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無錫:文脈賡續 古韻新姿

發布時間:2023-01-09 16: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wei) 蘇 雁

  江蘇無錫,夢裏的江南。

  這裏有水,長江奔流,太湖佳處,星羅棋布的大小河塘,勾勒出碧波千頃、煙波浩渺的水鄉(xiang) 秀色。

  這裏有景,千年水弄堂,運河絕版地,遍及古城的園林亭閣、垂柳畫橋、小樓水榭,移步換景,入眼皆畫。

  這裏有詩,“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泯泯草木春”“煙翠三秋色,波濤萬(wan) 古痕”……白居易、蘇軾、文天祥、納蘭(lan) 性德等在此留下了來自曆史深處的讚歎。

  這裏更有數不盡的英雄豪傑、名人佳士,學術巨擘、文壇巨匠,顧愷之、徐霞客、錢鍾書(shu) 、徐悲鴻……文脈悠悠、群星璀璨。

  文化,浸潤人與(yu) 城,貫通古和今。背靠7000年的人類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記載史、2200多年建城史,無錫在新時代又迎來了新的發展語境、新的文化場域。

  在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之際,記者走進這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探尋她的古城新變與(yu) 古韻新姿。

  千年文明、百年繁華和美麗(li) 山水,共同織就了無錫的絢麗(li) 風景

  這是散文家李一鳴第二次到無錫了。從(cong) 市中心出發,大約十幾公裏的車程,便到了黿頭渚,一個(ge) 橫臥太湖西北岸的半島。在島上,他極目遠眺,這裏依舊帆影點點,依舊綠色欲滴。

  景致在眼前延伸,往事從(cong) 時間深處浮現。30多年前,他第一次來無錫。那時正值傍晚時分,暮色籠罩長街,走過幾座小橋,橫望過去,隻見“白牆黛瓦人家枕河而居,錯錯落落的燈光,照著緩緩流淌的河水,烏(wu) 篷船的輪廓依稀可見,駁岸上的光點閃閃爍爍,探入水中的階梯明明暗暗”。

  那一瞥,無錫已入夢中。李一鳴在散文《憶江南·過無錫》中深情回憶,江南於(yu) 我……無錫是自然山林中的大景致:黿頭渚是“海”邊的島,蠡園周邊是望不到岸的“海”,寄暢園活在青山靜默的目光和淙淙泉水中,而梅園則是麵對茫茫太湖的一個(ge) 繁花似錦的大天台。

  令他心旌搖曳的,還有那遍布曆史印痕的文物遺存。黃埠墩,坐落於(yu) 京杭大運河河心,遠望是一個(ge) 被綠色環繞和覆蓋的橢圓形小孤島,僅(jin) 有200多平方米。小島不小,赫赫有名。得知小島的“出身”,他無比驚歎:“曆史上夫差、康熙、乾隆,春申君、文天祥、海瑞都曾登臨(lin) 黃埠墩。”

  古城滿載曆史,一磚一瓦皆是故事。這裏有“泰伯奔吳”的尚德文化、“聲聲入耳”的理學文化、“富民強國當以工商為(wei) 先”的工商文化……千年文明、百年繁華和美麗(li) 山水,共同織就了無錫的絢麗(li) 風景。

  江南大學教授莊若江提煉出山水文化、吳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三張無錫文化名片:“從(cong) 早期的吳地文化,到近代以來的民族工商文化,無錫文化在曆史演進中,不僅(jin) 完成了從(cong) 尚武到崇文的轉型,也在不斷創業(ye) 磨礪中,形成了新的市民風氣。水的隨物賦形、靈活善變、順勢而流、剛柔相濟,又養(yang) 育了無錫人通達包容、敏察善納、勇於(yu) 探索的群體(ti) 稟賦。”

  在莊若江看來,“無錫的地方文化,正如無錫的自然生態一般,既有山一樣的穩健沉厚,又有水一般的機智靈動,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渾然一體(ti) ”。

  徜徉在深厚的曆史文化中,每個(ge) 人都是家鄉(xiang) 的代言人,這是刻在無錫基因裏的自覺與(yu) 自信

  又是周末,潤生書(shu) 局內(nei) 坐滿了年輕人。這天,他們(men) 讀的是徐則臣小說《北上》,在文字構築的世界裏,探尋運河兩(liang) 岸百餘(yu) 年來的城池與(yu) 人群、悲歡與(yu) 夢想。窗外,流水淙淙;屋內(nei) ,書(shu) 聲琅琅。

  今年4月,潤生書(shu) 局老板武頻圓發起成立“運河讀書(shu) 會(hui) ”,或邀請學者,或讀者共讀,一起走進千年運河的曆史現場。“讀的書(shu) 越多,越會(hui) 發現無錫文化的博大與(yu) 深厚。”他深情地說。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往情深一片心。武頻圓自小生長在無錫,喝著運河水,聽著家鄉(xiang) 故事,撫摸著曆史遺跡,無錫文化漸漸在心中生了根、發了芽,成為(wei) 他揮之不去的一份念想、一縷鄉(xiang) 愁。

  在上海讀完大學後,他毅然回到無錫。三年前,他在南長街上辦起了潤生書(shu) 局。書(shu) 店不算太大,層層疊疊的書(shu) 籍中,擺放著幾把桌椅,牆上掛著作家馮(feng) 驥才的題詞“書(shu) 潤萬(wan) 家”,旁邊抄著他的語錄:“保存歲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歲月變成永存的詩篇。”

