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非遺:活態傳承 技藝變“金”
近日,在北京展覽館舉(ju) 辦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內(n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濰坊風箏成功入選了“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單元的非遺項目展示。在展示現場,飛虎風箏、微型蜜蜂風箏、加入年畫元素的民俗風箏……一個(ge) 個(ge) 好看、好玩的風箏給觀眾(zhong) 們(men) 留下了深刻印象,引得觀眾(zhong) 駐足觀賞、拍照留念。
“濰坊風箏的亮相,展現了濰坊的地域特色與(yu) 曆史文化,生動詮釋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山東(dong) 實踐。”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權文鬆表示,濰坊非遺項目璀璨,對外交流頻繁。近年來,濰坊市著眼特色文化資源,聚焦活態傳(chuan) 承,通過理念、研發、營銷等領域的創新,推動非遺技藝走進百姓和遊客的生活。
融入生活 對接市場
非遺要創造性發展、創新性傳(chuan) 承,最關(guan) 鍵的就是融入生活、對接市場。在8月舉(ju) 辦的第十四屆中國(濰坊)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hui) 上,各式各樣的濰坊傳(chuan) 統非遺產(chan) 品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手工蠶絲(si) 被等非遺產(chan) 品更是一度賣到脫銷。
作為(wei) 濰坊市臨(lin) 朐縣非遺“臨(lin) 朐手工蠶絲(si) 被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雋新昌隨手抓一把蠶繭在手中一搖,就知道蛹化程度及天數,還能說出產(chan) 多少絲(si) 來。“濰坊的蠶絲(si) 被口碑好、質量佳,來濰坊的遊客都會(hui) 買(mai) 一件帶回家。我家的蠶絲(si) 被還遠銷北京、上海、河南、內(nei) 蒙古等地。”雋新昌說。
“南方冬天冷,蠶絲(si) 被蓬鬆柔軟,透氣保暖,是很好的選擇。”來自江西的遊客蔣元在交易會(hui) 現場一口氣買(mai) 了10條蠶絲(si) 被。
在交易會(hui) 現場,高密市聶家莊泥塑攤位的泥塑產(chan) 品也賣得很好。聶家莊泥塑造型大膽誇張,著色鮮豔醒目,“形、色、聲、動”俱佳,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些泥塑作品栩栩如生,有的泥塑還能發聲,買(mai) 回去擺放在家中別有一番雅趣。”遊客李偉(wei) 說,“每次來濰坊旅遊,總要給朋友帶幾個(ge) 回去。”
“泥塑作品‘叫虎’豎眉瞪眼,胸掛桃紅大花,額頭塗朱筆大‘王’,是最受歡迎的濰坊旅遊商品之一。”國家級非遺聶家莊泥塑高密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聶鵬介紹,聶家莊的泥老虎最大的特點是肚子裏有“哨”會(hui) “叫”。製作一隻“叫虎”泥塑,需經過和泥、做胚和修刺、曬貨、做哨、搓貨、糊貨、粉貨、畫貨等幾大步驟,每個(ge) 總步驟中又細分為(wei) 若幹手續,總共約需五六十道手續。為(wei) 了迎合年輕人的需求,聶鵬還開發設計了學習(xi) 泥塑製作技藝的泥老虎係列套裝,套裝裏既有半成品泥老虎,也有畫筆、染料、桌布等。
傳(chuan) 承手藝 與(yu) 時俱進
“一個(ge) 小小的核桃上麵,竟然能刻畫出這麽(me) 多人物!”在濰坊市十笏園文化風情街區內(nei) 的濰坊手造博物館裏,遊客劉祥正饒有興(xing) 趣地觀賞著核雕作品。據悉,在這座手造博物館裏,有上百件核雕作品。
“巧妙利用桃核上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麻紋,就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濰坊核雕”技藝傳(chuan) 承人田洪波說,“作為(wei) 一個(ge) 核雕藝人,必須具備繪畫基礎,同時還得會(hui) 篆刻、懂書(shu) 法、善構思、巧布局,缺乏任何一方麵,都很難刻出出色的作品。民間核雕往往周身施刻,布局係統周密而嚴(yan) 謹,刀法暢快利落,形象刻畫入微,生動而無雕琢之跡。”在傳(chuan) 統的濰坊核雕基礎上,田洪波還加以創新發展,更注重作品的層次布局與(yu) 精雕細琢。
