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技術創新落田間 精準服務惠“三農”

發布時間:2023-01-12 15:41: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高等學校大有可為(wei) 。《高等學校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實施以來,從(cong) 科技、人才幫扶到落地“帶不走”的產(chan) 業(ye) 項目,廣大高校走出了一條精準、高效、可持續的深度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在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進程中,高等學校具有鮮明的科研和人才優(you) 勢。

  為(wei) 推動高校深度參與(yu) 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教育部於(yu) 2018年出台《高等學校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近年來,廣大高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you) 勢,深入一線解難題,服務“三農(nong) ”促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給。

  深入田間地頭

  開展農(nong) 技服務

  “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廣大高校不斷強化科創服務能力,在一線實踐創新成果、開展技術指導,讓更多農(nong) 民挑上“金扁擔”。

  技術創新落地田間。“去年遇上大旱,多虧(kui) 專(zhuan) 家帶來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術,保住了120多畝(mu) 晚稻田。”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鎮拱頭山村水稻種植大戶昌冬良印象深刻。

  昌冬良口中的專(zhuan) 家是湖南大學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導師劉勇。2022年夏天,村裏遭遇罕見旱情。正當老昌發愁之際,劉勇和科研團隊帶著新研製的兩(liang) 種新型微生物農(nong) 藥到田頭,開展水稻防病抗逆綠色生產(chan) 技術項目試驗。

  “這兩(liang) 種微生物農(nong) 藥能顯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還能減少35%的化學農(nong) 藥施用量。”劉勇介紹,當地晚稻豐(feng) 收後,專(zhuan) 家組對該項目驗收結果顯示,與(yu) 使用傳(chuan) 統抗旱保水化學藥劑的稻田相比,昌冬良的稻田畝(mu) 均增產(chan) 約15%。

  精準服務惠農(nong) 利農(nong) 。“要是能用秸稈歸行機和旋耕機配合作業(ye) ,苗帶和秸稈條帶交替分布,可以減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護地保產(chan) 還省錢。”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xiang) 政府會(hui) 議室裏,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副教授王少傑正向村民們(men) 講解。

  每年4月到10月,王少傑都會(hui) 和吉林農(nong) 大的八九名師生一起,住進梨樹玉米科技小院。“根據老鄉(xiang) 們(men) 使的農(nong) 機、用的化肥,我們(men) 有針對性地研發新技術。”王少傑說,截至目前,梨樹玉米科技小院服務農(nong) 田麵積超300萬(wan) 畝(mu) ,幫助玉米增產(chan) 超8%。

  為(wei) 鼓勵師生紮根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吉林農(nong) 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服務基地,遴選257名專(zhuan) 家組成科技服務團,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技術指導、解決(jue) 實際難題。

  據悉,“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等項目,已累計派出師生超17萬(wan) 人次,深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

  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

  夯實發展基礎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是關(guan) 鍵。廣大高校發力人才培養(yang) 提質行動,在校內(nei) 創新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在校外開展職業(ye) 技能培訓,夯實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基礎。

  學科融合,培養(yang) “多麵手”大學生。“通過地裏的傳(chuan) 感器,空氣濕度、地表溫度等數據都能實時監測。”指著電腦屏幕,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本科生餘(yu) 宇馳熟門熟路地介紹,“這個(ge) 是不同地塊的含水量,如果相差太多,說明要調整灌溉方法。”

  2020年,吉林農(nong) 大依托信息技術學院、工程技術學院、農(nong) 學院的5個(ge) 學科和3個(ge) 專(zhuan) 業(ye) ,成立智慧農(nong) 業(ye) 研究院。作為(wei) 農(nong) 學院和信息技術學院聯合培養(yang) 的學生,餘(yu) 宇馳不僅(jin) 要了解測土配肥等農(nong) 學知識,還要學習(xi) 數據分析等信息知識。“一是能教農(nong) 民操作智能設備,二是能大麵積收集分析田間信息,幫助老鄉(xiang) 判斷情況。”餘(yu) 宇馳說。

