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社會看中國式現代化)
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ge) 方麵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中國正在從(cong) 藍圖變為(wei) 現實,中國式現代化厚植綠色底色。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為(wei) 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指明前進方向: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正在為(wei) 共建清潔美麗(li) 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發展和環境可持續性之間尋找平衡”
今年夏天,在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沙峰綠穀,來自巴西的網紅博主塞米看到不斷伸向沙漠腹地的綠色,感歎道:“這裏的人們(men) 利用無人機植樹、飛機播種等科技手段對沙漠進行生態修複,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效令人驚歎!”
從(cong) 以前的黃沙蔽日,到如今的綠色奇跡,庫布其依靠種植、旅遊、光伏等產(chan) 業(ye) 增收致富,被聯合國列為(wei) 可借鑒典範,成為(wei) 中國經濟社會(hui) 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10年來,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有力推動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堅持並落實最嚴(yan) 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占陸域國土麵積比例超過30%;推動實施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森林覆蓋率增長到24.02%;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you) 良比例達到81.3%,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li) 海灣不斷顯現……
“中國生態環境的改善有目共睹。”肯尼亞(ya) 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卡格萬(wan) 加認為(wei)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麵綠色低碳轉型方麵的努力富有成效,讓人真正領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nei) 涵,即在發展和環境可持續性之間尋找平衡,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hui) 中國首席代表哈克尼斯多年來見證了中國生態環境的巨變。他說,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訴求和維係良好的生態係統間經常存在權衡的困難,其他國家可向中國學習(xi) 如何致力於(yu) 投資環境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大自然不以國界劃分,保護環境需要各國民眾(zhong) 加強合作、共同努力。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發表文章說,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包括減排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這使人類超越工業(ye) 革命和後工業(ye) 革命的消費方式,進入更高發展階段,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
“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諸多成功實踐,為(wei) 國際社會(hui) 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yi) 的寶貴經驗。”曾任聯合國副秘書(shu) 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的埃裏克·索爾海姆評價(jia) ,人類迫切需要找回自身與(yu) 地球母親(qin) 的和諧關(guan) 係。中國踐行的生態文明理念將得到國際社會(hui) 越來越多的重視,贏得越來越多支持,為(wei) 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將顯著加速全球綠色轉型”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能源生產(chan) 結構加速轉變,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升,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如今,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穩居世界第一;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應用場景不斷深化。
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上,深耕中國市場40餘(yu) 年的愛普生公司展示了60餘(yu) 件綠色創新產(chan) 品。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深石明宏說:“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政策讓我們(men) 嚐試推出全新的創新產(chan) 品及服務。”
冰島駐華大使易卜雷表示,通過冰島極地綠色能源公司與(yu) 中國石化成立的合資企業(ye) ,冰島積極參與(yu) 中國地熱市場。同時,在碳捕集、封存與(yu) 利用等新領域,冰島也看好中國市場。
中國的綠色發展本身有助於(yu) 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其影響是世界性的。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環境與(yu) 社會(hui) 部高級研究員郭江汶說:“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將顯著加速全球綠色轉型。”知名軟件供應商思愛普全球執行副總裁黃陳宏認為(wei) ,中國的綠色發展必將深刻改變全球能源、環境和經濟格局。
在全球範圍內(nei) ,乘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東(dong) 風,綠色發展的種子在共建國家生根發芽。由中國企業(ye) 提供關(guan) 鍵設備的意大利首個(ge) 海上風電項目——貝萊奧利科海上風電項目並網,可滿足近兩(liang) 萬(wan) 個(ge) 家庭的用電需求,助力意大利綠色轉型;中企修建的烏(wu) 幹達卡魯瑪水電站,專(zhuan) 門設計的魚道降低了大壩對洄遊性魚類的影響,保證了魚類生長繁殖;由中企承建的科威特穆特拉住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科威特首次引進雨水利用係統,收集的雨水回灌至地下,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絲(si) 綢之路國際總商會(hui) 執行主席讓—蓋·卡裏埃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wei) 改善全球環境治理的驅動力。
“中國積極擔當作為(wei) 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體(ti) 現”
中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全麵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成為(wei) 《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shu) 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態保護事業(ye) ……中國堅定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yi) ,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ti) 係,凝聚起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力。
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世界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副教務長馬爾科·普林瓦茨表示,中國確定的“雙碳”目標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截至2022年10月2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6億(yi) 噸,累計成交額85.8億(yi) 元,市場運行總體(ti) 平穩有序。全球知名溫室氣體(ti) 排放監測技術企業(ye) 綠證公司董事長西奧多·文納斯對中國充分利用市場機製推動綠色發展的努力印象深刻,認為(wei) 建立中國碳市場將成為(wei) 實現全球碳中和的關(guan) 鍵驅動力。
南非大學姆貝基非洲領導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譚哲理表示,從(cong)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到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全球性議題上,中國積極擔當作為(wei) 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體(ti) 現”。
全球氣候適應中心首席執行官帕特裏克·費爾科延高度評價(jia) 中國今年發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認為(wei) 適應氣候變化對人類來說既是一個(ge) 重大挑戰,也將帶來許多新機遇。“中國的故事告訴我們(men) ,為(wei) 適應氣候變化而投資,不僅(jin) 能促進就業(ye) 和經濟增長,還能促進國家的繁榮穩定發展。”
亞(ya) 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艾哈邁德·賽義(yi) 德說:“中國的氣候戰略是很好的典範。中國不僅(jin) 在本國實施該戰略,還麵向全世界分享經驗,加強與(yu) 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這是邁向正確合作方向的積極步伐。”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趨勢。一個(ge) 不斷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必將為(wei) 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wei) 國際合作注入更強動力,為(wei) 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