  “在這裏,大家可以看書(shu) 、飲茶、交流、聽講座,全方位‘無死角’地閱讀無錫曆史。”武頻圓不隻想開一家書(shu) 店,還要把它辦成運河文化的會(hui) 客廳、文藝青年的清談館,將匍匐在時間深處的傳(chuan) 統作成當代生活詩。他有一個(ge) 更大的計劃,發起成立“中國大運河書(shu) 店聯盟”,連接起運河沿線枕河而居的書(shu) 店,讓本土文化順著運河水流淌。

  徜徉在深厚的曆史文化中,每個(ge) 人都是家鄉(xiang) 的代言人,這是刻在無錫基因裏的自覺與(yu) 自信。

  著名紅學家馮(feng) 其庸先生生前時常念叨:“我的家鄉(xiang) 無錫是戲劇相當盛行的地方,東(dong) 林書(shu) 院、公花園、惠山祠堂群也是‘耐讀’之地。經濟發達的家鄉(xiang) ,也很重視文化的建設,老家底保護得很好,城市新風貌也很吸引人。我對戲劇的愛好、考古求證就是在家鄉(xiang) 的環境裏‘熏’出來的。”

  曆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曆史。如何傳(chuan) 承發展傳(chuan) 統文化,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始終是當地發展的焦點、破解的課題。

  無錫市委書(shu) 記杜小剛表示,無錫精心嗬護江南文化風貌、精細雕琢江南文化風韻、精致熔鑄江南文化風骨,推動江南文化全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城市建設管理,“我們(men) 將繼續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wei) 無錫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用青春時尚元素包裝文化、激活傳(chuan) 統,構成無錫文化複興(xing) 的另一個(ge) 切麵

  無錫歌舞劇院院長葛丹綺是在運河邊上長大的。在運河潺潺的流水中,她領會(hui) 著無錫文化的氣質:“水無定形,流動不息。依水而生的無錫文化,也在延續傳(chuan) 統中,不斷衍生新的形態。”

  文化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是傳(chuan) 統的,也是時尚的。用青春時尚元素包裝文化、激活傳(chuan) 統,構成無錫文化複興(xing) 的另一個(ge) 切麵。

  作為(wei) 演員,葛丹綺感受到最大的變化是“舞台”。如今劇場概念顛覆了傳(chuan) 統模式,一批“家門口的好去處”讓文化演出觸手可及,遍布全城的演藝新空間,將無錫打造成一個(ge) 開放式的“大劇場”,“這種轉變,可說是文化藝術一種突破式的發展”。

  無錫歌舞劇院一直摸索用新的舞台元素,包裝扮靚當地的文化符號、精彩故事,讓無錫文化由江河而入大海,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他們(men) 創演的舞劇《歌唱祖國》《千年運河》等,在全國已有較高聲望。

  近來,他們(men) 正參與(yu) 《運河四季》實景演出。這場演出把舞台搬出劇場,搭建在水岸、橋頭、遊船上,打造“沉浸式”觀演新體(ti) 驗,通過四季節令與(yu) 色彩變化,展示著大運河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風物之美,讓文藝創作直接走進人們(men) 的生活。

  入夜,清名橋河畔亮了起來,亭台樓閣、高矮建築、古橋畫舫、沿河的樹,亮堂堂的,嶄新一片。街上,夜市熱鬧了起來,店鋪鱗次櫛比,美食、文創、茗茶、酷玩、書(shu) 店、非遺,各式燈光映在板街道上,宛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

  一條古街,挑起了傳(chuan) 統與(yu) 時尚,讓都市生活有了可咂摸的韻味。這幾年,清名橋曆史文化街區在留住記憶、傳(chuan) 承文脈的基礎上,圍繞環境優(you) 、品質高、體(ti) 驗強、文化濃主題,一直在更新。

  無錫文史專(zhuan) 家湯可可見證了這裏的華麗(li) 轉身,他堅定地認為(wei) ,最好的文化記憶不僅(jin) 存在於(yu) 器物中,更存在於(yu) 當下的生活中,融入人們(men) 的衣食住行玩。

  不久前,“無錫文化之夜”火遍了網絡社交平台,也讓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chan) 業(ye) 園再次出圈。當晚,元宇宙、人機交互、裸眼3D、AR/VR/MR酷炫亮相,各式數字技術目不暇接,文化與(yu) 科技融合共生,編織了一場奔向未來的夢。

  殊不知,這座魔幻“電影夢工廠”,前身竟是無錫最大的軋鋼廠“雪浪初軋廠”。民族工商業(ye) 在無錫發祥,散落在各處的工業(ye) 遺產(chan) ,見證了文明的進化,刻下了城市發展的年輪。無錫一直在創造性轉化上動腦筋,他們(men) 用現代藝術理念,加以重新改造,讓陳舊的工業(ye) 裝置成為(wei) 閃亮的文化地標、城市名片。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江南,自古寄予著人們(men) 浪漫的想象,氤氳著盎然的詩意,承載著濃濃的鄉(xiang) 愁。康熙年間,著名詞人納蘭(lan) 性德懷著美好憧憬,到了無錫,看到這裏的明月靜水、橋畔燈影,不禁吟出“江南好,真個(ge) 到梁溪”的名句。

  如今,曆久彌新的文脈傳(chuan) 承、久久為(wei) 功的文化複興(xing) ,讓走在新時代的無錫,發展更有韻味、城市更加靈動、生活更具詩意。到了無錫,人們(men) 也定會(hui) 情不自禁地吟出——

  “江南好,真個(ge) 到無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