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小夥返鄉種樹這10年
冬季的皖北是寒冷的。蕭瑟的風吹過安徽省界首市聚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內(nei) 的近700畝(mu) 樹林,也吹在忙碌幹活的農(nong) 場主劉大衛的身上。帶著農(nong) 戶進行冬灌,防治樹木出現病蟲害是他這段時間的大事。每天不管多忙,他都要親(qin) 自下地才放心。
黝黑的皮膚,壯實的身材,頭上夾雜著些許白發,從(cong) 北京一家公司返鄉(xiang) 創業(ye) 10年,85後劉大衛習(xi) 慣了和一片片樹林打交道的生活,他的形象也和“農(nong) 民”二字更為(wei) 貼近。最近,他接連收獲了幾筆訂單——為(wei) 周圍縣區公園綠化和水係治理提供行道樹等樹苗。
“之前受疫情影響,很多外地貨運沒法送,損失了一些訂單。目前,農(nong) 場水電設施配套齊全,一切向好發展,客戶來看我們(men) 的樹苗,都說滿意,櫻花樹等樹苗賣得也不錯。”劉大衛感慨道。到了春天,他還要施肥、打藥、除草,繼續過著忙碌且充實的生活。
10多年前,在北京一所大學就讀的課餘(yu) ,劉大衛會(hui) 定期前往親(qin) 戚創辦的農(nong) 業(ye) 公司取經。畢業(ye) 後,他曾在北京一家農(nong) 業(ye) 公司工作,琢磨有機桃種植。
劉大衛的父親(qin) 劉會(hui) 田曾擔任過村書(shu) 記,也開過酒廠,做過塑料等生意,從(cong) 帶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地到辦廠,長期以來,讓家鄉(xiang) 父老過上好日子是他的願望。作為(wei) 家裏的“創業(ye) 前輩”,父親(qin) 曾叮囑過劉大衛,外出學習(xi) 是為(wei) 了更好地建設家鄉(xiang) ,而不是為(wei) 了逃離家鄉(xiang) 的貧困。
2011年年底,在家人勸說下,劉大衛返鄉(xiang) 過年後決(jue) 定辭職。回到家鄉(xiang) 界首市光武鎮,他爭(zheng) 取政策支持,流轉1000畝(mu) 土地開辦界首市聚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剛開始,真是邊幹邊學,啥也摸不著頭腦,總覺得缺少具體(ti) 規劃。”他回憶,剛創業(ye) 時,每年收了玉米,堆放、晾曬都是自己一個(ge) 人幹,有時累得靠在樹邊就能睡著。
一個(ge) 戴著眼鏡稚氣未脫的大學畢業(ye) 生,每天早起貪黑在地裏忙活,在村裏成了一件“新鮮事”。農(nong) 業(ye) 創業(ye) 投入大,當時,他從(cong) 家人和朋友手中借了近40萬(wan) 元,可依舊杯水車薪。共青團界首市委了解情況後,協調政府相關(guan) 部門,給予劉大衛“皖北地區青年創業(ye) 貼息貸款”60萬(wan) 元。2012年前後,劉大衛試行小麥、玉米輪種模式,但由於(yu) 技術限製和天氣原因,他總是“擔驚受怕”。
缺乏相應基礎設施設備和技術人才,他隻能自己探索。那段日子,他吃住都在農(nong) 場,從(cong) 糧食堆放晾曬到入倉(cang) ,再到想辦法挖井灌溉,忙碌的過程中,他也漸漸豐(feng) 富了秸稈還田、土地深耕、精量播種等農(nong) 業(ye) 知識。
經過幾次市場價(jia) 格波動和惡劣天氣的打擊,2013年,劉大衛開始“走出去”,前往省內(nei) 外種植大戶和樹木企業(ye) 學習(xi) 。回來後,他改變種植結構——種植了200多畝(mu) 辣椒、300多畝(mu) 風景樹、200多畝(mu) 果樹。他堅信,景觀樹是“綠色工程”,未來會(hui) 有回報。
之後的幾年,除了種植槐樹、櫻花樹、大葉女貞樹等近10種景觀樹外,2017年,劉大衛依托1000餘(yu) 畝(mu) 的現代化農(nong) 場嚐試觀光農(nong) 業(ye) ,開展果園采摘、農(nong) 家體(ti) 驗等活動。
這些年,資金壓力、天氣風險、市場缺口等難題時刻考驗著劉大衛。界首團市委推薦他參加界首市青年扶貧創業(ye) 大賽,市裏相關(guan) 部門通過創業(ye) 培訓、結對輔導、金融扶持、資金資助等方式幫扶劉大衛等返鄉(xiang) 創業(ye) 者,為(wei) 他們(men) 發展之路提供合理化建議。
作為(wei) 皖北縣級市,界首市的土地流轉率一度高達80%,曾走在安徽省前列。劉大衛感慨,農(nong) 場基礎設施到水電路、灌溉設備等都由政府統一“包辦”,他也有信心和底氣,開啟糧油棉、蔬菜、苗木花卉、果園、高粱種植和畜禽養(yang) 殖等新業(ye) 態的旅程。
創業(ye) 小有成績,劉大衛不忘帶動家鄉(xiang) 富裕。農(nong) 場成立以來,劉大衛帶動周邊鄉(xiang) 鎮群眾(zhong) 從(cong) 事現代農(nong) 業(ye) 種植、養(yang) 殖。農(nong) 場農(nong) 忙時節,他聘用30餘(yu) 名農(nong) 民來農(nong) 場用工,每人每年可直接增加收入6000元。到了每年春季種辣椒時節,農(nong) 民也會(hui) 主動來農(nong) 場“排隊”謀一份生計。為(wei) 了使土地資源合理性優(you) 化,他還帶動30名周邊農(nong) 民一起種紅薯,“難忘夜裏有降雨時,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搶收紅薯的場景”劉大衛說。
此外,劉大衛給予農(nong) 戶、脫貧戶一年一畝(mu) 地800元租金,每戶年底可以分紅,將年紀大的人從(cong) 傳(chuan) 統耕種的莊稼地裏解放出來。為(wei) 了回報社會(hui) ,劉大衛還為(wei) 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提供免費的種植培訓和技術支持。他被評為(wei) “全省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聚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也被評為(wei) 安徽省示範家庭農(nong) 場。
“農(nong) 業(ye) 是個(ge) 慢活兒(er) ,每年行情都有新變化。但現在比剛回來時得心應手多了,到什麽(me) 季節該幹什麽(me) ,腦子裏都能提前規劃。能在家鄉(xiang) 做點實事,帶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致富,這10年艱難的路,我算沒白走!”劉大衛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