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神仙審美攜奇境 入你我之夢
剛剛過去的2022年,恰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
1922年,萬(wan) 氏兄弟在上海製作第一部動畫廣告片《舒振東(dong) 華文打字機》,拉開中國動畫百年發展序幕。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成立,首任廠長特偉(wei) 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引下,上美影打造了《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九色鹿》《天書(shu) 奇譚》《黑貓警長》等優(you) 秀作品,成為(wei) 一代代觀眾(zhong) 童年時代珍貴的光影記憶。
中國動畫進入新百年,上美影送上第一份大禮。2023年元旦,上美影和B站聯合出品的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上線,迅速引發觀劇熱潮,豆瓣開分高達9.5分。
《中國奇譚》係列由《小妖怪的夏天》《鵝鵝鵝》《林林》等8個(ge) 短片組成。一個(ge) 個(ge) 根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故事,以雄奇想象締造出“奇境入夢,我在其中”的氛圍。
如果脫離“主角團”視角、換一個(ge) 角度重看《西遊記》故事,也許你會(hui) 遇見敬業(ye) “打工人”小豬妖,它弱小、迷茫而又努力、溫暖,它對外人稱讚的齊天大聖心馳神往;如果你在水墨畫般的意境中,悠悠沉浸於(yu) 經典誌怪小說《鵝籠書(shu) 生》的情節,會(hui) 發覺古人的哲思置於(yu) 當下亦有令人深刻思考的價(jia) 值。
網友評價(jia) ,這是“刻進DNA的審美”“童年暑假回來了”。《中國奇譚》多位主創人員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提到,他們(men) 嚐試把都市寓言融入到傳(chuan) 統神話,進行屬於(yu) 當下的故事新編。
刻進中國人DNA的審美
《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說,神話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今天和未來的。“神話其實是人類對未知東(dong) 西的想象或者對自己內(nei) 心願望的投射,甚至神話中的形象就是人或人性某一麵的具象化表達”。
第一個(ge) “神話”故事,就打響了口碑。一隻小豬妖,戳中了無數網友內(nei) 心柔軟的角落。
電視劇《西遊記》和上美影的動畫片《大鬧天宮》,一直是B站網友“N刷”的經典。《小妖怪的夏天》從(cong) 妖怪的角度重新想象了“西遊記世界”:無人在意的小豬妖,遵從(cong) 想吃唐僧肉的老板的吩咐,完成做弓箭、刷鍋、收集柴火等難度係數很大的KPI。在此過程中,這隻具有獨立意誌的小豬妖,打聽到唐僧師徒4人是民間讚頌的英雄,它的夢想被點燃了。
《小妖怪的夏天》導演於(yu) 水指出,很多人一提起《西遊記》會(hui) 想到師徒4人麵對的大妖怪,但是底層的每個(ge) 小妖怪也有自己的“人生”。觀眾(zhong) 會(hui) 因此共情:其實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那個(ge) 普通的小妖怪。
小豬妖就是現實生活中平凡“我們(men) ”的縮影:它想去外麵的世界闖一闖,而媽媽最關(guan) 心自己葫蘆裏有沒有裝滿水,身體(ti) 是否健康;麵對“人生”選擇題時躊躇無措,但依然為(wei) 了心中的正義(yi) 感,義(yi) 無反顧地提醒唐僧師徒有埋伏。
影片結尾,小豬妖的善良得到了齊天大聖的肯定,還幸運得到偶像送的“周邊”。網友評價(jia) :“悟空終是一顆佛心”“小時候以為(wei) 自己會(hui) 變成齊天大聖,其實是個(ge) 連大王都接觸不到的小妖怪。”
相較於(yu) 小豬妖故事的“接地氣”,由胡睿執導的第二集《鵝鵝鵝》則帶有更濃鬱的東(dong) 方奇幻美學和誌怪傳(chuan) 統。《鵝鵝鵝》取材於(yu) 南朝梁吳均的中國神話小說集《續齊諧記》中的《鵝籠書(shu) 生》,蒲鬆齡就曾將該故事引用於(yu) 詩句中:“世態漁洋已道盡,人間何事不鵝籠。”
《鵝鵝鵝》中,貨郎在陰森詭異的鵝山偶遇瘸腿的狐狸公子,欲望破而複立,發現一切看似荒誕都不過是個(ge) “鵝籠”。
這個(ge) 微言大義(yi) 的故事,胡睿最早是十幾年前留學德國時,從(cong) 隨身帶的《太平廣記》裏讀到的。“中國古代誌怪小說居然有這麽(me) 符合戲劇規律的創作!而且這故事非常高級,點出了人生的一種規律,但又不是簡單地諷刺或進行道德評判,這是最高明的。”
胡睿創作時力求讓故事麵貌回歸《鵝籠書(shu) 生》“原生態”,改編之處則是將當代人的情感折射進故事裏,並在塑造狐狸形象時致敬了《天書(shu) 奇譚》中的“阿拐”。
《鵝鵝鵝》從(cong) 古典誌怪小說中繼承的“引而不發”的朦朧情感,帶給觀眾(zhong) 哲思與(yu) 美學想象。縱然故事不直白,網友們(men) 卻相當熱情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解讀,胡睿說有的評論或“二創”繪畫令他深受感動。
