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年輕態”成思想引領“重頭戲”
最近,江蘇理工學院青年馬克思主義(yi) 者培訓班學員來到“常州三傑”青少年主題學習(xi) 空間,體(ti) 驗了一次“穿越”。在這場“青春專(zhuan) 列,夢想之旅”主題研學中,學員們(men) 模仿張太雷發表五四演講,臨(lin) 摹惲代英撰寫(xie) 的發刊詞,唱響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
百年前,以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常州三傑”為(wei) 代表的常州青年,在中國共青團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團常州市委書(shu) 記吳震宇表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弘揚以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為(wei) 源頭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用好紅色資源”。立足新要求,團市委多樣態開發利用紅色資源,讓“常州三傑”形象“入眼”、讓事跡“入耳”、讓革命精神“入心”。
今年6月17日,“常州三傑”青少年主題學習(xi) 空間正式落成。空間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為(wei) 主線,以“常州三傑”事跡與(yu) 早期中國青年運動展為(wei) 學習(xi) 內(nei) 容。
在“常州三傑”與(yu) 早期中國青年運動展區,以“常州三傑”等青年運動先驅的奮鬥故事為(wei) 內(nei) 容暗線,設置17個(ge) 故事單元、20餘(yu) 個(ge) 駐足點,真實呈現青年曆史人物的厚重感和精神質感。同時,主題學習(xi) 空間打破了以圖文為(wei) 主、輔以展品的空間布局,設置8處藝術場景,通過“物”“影”“聲”“光”有機結合,讓青少年在強烈的儀(yi) 式感和情感共鳴中沉浸式感知曆史、感悟精神。
“我們(men) 在相應的故事單元還安排了情景表演,讓青少年在角色互換、切身感受中形成記憶點、共鳴點。”“常州三傑”青少年主題學習(xi) 空間領學員田澤奇介紹說,以心靈交互式的互動體(ti) 驗引導能夠讓青少年更感興(xing) 趣,更能激發他們(men) 的思考。據了解,截至目前,主題學習(xi) 空間共開展集中學習(xi) 160餘(yu) 次,覆蓋青年8000餘(yu) 人次。
在常州,青少年想要深入了解“常州三傑”的故事,除了主題空間外,還可以體(ti) 驗青年學習(xi) 社線路。近年來,常州共青團精心打造了10條精品學習(xi) 社線路,由國網常州供電公司團委和常州三傑紀念館共同運維的“光明之路”常州三傑青年學習(xi) 社就是其中的代表。
結合當下劇本殺、主題屋等對青年吸引力大的特點,線路開發者創新打造沉浸式、互動式學習(xi) 體(ti) 驗。在瞿秋白紀念館,青少年可以欣賞情景劇《白菊花》《白燈籠》,感受少年秋白的才氣與(yu) 愛國愛民的誌向;在張太雷紀念館,青少年可以通過情景劇《一封家書(shu) 》,看見張太雷遠赴蘇俄前寄來家書(shu) ,決(jue) 心“謀將來永遠幸福”的誌向;在惲代英紀念館,青少年可以與(yu) 青年楷模惲代英同誌來一場時空對話,向他請教青年應當如何奮鬥。
不僅(jin) 如此,學習(xi) 社線路還設計了點單製學習(xi) 形式。“我們(men) 可以根據預約團隊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果時間充裕,可以體(ti) 驗多種形式的互動學習(xi) ;如果時間受限,也可以選擇赴某一個(ge) 學習(xi) 點體(ti) 驗。”“光明之路”常州三傑青年學習(xi) 社線路負責人胡一峰介紹說。
除了打造精品化陣地、線路,團常州市委還努力組建一支能讓理論宣講變得有“知”更有味的“青年講師團”隊伍。江蘇理工學院教授馬淩就是其中之一。
在研究蘇南地區紅色音樂(le) 的過程中,馬淩找到了所學音樂(le) 專(zhuan) 業(ye) 與(yu) 黨(dang) 史理論的內(nei) 在結合點,係統性挖掘、整理、研究瞿秋白創作的樂(le) 曲30餘(yu) 首,創新打造出“音樂(le) 黨(dang) 課”這一宣講新形式。通過經典誦讀、教唱互動、師生合唱,對瞿秋白的《赤潮曲》等20餘(yu) 首紅色音樂(le) 作品進行詮釋,深入挖掘音樂(le) 背後的故事,讓青年特別是高校學生聽到了“革命者信仰的聲音”。
在講到“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時,馬淩會(hui) 以《國際歌》講解;在講到“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時,她會(hui) 選擇《不忘初心》;在講到“不怕犧牲,英勇鬥爭(zheng) ”時,她會(hui) 唱起《英雄讚歌》……
“黨(dang) 史和音樂(le) 的結合,首先要對黨(dang) 史有深入理解,再找到相對應的曲子,通過歌曲背景講出來,借助音樂(le) 的感染力將曆史傳(chuan) 遞給青少年。”馬淩說。
“立足本地紅色資源,用青年的語言、形式講述厚重曆史,把思想引領工作做到青少年心裏去。”吳震宇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