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騎行中軸線,感受京城文化魅力

發布時間:2022-12-22 14:53:00來源: 工人日報

  古建築的滄桑曆史、胡同裏的煙火氣,路邊一景一物都有故事 騎行中軸線,感受京城文化魅力

  記者跟著騎行愛好者暢遊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騎友表示,中軸線申遺賦予騎行厚重的文化底蘊,沿線的自行車道建設更加完善,路上騎行的人也越來越多,騎行者逐漸成為(wei) 城市靚麗(li) 的風景線。

  “在中軸線騎行,永定門、天橋、正陽門、故宮、景山、萬(wan) 寧橋、什刹海、鍾鼓樓……每一個(ge) 地方都有她自己的故事。”近日,有8年騎行經驗的騎行愛好者李長昌這樣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近年來,中軸線申遺工作先後寫(xie) 入《北京市總體(ti) 規劃(2016—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麵)(2018年—2035年)》,中軸線申遺成為(wei) 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點項目。

  中軸線申遺是北京修繕保護、活用曆史文化遺跡的一次嚐試。中軸線的魅力是什麽(me) ,如何在保護中最大限度地激活曆史記憶,騎行愛好者以及居民如何看待中軸線的蛻變與(yu) 堅守?本報記者對此進行走訪。

  感受現代與(yu) 傳(chuan) 統融合的氣息

  “沿著中軸線騎行,既能感受到這個(ge) 城市的滄桑曆史,也能看到胡同裏的煙火氣,體(ti) 驗現代化城市與(yu) 古老都城相融合的魅力。”李長昌說。

  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上,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近期,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已經研究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chan) 。

  初冬時節,《工人日報》記者跟著騎行愛好者暢遊北京中軸線,感受曆史文化魅力。

  萬(wan) 寧橋,始建於(yu)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萬(wan) 寧橋在金代曾為(wei) 一座木橋,到了元代,木橋擴建為(wei) 石橋,並在兩(liang) 側(ce) 修建鎮水獸(shou) 。元泰定三年,萬(wan) 寧橋被改建為(wei) 高敞的三孔石拱橋。

  萬(wan) 寧橋所在的地安門外大街到鍾鼓樓間的路段,仍然是城市的主幹道。記者在橋上看到,橋拱外側(ce) 的石雕螭首和周邊的鎮水獸(shou) 依舊栩栩如生。

  “申遺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中軸線和萬(wan) 寧橋的曆史了。”6年來,北京市民聶女士每天上下班都要途徑萬(wan) 寧橋,她告訴記者,近兩(liang) 年萬(wan) 寧橋的橋體(ti) 和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麵修繕,比以前更美觀了。

  古建築展示新麵貌

  “每次在這條路上騎行,什麽(me) 煩惱都忘了,路邊的一景一物都能把你帶到故事裏。”在談到中軸線騎行感受的時候,有著近40年騎行經驗的北京市民孫先生告訴記者。

  “中軸線是一條有文化、有故事、有曆史、有傳(chuan) 承的騎行路線。郊區騎行更側(ce) 重的是極限運動感的體(ti) 驗,而中軸線騎行則是厚重曆史感的體(ti) 驗。”孫先生說,例如,每次經過正陽門,仿佛都能看到這座城市的曆史變遷。

  正陽門位於(yu) 北京天安門廣場南端,由南北縱列的城樓與(yu) 箭樓兩(liang) 座高大建築構成,城樓位於(yu) 北側(ce) ,箭樓位於(yu) 南側(ce) ,是一組具有禮儀(yi) 性和防禦性的城門建築。

  1990年,修繕過的正陽門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向大眾(zhong) 開放,2021年正陽門箭樓全麵修繕,城台滲水、地麵塌陷、浮雕脫落等險情隱患得到了全麵解決(jue) 。在此基礎上,還加固了欄板、挑台,安全強度得到提升。

  據了解,北京還將正式啟動正陽門城樓的修繕工作,此次修繕將調整城樓上油漆彩畫的規製,重現“金線小點金”這一傳(chuan) 統建築裝飾工藝,本著最小幹預原則,盡可能保留曆史信息,助力中軸線申遺工作成功開展。

  在騎行途中,李長昌告訴記者,他每次騎行時,路過長安街可以看到天安門城樓、人民英雄紀念碑,夏天他還會(hui) 刻意在日落前騎到天安門等待降旗儀(yi) 式。

  “在中軸線騎行的最大感受是,仿佛身在曆史與(yu) 當下的交匯中,在古建築中暢想過去,在車水馬龍中展望未來。”李長昌說。

  遺跡保護與(yu) 城市旅遊有機結合

  為(wei) 確保申遺保護工作全麵開展,北京市在挖掘中軸線曆史價(jia) 值的基礎上,先後修訂完成《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chan) 名錄文本》《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

  “中軸線申遺對騎行是肯定會(hui) 產(chan) 生很大影響。”李長昌說,在日常騎行中,他明顯感覺到沿線的自行車道建設更加完善,安排得更加合理,路上騎行的人也越來越多,騎行者逐漸成為(wei) 城市亮麗(li) 的風景線與(yu) 名片。

  孫先生表示,中軸線申遺不僅(jin) 能讓曆史文化得到傳(chuan) 承,對騎行者來說,還增加了新的路線選擇,賦予騎行厚重的文化底蘊。

  “中軸線申遺,能改善胡同房屋建設,綠化環境,還能促進旅遊經濟增長。”談到中軸線申遺的意義(yi) ,聶女士說道,2000年,萬(wan) 寧橋下挖掘出通惠河舊河道及相關(guan) 遺跡,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曆史文化景觀更顯圓滿,構成了一處別具特色的完整遺產(chan) 點,就是遺跡保護與(yu) 城市旅遊發展有機結合的成功案例。

  (來源:工人日報 2022年12月21日 0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