《中國奇譚》總監製朱貝寧笑言,其實很多人都是有意思的“矛盾體(ti) ”,雖然身體(ti) 過著現代化的生活,但精神上無法與(yu) 上千年的傳(chuan) 統文化“切割”開來,還是很懷舊。這種“文化基因”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樣會(hui) 體(ti) 現在動畫導演的創作中,他們(men) 塑造出的角色形象,自然是“刻進中國人DNA的審美”,因而很容易被觀眾(zhong) 接受。
“神仙審美”的動畫能住進心裏
此次《中國奇譚》係列召集了11位導演創作8個(ge) 故事,多少有點“神仙打架”的意味。每一位“下一個(ge) 交作業(ye) ”的導演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會(hui) 不約而同地說一句“壓力好大”。
《中國奇譚》總製片人李早說,該項目經曆兩(liang) 年多時間,最早是上美影給導演們(men) 出了一道與(yu) 誌怪相關(guan) 的“半命題”式作文題,題材和方向不限,核心表達出中國文化底蘊和“中式想象力”,“我們(men) 希望立足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呈現中國美學。同時也希望在如今相對商業(ye) 化的環境裏,把上美影的IP發揚光大”。
李早感慨,這次創作氛圍和上美影過往的創作環境有幾分相似。
“過去上美影廠裏的導演們(men) 平時就生活在一起,有很好的合作氛圍。我記得上美影60周年拍紀錄片的時候,就體(ti) 現了導演們(men) 平時相互扶持幫助,同時也相互競爭(zheng) ——競爭(zheng) 就是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這次創作《中國奇譚》,我覺得也充分體(ti) 現了這一點。”李早說。
她透露,上美影前期會(hui) 和8個(ge) 團隊單獨交流,但項目進展到一定階段,他們(men) 會(hui) 組織導演坐在一起看其他人拍的片子,“導演一方麵紛紛對別人的項目獻計獻策;另外一方麵,有些導演回去之後就暗暗想著別人做得真好,自己的作品還得再改一改,還得更好一點。所以是一個(ge) 特別良性的氛圍”。
胡睿直言,會(hui) 召集一批導演做這件事的,放眼全國似乎也隻有上美影,“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在動畫短片創作領域,上美影是唯一觸碰到那個(ge) 最高境界的。就像王安石寫(xie) 的‘不畏浮雲(yun) 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胡睿回憶,上美影動畫短片《驕傲的將軍(jun) 》是住進自己內(nei) 心的故事,是無法替代的“小宇宙”。
“《驕傲的將軍(jun) 》不算特別叫座的短片,但我認為(wei) 它是中國短片創作中的一座高峰,有不可方物的美。它展現出一個(ge) 人物命運的大開大合、大起大落,還傳(chuan) 遞出一種時空感。我始終都能從(cong) 這個(ge) 故事裏獲得享受,假如心情煩悶了,我能隨時偷偷溜進《驕傲的將軍(jun) 》這個(ge) 小宇宙。”
胡睿說,他之所以選擇《鵝籠書(shu) 生》這麽(me) “小眾(zhong) ”主題故事來創作《鵝鵝鵝》,原因也是被該文本藝術性深深折服,“應當有後輩來表達敬意”。
在現代技術裏詮釋出中國意境
除了主題各異,《中國奇譚》展現了“花式技能點”,例如三維動畫、剪紙定格動畫、偶片定格動畫、三渲二動畫等。
由楊木執導的三維動畫《林林》聚焦“身份認同”的主題,講述了狼女林林自我覺醒的曆程。生活在林海雪原中的林林,因為(wei) 孤獨而涉足人類世界。為(wei) 了被人類孩子認同,林林不斷背離自己作為(wei) 狼的身份,在苦難中迎來成人禮。
通過CG技術,《林林》對於(yu) 人物細微的表情變化、動物栩栩如生的毛發、層層疊疊的森林、隨風搖曳的枝椏等做到鮮活生動的呈現。
作為(wei) 《中國奇譚》係列唯一使用CG技術的作品,楊木談及對“技術”的理解。他說,上美影老一輩的創作宗旨是“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而觀眾(zhong) 已然對三維動畫審美有一個(ge) 相對統一的趨向。雖使用新技術,但主創團隊避免“照相式、素描式的真實”,力求增加寫(xie) 意的東(dong) 方美感,在三維裏詮釋出中國意境。
“我們(men) 不把《林林》故事起承轉合做得那麽(me) 明顯,而是處理得像一篇散文一樣。”楊木說。
胡睿告訴記者,這8個(ge) 片子無一不是“爆肝”改到最後一刻,“是非常熬人的工作,所以大家都盡自己最大的心力,盡可能地不辜負這份信任。畢竟那麽(me) 多年,我們(men) 都信任和熱愛上美影,所以希望給它加分,不能減分”。
但胡睿坦言,熱度過後,他們(men) 又會(hui) 繼續安靜“沉浸”一段時間,“也許突然有一天,再以一個(ge) 特別新奇的方式跳出來給大家帶來小小的驚喜,這特別快樂(le) ”。
朱貝寧也提到,作品火了,大家給予肯定與(yu) 鼓勵,也抱有更多的期待,給今天的國產(chan) 動畫創作一點耐心和空間,看看更多元的內(nei) 容風格與(yu) 創新表達,國產(chan) 動畫內(nei) 容肯定還會(hui) 繼續拔節生長,創造更讓人驚喜的作品。
李早表示,站在中國動畫新百年的開端,《中國奇譚》主創團隊希望通過創作這些有意思的作品,重現美術片“百花齊放”的麵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