  “現在,我們(men) 有越來越多的畢業(ye) 生選擇紮根鄉(xiang) 村。下一步,學校將錨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新問題,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培養(yang) 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吉林農(nong) 大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提升技能,培育高素質“新農(nong) 人”。這段時間,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茶衝(chong) 女子香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汪瓊一得空就對著電腦記起筆記。“我報名了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最近在上網課。”汪瓊說。

  2014年,汪瓊辭去銷售工作,開始從(cong) 事香草種植。“起初,缺乏專(zhuan) 業(ye) 知識,我種出來的香草總是不盡如人意。”汪瓊回憶,後來,聽說安徽農(nong) 大開辦了青年農(nong) 場主培訓班,她報了名。

  “課堂裏,我們(men) 學習(xi) 如何選苗、栽種、除草、防蟲;畢業(ye) 後,有老師一對一幫助。”如今,汪瓊不僅(jin) 建起700多畝(mu) 香草種植基地,還帶動周邊680戶村民共同致富。

  汪瓊的成長是高校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縮影。“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高校采取“線上線下”結合、“請過來與(yu) 送過去”等多種方式深化科教結合、產(chan) 教融合,據不完全統計,共培訓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及基層幹部165萬(wan) 餘(yu) 人次。

  圍繞特色需求

  激發產(chan) 業(ye) 動能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圍繞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各高校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與(yu) 地方、企業(ye) 需求對接,實現成果有效轉化和產(chan) 業(ye) 應用。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全國各高校共轉移轉化先進適用農(nong) 業(ye) 技術成果超1.8萬(wan) 項,創造經濟效益710億(yi) 元以上。

  創新成果推廣模式,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正值茶園冬季管護的關(guan) 鍵時期,一大早,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寧井銘就攜團隊趕往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xiang) 河口村,查看白茶返綠情況。

  依托安徽農(nong) 大“大別山綜合試驗站”及下設的茶產(chan) 業(ye) 聯盟,寧井銘團隊將安吉白茶等品種引進金寨縣。從(cong) 試種、加工到開展農(nong) 民培訓,團隊已帶領金寨縣種植1.4萬(wan) 畝(mu) 白茶,產(chan) 值達3.92億(yi) 元。

  近年來,安徽農(nong) 大探索建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農(nong) 技推廣服務模式,現已在安徽主要農(nong) 區建設8個(ge) 綜合試驗站,下設73個(ge) 縣域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聯盟,並通過校縣合作成立現代農(nong) 技合作推廣服務中心,為(wei) 農(nong) 技推廣提供全鏈條服務。

  “截至目前,我們(men) 已為(wei) 金寨縣選育引進43個(ge) 農(nong) 業(ye) 新品種,試驗推廣35項新技術,推動金寨縣形成茶葉、中藥材、蠶桑、果蔬四大特色產(chan) 業(ye) ,助力當地農(nong) 民增收致富。”大別山綜合試驗站站長簡少明說。

  搭建知識產(chan) 權平台,保障技術轉化落地。2022年11月底,長沙綠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荻高值化利用製備低聚木糖項目”中試生產(chan) 在湖南瀏陽取得成功。

  這一生產(chan) 線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源於(yu) 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易自力教授團隊研發的“南荻全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產(chan) 品聯產(chan) 技術”。在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知識產(chan) 權(技術轉移)中心的幫助下,該技術被成功轉讓給長沙綠葉生物。“中心主動幫我們(men) 聯係企業(ye) 轉化科技創新成果,還提供法律谘詢、議價(jia) 參考、風險評估等多項服務。”易自力說。

  2020年,湖南農(nong) 大成立知識產(chan) 權(技術轉移)中心,提供農(nong) 業(ye) 知識產(chan) 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全鏈條服務。據中心執行主任胡澤友介紹,學校還引入知識產(chan) 權代理事務所、技術轉移機構等校外單位,建立知識產(chan) 權專(zhuan) 家庫,共同參與(yu) 中心建設。

  本期統籌:欒心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