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禮樂文化?禮以修身,樂以化心
中新網12月2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百家講壇》名師彭林舉(ju) 行了一場直播連線,帶領讀者品讀自己的作品《禮樂(le) 中國》,體(ti) 會(hui) 博大精深的禮樂(le) 文化。
直播中,彭林教授首先講述了這本書(shu) 的寫(xie) 作緣起。受電視劇等影響,現在一提到禮樂(le) ,有的人認為(wei) 是“封建遺存”,有的人聯想到的是磕頭、作揖,其實這些都是對禮樂(le) 文化的誤解和片麵解讀。
作為(wei) 曆史學者,彭林多年來一直致力於(yu) 傳(chuan) 播禮樂(le) 文化。他希望通過禮樂(le) ,樹立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律。
接著,彭林闡釋了“禮”和“樂(le) ”的內(nei) 涵和關(guan) 聯。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禮,是貫穿萬(wan) 物之理的規範。理無處不在,禮亦無處不在。鞠躬、作揖這些外在形式隻是禮的細枝末節。
《管子·牧民》說:“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的水平,不愁吃穿了,就會(hui) 追求精神層麵的發展,講究禮節,明辨榮辱,使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質。
中國文化以“人”為(wei) 中心,以人如何通過修身,從(cong) 一個(ge) 動物學意義(yi) 上的人成長為(wei) 道德意義(yi) 上的完人,作為(wei) 人生的必修課。禮是做人的規範,所以這一過程,是借由學禮、踐行禮來完成的。
和“禮”一樣,“樂(le) ”也是一個(ge) 民族的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chan) 物。中國古人將今人所說的“音樂(le) ”,拆分為(wei) 由低到高的三個(ge) 層次,分別稱之為(wei) 聲、音、樂(le) 。其中“樂(le) ”是最高層次,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正所謂“德音之謂樂(le) ”。
儒家修身的內(nei) 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ge) 方麵,其大要則包括內(nei) 與(yu) 外兩(liang) 個(ge) 方麵。所謂內(nei) ,是懂得用思想純正、風格典雅、中正平和,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雅樂(le) 陶冶心性,養(yang) 心怡情。所謂外,是懂得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wei) ,消除戾氣,拒絕粗俗,懂得遵守社會(hui) 秩序,尊重他人,與(yu) 人為(wei) 善,談吐典雅,涵養(yang) 德性,變化氣質。
禮以修身,樂(le) 以化心。禮樂(le) 雙修,就是內(nei) 外兼修。“禮樂(le) 皆得,謂之有德”,彬彬然有君子之風。
最後,彭林分享了古今兩(liang) 個(ge) 禮樂(le) 小故事,提出沒有經過禮樂(le) 熏陶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據介紹,《禮樂(le) 中國》兼具通俗性與(yu) 專(zhuan) 業(ye) 性,全書(shu) 精選《禮記》《論語》《左傳(chuan) 》等典籍中有關(guan) 禮樂(le) 文化的格言名句100餘(yu) 句,每句禮樂(le) 格言下皆有譯注和析義(yi) 。
此外,書(shu) 中還配有許多與(yu) 禮樂(le) 文化相關(guan) 的圖片,進一步豐(feng) 富了全書(shu) 的內(nei) 容。彩插中的禮儀(yi) 複原圖實屬珍貴,由彭林教授獨家授權,來源於(yu) 其課題項目。根據《周禮》《儀(yi) 禮》《禮記》等古籍中對於(yu) 古代禮儀(yi) 和音樂(le) 的文字記述,彭林教授團隊對古代禮儀(yi) 進行了複原,如《周代婚禮夫婦對食禮儀(yi) 複原圖》等。(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