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守望相助 傳遞溫暖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目前,受新冠毒株奧密克戎影響,不少地方感染人數迅速增加,很多人居家隔離,休養(yang) 恢複。這其中有些家庭缺少對症治療的藥品,尤其是退燒藥,怎麽(me) 辦?除了衛健部門采取多種措施,盡力提供醫療服務,在全國各地的很多社區,居民們(men) 都自發行動起來,左鄰右舍互幫互助,共渡難關(guan) 。
在北京市通州區運河灣小區,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周鏡宇和懷孕四個(ge) 多月的妻子。盡管小心翼翼,但幾天前,妻子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北京通州區運河灣小區居民周鏡宇:“周日晚上的時候,燒過了38度。打電話問醫生,醫生建議先物理降溫,如果一晚上過去溫度還沒有降下來的話,就需要吃退燒藥了,推薦了孕婦能吃的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
周鏡宇一邊照顧妻子,一邊四處找藥。
周鏡宇:“急得滿頭包,各種地方都找不到這個(ge) 藥。”
第二天,妻子的體(ti) 溫還是很高,必須吃藥退燒。周鏡宇想到了小區的業(ye) 主微信群,就在群裏問了一下。很快,群裏就有人回複了,並提供了所需的退燒藥。妻子吃了藥,體(ti) 溫很快降了下來。周三早上,周鏡宇手機收到一條信息。
周鏡宇:“孕婦,也有點發燒,需要幾片泰諾林支援一下,正好我們(men) 一板藥也沒有吃完,剩下來的就全部給她了。大家通過這一盒藥互相傳(chuan) 遞了一分信念,同時也是互相傳(chuan) 遞了一分溫暖,傳(chuan) 遞下去也是一分戰勝疫情的信心,我相信目前這個(ge) 困難情況很快會(hui) 過去的。”
這幾天,不少地方感染人數迅速增加,部分藥品暫時短缺,發生在周鏡宇一家的故事,在北京等地的很多社區裏持續上演。一些社區組織搭建了互助群、愛心平台,居民通過發布、回複消息,約好指定位置,自發形成了“無接觸贈物”的互幫互助模式。大家拿出自己家的存藥、體(ti) 溫計,送給急需的人。
在人們(men) 自發的組織起來分享藥品、相互幫助共渡難關(guan) 的同時,多地的衛健部門也在采取多種措施,盡力為(wei) 有需要的人們(men) 提供醫療幫助。
在蘇州市姑蘇區吳門橋街道滄浪新城社區,在兩(liang) 間小亭子前,一些市民在排隊等候。範先生就是這個(ge) 社區的居民,這兩(liang) 天,家裏人相繼開始發燒,藥店的兒(er) 童退燒藥緊缺,去醫院又擔心人多加重感染,正在犯愁之際,聽說小區附近新開了發熱診療站,他就急忙帶著10歲的弟弟來這裏試一試。
這個(ge) 社區的臨(lin) 時發熱診療站,是由原來的核酸檢測亭改造而成的。從(cong) 12月10日開始,蘇州把部分停止使用的核酸采樣亭改造成了發熱診療站,就近為(wei) 市民提供診療及健康谘詢服務。每個(ge) 診療站設有看病的簡易診室和藥房,市民可以使用醫保卡看病取藥。臨(lin) 時發熱診療站的醫生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輪流值班,開展24小時診療服務,最大程度為(wei) 發熱患者提供醫療幫助。
夜裏11點多,蘇州室外溫度已經降至零度,但排隊看病的人仍然不少。市民沈先生的家人都陸續出現發熱的症狀,最令他擔憂的就是孩子,因為(wei) 擔心夫妻倆(lia) 會(hui) 把病毒傳(chuan) 染給孩子,是否要繼續讓孩子待在身邊讓他犯了難,焦急之下他不停地向醫生詢問。
顧帥穩是今晚的值班醫生。麵對各類病情的詢問,他一一耐心解答,隨後為(wei) 患者開具處方。相較於(yu) 前幾天,前來問診的市民數量有所增加。臨(lin) 近晚上12點,排隊的最後幾位市民陸續完成了問診和配藥。隔著窗門,他們(men) 也和醫務工作者們(men) 相互鼓勵。
夜已深,忙碌了一整天的站點暫時恢複了平靜。馮(feng) 君霞醫生脫下了防護服,做好消殺,準備回家。而顧帥穩則繼續堅守在這裏,為(wei) 寒夜裏隨時趕來的患者提供最暖的支援。
截至目前,蘇州全市共設有發熱診室142家、發熱診療站1035家,實現所有社區中心、站的發熱診療體(ti) 係全覆蓋。
社區醫務工作者馮(feng) 君霞:“大家都挺不容易的,我們(men) 辛苦一點無所謂,大家都挺過這一關(guan) 就好了。”
