 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要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太原市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作為(wei) 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為(wei) 城鄉(xiang) 協調發展的助推器。

  位於(yu) 古交市南端的宋家莊村,地處山區、氣候偏寒,過去農(nong) 業(ye) 以土豆種植為(wei) 主,農(nong) 民收入微薄。村民常年外出打工,90%以上的耕地處於(yu) 荒廢狀態。宋家莊村黨(dang) 支部主動外出“取經”,根據宋家莊的氣候、土壤特點,帶領村民種植大果榛子,把撂荒的土地變成了致富的源泉。宋家莊村累計種植榛子1200餘(yu) 畝(mu) ,盛果期畝(mu) 均效益有望達到萬(wan) 元以上,給村民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除了榛子采摘,宋家莊村還因地製宜發展田園觀光、冷水魚養(yang) 殖、農(nong) 產(chan) 品初加工,托起村民在家門口致富的新希望。

  一個(ge) 支架,一部手機,一端連著農(nong) 特產(chan) 品,一端連著無數網友,成為(wei) 新農(nong) 人致富的新希望。“寶寶們(men)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我們(men) 村的葡萄……”山西太原晉源區晉祠鎮新莊村的特石農(nong) 場直播間內(nei) ,一位主播正在向觀眾(zhong) 介紹葡萄、西梅、雞蛋等農(nong) 特產(chan) 品。農(nong) 產(chan) 品與(yu) 田間故事結合的講述方式頗為(wei) “吸粉”,不一會(hui) 工夫就收到十幾份訂單。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全林對“觸網生財”的效果頗有感觸:“依托太原5G搭建平台,助農(nong) 惠農(nong) 帶貨直播平台讓更多本地特色文旅資源、農(nong) 產(chan) 品乘上‘互聯網+’的快車,為(wei) 全鎮農(nong) 特產(chan) 品拓展了銷售新渠道。”

  內(nei) 外聯動,開放融合轉出新視野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周圍山環水繞的地理環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太原人相對封閉保守和安於(yu) 現狀的心理。

  開放發展是必由之路。跳出太原看太原,思域更加開闊。今天大多數太原人的意識中,已經少有了太行呂梁的層層山巒壁障,想的是如何抓住國家和區域發展機遇,如何與(yu) 重大戰略主動對接,如何以內(nei) 外聯動激活轉型活力,在更廣闊的空間尋求突破。

  先看國家機遇。批準太原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賦予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國家使命,太原被列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城市,《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綱要》將太原列入全國綜合立體(ti) 交通網中三個(ge) 重大軸線和通道之上,以太原為(wei) 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進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六處提到太原……太原在國家戰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再看省級支持。山西省提出舉(ju) 全省之力,支持太原打造創新、產(chan) 業(ye) 、人才、開放“四個(ge) 高地”。在“一群兩(liang) 區三圈”城鄉(xiang) 區域發展新布局中,也將太原作為(wei) 重中之重——“一群”的核心在太原,“兩(liang) 區”的主體(ti) 在太原,“三圈”的中心也在太原。按照這一規劃藍圖,將通過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帶動山西中部晉中、忻州、陽泉、呂梁四市協同發展,在以太原為(wei) 重要依托,建強建好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山西綜改示範區南北“雙引擎”的同時,在晉北、晉南、晉東(dong) 南建設高質量城鎮圈。

  南北雙引擎的建設亮點紛呈。

  位於(yu) 陽曲縣的大盂產(chan) 業(ye) 新城是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承南啟北的中樞節點,也是太原市集聚資源先行啟動建設的核心區域。對於(yu) 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建設帶來的機遇,陽曲縣委書(shu) 記李京京興(xing) 奮地給出了“千載難逢”的評價(jia) 。截至9月底,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入庫億(yi) 元以上重大項目達682個(ge) ,總投資9726億(yi) 元。

  在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陽曲縣轉型發展產(chan) 業(ye) 園8號標準化廠房,記者體(ti) 驗了3D掃描成像技術的穿透力。“我們(men) 研發的速通式貨物車輛檢查係統是全球首創的3D速通式X射線車輛貨物安檢產(chan) 品,每小時可檢查不少於(yu) 200輛集裝箱車輛,這項技術已經出口到多個(ge) 國家使用。”中泰元科總經理孫豔東(dong) 介紹說。來到電腦顯示屏前,戴上專(zhuan) 業(ye) 眼鏡,記者發現箱體(ti) 夾層中的物品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3D安檢產(chan) 品的“目光”果然更加淩厲。

  這間廠房的另一個(ge) “神器”,是一輛看起來很“正常”的白色廂式貨車。打開車門才發現,普通廂式貨車的外殼裏裝著滿滿的高科技裝備。搭載中泰元科自主研發的安檢係統,這輛貨車就能變身可移動的安檢設備,對周邊車輛進行掃描成像,發現危險物品。

  中泰元科的左鄰右舍,將是來自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它們(men) 也將受益於(yu) 轉型發展產(chan) 業(ye) 園的標準化廠房建設,實現輕鬆地拎包入駐。按照“一年見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勢、十年成城”的計劃,在不遠的將來,就將聽到這個(ge) 太原發展“北引擎”澎湃的轟鳴聲。

  “南引擎”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擔負著為(wei) 山西轉型綜改先行先試、探路領跑的重任。綜改區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產(chan) 業(ye) 戰略,通過精準招引行業(ye) 龍頭和有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配套企業(ye) ,實施強鏈、延鏈、補鏈、拓鏈,推動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陳永利告訴記者,電子信息、合成生物、新能源及現代服務業(ye) 四個(ge) 千億(yi) 元級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以及高端裝備、半導體(ti) 、現代醫藥、新材料、通用航空等一批百億(yi) 元級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都在綜改區的發展中大展身手。

  綜改區的速度同樣引人注目。這是全國發展最快的經開區,在國家級經開區排名由2018年的第99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37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由2017年的421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861.5億(yi) 元,經濟總量實現翻一番。

  來到綜改區的山西流量數據生態園,迎接記者的是一位年輕的虛擬主播。她告訴記者,園區通過打造數據流量價(jia) 格窪地與(yu) 數字產(chan) 業(ye) 發展高地,吸引了數字能源等數字經濟企業(ye) 群體(ti) ,形成了產(chan) 業(ye) 集群。截至目前,園區已集聚近300家頭部數字經濟企業(ye) 。

  太原的跨越有目共睹,“錦繡太原城”盛景徐徐鋪展。“太原正處於(yu) 國家、山西省戰略布局和政策直接支持最多的時期,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xing) 可待。”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shu) 記韋韜充滿信心地表示,我們(men) 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麵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奮力譜寫(xie)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太原篇章。

  縱向對比,太原成績斐然;橫向來看,依然需要爬坡過坎。路徑依賴是頑疾,經濟轉型難,擺脫思維慣性更難;技術人才是短板,“搶”人難,留人更難;城市形象是弱項,經營城市難,改變人的思想更難。

  安危不貳其誌,險易不革其心。堅持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是一場全局性的深刻變革。從(cong)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過程,本來就沒有“容易”二字。越是艱難,越要踔厲奮發,不墮淩雲(yun) 之誌。

  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乘著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東(dong) 風,讓我們(men) 期待太原脫胎換骨的蝶變,期待太原揚眉吐氣的飛躍。

  (調研組成員:鄭 波 薑 範 李紅光 袁 勇 梁 婧 包元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