近年來,為(wei) 了讓核雕藝術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田洪波開始收學生傳(chuan) 授核雕技藝。目前,田洪波的部分學生已經能獨立完成核雕作品。
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是年畫之鄉(xiang) ,有600多年的年畫製作史,這裏80%的人都會(hui) 製作年畫。近期,到楊家埠遊玩的遊客幾乎人手一份“年畫禮包”。“還有不到一個(ge) 月就要過年了,怎能不買(mai) 張年畫回家!”來自北京的遊客劉楊說,年畫價(jia) 格便宜,不僅(jin) 能給家裏增添些許喜慶,還寄托著幸福吉祥的美好心願,是很好的旅遊“伴手禮”。
“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分為(wei) 四道工序,即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烘貨點胭,每道工序都有一套獨特技法,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山東(dong) 半島上的一支藝術奇葩。”濰坊市木板年畫技藝傳(chuan) 承人楊付濤說,如今年畫產(chan) 品能得到年輕人的喜愛,離不開年畫藝人的與(yu) 時俱進。“年畫題材每年都會(hui) 更換一次,新思想、新事物一出現就能在年畫中有體(ti) 現。”
釋放潛力 拉動消費
“釋放非遺的無限潛力是激活文旅消費的良策。”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如今,逛文化街區、體(ti) 驗非遺、購買(mai) 非遺產(chan) 品成了不少遊客來濰坊的主要消遣方式。
鉛筆、橡皮,勾勒、上色……在青州市王墳鎮後黃馬村,農(nong) 民畫畫家張子龍正在一筆一畫勾勒自己的新作品。據悉,青州是中國農(nong) 民畫重要發源地之一。近年來,青州市設立了農(nong) 民畫免費培訓基地,加大培養(yang) 農(nong) 民畫從(cong) 業(ye) 者,使其成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旅遊的重要力量。
具備繪畫功底的張子龍抓住這一機會(hui) ,在提升畫技的基礎上,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張子龍說:“現在買(mai) 畫的人很多,開個(ge) 工作室既能服務大眾(zhong) ,也為(wei) 自己增加一些收入。平常我還會(hui) 對村民進行免費的繪畫培訓。”青州市王墳鎮農(nong) 民畫愛好者王有玉跟隨張子龍學習(xi) 已久,他說:“農(nong) 閑時,我畫一二十張農(nong) 民畫,就能賣兩(liang) 三千元。”
像張子龍、王有玉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青州,有一大批農(nong) 民成為(wei) 手拿畫筆的農(nong) 民畫家。近年來,青州市積極探索農(nong) 民畫走向市場的路子,形成了“農(nong) 民畫+”的發展模式。目前,青州市已培訓農(nong) 民畫作者1.8萬(wan) 人次,舉(ju) 辦農(nong) 民畫展覽300餘(yu) 場,年創作農(nong) 民畫萬(wan) 餘(yu) 幅,年書(shu) 畫商品交易額4000萬(wan) 元以上。
濰坊市坊子工業(ye) 發展區王家莊子村,是濰坊最大的風箏產(chan) 業(ye) 基地。市場份額占全國85%,風箏年產(chan) 銷量居全國第一。
“我們(men) 廠一年有七八十萬(wan) 元的產(chan) 值。”在國言風箏廠內(nei) ,廠長王國言正在領著幾個(ge) 工人紮製一個(ge) 叫“鯉魚跳龍門”的巨型風箏。“政府成立了風箏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引導我們(men) 如何開展生產(chan) ,鼓勵我們(men) 打造自己的品牌。”王國言說,在產(chan) 業(ye) 協會(hui) 的幫扶下,自己的產(chan) 業(ye) 發展更加正規化、規模化,工藝水平和檔次都實現了很大的提升。“我們(men) 廠的風箏還賣到了國外。”
坊子工業(ye) 發展區王家莊子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振華介紹,目前,村內(nei) 有兩(liang) 千多人從(cong) 事風箏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能達三億(yi) 元,村民都依靠著製作風箏實現了發家致富。(吳學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