像馮(feng) 君霞這樣的醫務工作者,他們(men) 憑借著自己的職業(ye) 技能在盡可能地幫助他人。而在很多地方,還有這樣一群無畏“逆行”的人,他們(men) 跨越行業(ye) 、默默奉獻,像螺絲(si) 釘一樣,哪裏有需要就往哪裏去。
在北京市順義(yi) 區申通快遞石園中轉配送站,早上9點,快遞員們(men) 正在忙著分揀。在分揀的流水線上,幾個(ge) 身穿藍色馬甲的年輕人格外醒目,他們(men) 是來支援的誌願者。
為(wei) 解決(jue) 當前快遞外賣人員緊缺、配送速度慢等問題,12月15日,順義(yi) 區麵向全社會(hui) 招募快遞外賣配送誌願者。孫洪亮帶著3個(ge) 小夥(huo) 伴一起報了名。第二天,孫洪亮他們(men) 就上崗了,被分到了石園站點。 張燦穩是申通快遞北京順義(yi) 石園公司的負責人,當時的他正在為(wei) 快遞堆積如山發愁。
張燦穩:“很多快遞小哥跟分揀人員都陽了,沒有人員上班,我們(men) 15個(ge) 分揀人員陽了13個(ge) 。”
疫情之下,很多人居家不出,一些生活物資主要通過網購送到家裏,站點的快遞量也因此翻了一番。石園站點的快遞堆積太多,順義(yi) 區誌願平台第一天就分派了16名誌願者來幫忙。
分揀是快遞配送的源頭,經過培訓,孫洪亮和小夥(huo) 伴們(men) 轉身就投入這快遞堆成的小山之中,他們(men) 每天早上8點多到崗,站在分揀流水線旁,仔細核對每一個(ge) 快遞信息,分揀貨物,一幹就是4個(ge) 小時。
張燦穩:“前幾天最冷的時候零下十三四度,工作環境也非常簡陋,這些年輕人非常能吃苦。”
北京市誌願者孫洪亮:“大家能伸手就伸手,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下,我覺得疫情這個(ge) 難關(guan) 很快就會(hui) 過去。”
順義(yi) 區這次誌願者招募,總共有230名年輕人報名加入,他們(men) 投身於(yu) 全區急需人手的地方,幫助他人,無償(chang) 奉獻。
為(wei) 保證物流通暢,此前積壓的快遞除了要盡快分揀,還要盡快運送。住在順義(yi) 的李健也是這次報名的誌願者之一,像他這樣有私家車的誌願者,主要幫忙運送快遞。為(wei) 了盡可能多裝,他清空後備箱、放倒後座,一切空間都被利用起來。
李健把一車快遞送到了指定的社區快遞驛站。最忙的時候,李健一天要跑十幾趟,他開著剛買(mai) 一個(ge) 月不到的新車,在快遞配送站和各個(ge) 社區之間穿梭,晚上快遞多的時候,李健還堅持要多跑幾趟。
北京市誌願者李健:“我感覺這個(ge) 階段就比較疼,大家都有不舒服的時候,自己沒事,肯定自己要多幹點事,就算哪天真的感染了,也有前麵好了的人,咱們(men) 都能動起來,相信疫情肯定會(hui) 過去的,相信周圍這些事一點一點都會(hui) 好起來。”
疫情持續,帶來諸多不易和艱難。但這一場場愛心接力,一個(ge) 個(ge) 默默奉獻的身影,在冬日裏傳(chuan) 遞著溫暖。
北京西城區的胡同裏擺放著共享藥箱;在河南鄭州的街頭,一位市民駕車免費送退燒藥給急需的市民,市民們(men) 也紛紛捐出富裕的藥品,汽車變身“共享藥箱”;北京安定門國子監社區,一支由社區居民組成的誌願服務隊穿行在胡同中,為(wei) 平房院落的居民們(men) 送藥、送菜;深圳多個(ge) 社區的居民和商家在社交平台搭起互助網,有積極幫助鄰居解決(jue) 用藥難的,有免費為(wei) 有需要人士、誌願者送藥的……
一小盒藥,一個(ge) 體(ti) 溫計,或是幾個(ge) 抗原試劑,解的是燃眉之急,送上的也是一份病痛中的慰藉;作為(wei) 社會(hui) 一分子,你我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匯聚起來就是一股愛心的暖流,衝(chong) 破病毒的阻隔,鼓舞著寒冬裏的城市。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介紹,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當務之急仍是保障好群眾(zhong) 的就醫用藥。要多平台擴大醫療服務供給,增加相關(guan) 藥品供應,迅速分流輕症患者,擴容重症救治資源,守好保健康、防重症的防線。沒有一個(ge) 春天不會(hui) 來臨(lin) ,大家攜手互助,相信眼前的難關(guan) 一定會(hui) 過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