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鄉村振興的“文化糧倉”
文化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板塊。過去幾年,山東(dong) 省在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注重發揮文化力量,引導基層單位調動、盤活文化資源,搭建活動平台、創新服務理念,構築一座座“文化糧倉(cang) ”。文化活動、文體(ti) 設施、非遺項目等,這些代表著鄉(xiang) 村特色的“文化糧倉(cang) ”鋪就了一條條快車道,幫助鄉(xiang) 村基層群眾(zhong) 振奮精神、堅定自信,大大提升了他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陣地建設緊跟時代發展
近年來,山東(dong) 省建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加強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機製保障,堅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層宣傳(chuan) 文化、黨(dang) 員教育、科學普及、體(ti) 育健身等設施,統籌建設各類活動場所。
日照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市委宣傳(chuan) 部等11個(ge) 部門出台了《關(guan) 於(yu) 日照市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鼓勵支持村居(社區)及個(ge) 人依托古遺址、曆史建築、文化自然景觀、工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資源建設鄉(xiang) 村博物館、社區博物館;堅持規範與(yu) 幫扶並舉(ju) ,通過結對幫扶、組織國有博物館專(zhuan) 家現場指導等方式,指導鄉(xiang) 村(社區)博物館做好鄉(xiang) 土文化資源特色挖掘、陳列展覽布局、藏品管理等;對具備條件的鄉(xiang) 村博物館,積極支持其進行非國有博物館備案。
日照市嵐山區南範家村鄉(xiang) 村博物館收集本村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過程中的參軍(jun) 榮譽證書(shu) 、財務票據、村史資料、農(nong) 耕器具等物品180餘(yu) 件,生動展示了南範家村兩(liang) 委班子帶領全體(ti) 村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奮鬥曆程。
日照市高新區“從(cong) 前慢”鄉(xiang) 村農(nong) 耕民俗博物館與(yu) 學校合作共建,依托當地學校部分場地建設鄉(xiang) 村博物館,收集農(nong) 民日常生活使用過的老物件、農(nong) 耕生產(chan) 生活用具1000餘(yu) 件。下一步,當地學校計劃投資50萬(wan) 元,對該鄉(xiang) 村博物館進行改造提升,建設漁家文化、農(nong) 耕文化、考古發掘體(ti) 驗區,向青少年展示淳樸厚重的鄉(xiang) 土文化、民俗和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的曆史發展變遷,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
莒縣小店鎮橫山歲月鄉(xiang) 村博物館依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爭(zheng) 取各級資金600餘(yu) 萬(wan) 元,投資建設了集沙盤模型呈現、多媒體(ti) 演示、革命文物實物展示於(yu) 一體(ti) 的高標準展廳,成為(wei) 當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黨(dang) 性教育、紅色旅遊品牌宣傳(chuan) 的示範點。
非遺項目蹚出幸福之路
非遺項目植根於(yu) 鄉(xiang) 土民間,是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重要資源,既能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脈,又能幫助村民致富。山東(dong) 省實行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精品工程,發展基於(yu) 互聯網的新型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模式,推動特色鮮明的非遺項目傳(chuan) 承發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山東(dong) 特色的鄉(xiang) 村文化品牌。
東(dong) 營市文化和旅遊局近年來依托黃河文化(東(dong) 營)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統籌實施“五個(ge) 一工程”,推進非遺旅遊融合發展,深挖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激活鄉(xiang) 村特色非遺潛能,在推動村民增收和豐(feng) 富基層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的過程中,探索出一條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東(dong) 營市利津縣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項目整合當地南嶺村附近非遺項目62項,通過設立展示體(ti) 驗區、建設產(chan) 品銷售門店等形式,積極尋找非遺與(yu) 日常生活、旅遊產(chan) 業(ye) 的結合點。如今,利津縣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已經實現非遺項目的長期入駐和充分展示,打造成為(wei) 集休閑、遊覽、體(ti) 驗、購物於(yu) 一體(ti) 的鄉(xiang) 土民情旅遊目的地。截至目前,南嶺村周邊2000餘(yu) 名群眾(zhong) 實實在在地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農(nong) 家樂(le) 、食品作坊、民宿等每年為(wei) 南嶺村增收80餘(yu) 萬(wan) 元,非遺與(yu) 旅遊在當地實現了充分融合,真正實現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為(wei) 黃河口地區廣大農(nong) 村發展鄉(xiang) 村經濟提供了樣板和參照。
東(dong) 營市還探索線上、線下一體(ti) 化銷售模式,深化專(zhuan) 業(ye) 分工協作,提高非遺資源的深度利用和綜合利用效率,打造“非遺+網絡”營銷模式,以網絡推廣帶動消費,創建一機遊東(dong) 營微信小程序官方銷售平台,通過抖音官方用戶、官網推介、文旅直播間推介等方式,為(wei) 非遺產(chan) 品銷售打開廣闊市場。
傳(chuan) 統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題中之意。山東(dong) 省深入挖掘優(you) 秀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蘊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並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引導鄉(xiang) 村基層群眾(zhong) 愛黨(dang) 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qin) 、重義(yi) 守信。
過去幾年,鄒城市深入挖掘鄒城鄉(xiang) 土文化,探索上九山“古村+商業(ye) ”模式,對明清時期上九山古村落進行市場化開發,再現柳編坊、粗布坊、酒坊等作坊工藝,打造婚俗院、老學堂等經典特色小院,展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鄉(xiang) 愁文化。建設康王穀花世界景區,建成采摘體(ti) 驗館、水上光影秀平台和“亞(ya) 洲第一玻璃棧道花橋”,打造集觀光遊覽、科普體(ti) 驗、親(qin) 子娛樂(le) 為(wei) 一體(ti) 的田園生態示範園。同時,通過租用農(nong) 村閑置資源、農(nong) 民入股土地等形式,改造青年旅社17間,打造民宿院落36處,配套建設泉山客棧、孟子書(shu) 院、泉山人家農(nong) 家樂(le) 等。
鄒城市還以滿足遊客多元化、個(ge) 性化、差異化消費需求為(wei) 目標,加強文化消費供給、豐(feng) 富文化消費業(ye) 態、拓展文化消費空間,激發文化旅遊消費潛力。堅持創意驅動、市場引領、數字賦能,打造富有鄒城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體(ti) 係,實現文化資源商品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比如,當地在鄉(xiang) 村實施“優(you) 手造”工程,建立手造資源、項目產(chan) 品、非遺名錄“三個(ge) 信息庫”,推出鄒魯糊糧食茶、嶧山鬆墨等手造產(chan) 品,收錄產(chan) 品12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173項、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50人,擦亮了“山東(dong) 手造·鄒魯尚品”品牌。
鄒城市還實施“千家旅棧”計劃,扶持1000家文化旅遊服務行業(ye) 品質小店,培育上磨石村“柿子紅了小院”、嶧山石榴園農(nong) 家菜館、金大地櫻桃園等特色小院180餘(yu) 個(ge) ;依托京東(dong) 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園,建設“鄒城旅遊大數據監測平台”,上線“一部手機遊鄒城”智慧平台,發布24個(ge) 係列、300多種孟子文創IP,並在京東(dong) 平台開設鄒城文旅旗艦店,打通文旅產(chan) 品線上、線下雙向流動渠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