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交響,展現時代氣象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民族管弦樂(le) 藝術將繼續為(wei) 時代放歌、為(wei) 人民抒懷,貫通曆史古今、彰顯文化自信,奏響新時代的強音
黃河,被譽為(wei) 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涵養(yang) 了風土人情,承載了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樣態與(yu) 精神氣質。民族管弦樂(le) 藝術是當代中國音樂(le) 家的創造,融匯了根脈的傳(chuan) 承、包容的胸懷、創新的精神,是中國音樂(le) “洋為(wei) 中用、古為(wei) 今用”的重要成果與(yu) 典型代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由中國廣播民族樂(le) 團、中國廣播合唱團聯袂演出,作曲家白浩鈺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音樂(le) 會(hui) 《大河九曲》,立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音樂(le) 積澱,運用民族管弦樂(le) 讚頌祖國的山河壯麗(li) ,展示黃河流域的文化底蘊與(yu) 風土人情,進而表現中國人的根與(yu) 魂,展現出恢弘的時代氣象。
在民族特色的根基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藝創作才能立得住、傳(chuan) 得開、留得下、接地氣。《大河九曲》以表現地域文化為(wei) 出發點,意在彰顯黃河流域的自然與(yu) 人文特質。作品深情描寫(xie) 了青藏高原的肅穆與(yu) 莊嚴(yan) ,若爾蓋濕地的夢幻與(yu) 旖旎,賀蘭(lan) 山下古沙場的空曠與(yu) 蒼茫,膠東(dong) 半島的開放與(yu) 蓬勃……作品用音樂(le) 的筆觸展現了壯麗(li) 山河,挖掘了地域文化所承載的精神內(nei) 涵,引發聽眾(zhong) 的無限憧憬。作品最後以男聲獨唱《大河母親(qin) 》呼應主題,將黃河的自然之美與(yu) 人文之麗(li) 再度升華,深情歌頌母親(qin) 河的大愛,引發情感共鳴。
《大河九曲》以民族管弦樂(le) 為(wei) 落腳點,意在展現民族音樂(le) 的內(nei) 涵與(yu) 魅力。作品參考了民歌、舞蹈、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並選取了寧夏花兒(er) 、山西蒲劇、河南豫劇等作為(wei) 創作素材,運用了民族管弦樂(le) 隊及具有典型特色的馬頭琴、板胡、嗩呐、打擊樂(le) 器等,以凸顯音樂(le) 性格的鮮明。作品中,民族樂(le) 器的民間性與(yu) 時代性得到了恰當的運用與(yu) 融合。無論是高音板胡的高亢明亮、中音板胡的深情獨白,還是馬頭琴、大提琴深情而自然的流淌;無論是管子與(yu) 塤的幽咽、深邃,還是嗩呐“哢腔”的擬人化表現,抑或是彈撥樂(le) 組的點性線條對大河奔騰流淌的形象塑造——民族管弦樂(le) 隊“吹拉彈打”各聲部間的對話與(yu) 融合在《大河九曲》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體(ti) 現了民族管弦樂(le) 塑造音樂(le) 形象的獨特能力。
從(cong) 家喻戶曉的《花好月圓》《豐(feng) 收鑼鼓》到格調高雅的《月兒(er) 高》《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樂(le) 藝術在傳(chuan) 承文化根脈、豐(feng) 富人們(men) 情感世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涵養(yang) 著中國人的傳(chuan) 統美德與(yu) 時代精神,是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也為(wei) 民族管弦樂(le) 的創作提供了豐(feng) 厚土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民族管弦樂(le) 藝術將繼續為(wei) 時代放歌、為(wei) 人民抒懷,貫通曆史古今、彰顯文化自信,奏響新時代的強音。
(作者為(wei) 中國民族管弦樂(le) 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