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與評估中小學教師研究能力
作者:牛楠森(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22年歲末,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特別指出:中小學教師等實踐性強的職稱係列不將論文作為(wei) 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jia) 指標。筆者看來,這是一則聞之則喜的利好消息。
1986年印發的《中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提出:教師要“寫(xie) 出理論聯係實際、具有一定水平的經驗總結、科研報告或論著”。在此導向下,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拚論文”的時代逐漸開啟。但從(cong) 2009年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工作開始,國家層麵的職稱評審政策一直致力於(yu) 改變這種傾(qing) 向。然而,知易行難,時至今日,廣大中小學教師仍感到“苦論文久矣”,論文發表和代寫(xie) 的廣告依舊有很大市場。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中的“唯論文”痼疾久治不愈,一為(wei) 病源不明,二為(wei) 良方未濟,亟待綜合診治。
就其病源而言,大致有以下三個(ge) 方麵:
理論研究之缺位。教育教學作為(wei) 創新性勞動,必須以研究為(wei) 依托才能不斷深化和提高。出於(yu) 這一認識,“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始終是職稱評審的一級指標。但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內(nei) 涵是什麽(me) ?其內(nei) 在結構如何?怎樣通過指標設計被科學精準地量化評價(jia) ?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深入的理論研究,這就使得職稱評價(jia) 政策文本中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停留在概念層麵,缺乏落地實施的具體(ti) 設計,給地方和學校政策執行帶來了權變空間。
政策執行之權宜。各省頒布的《中小學教師專(zhuan) 業(ye) 技術資格條件》基本明確包含級別、數量、署名情況等論文發表要求。如,參評高級教師的教科研條件被表述為(wei) “高中教師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學科教育教學論文2篇;初中或小學教師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學科教育教學論文1篇,或在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學科教育教學論文2篇”,或是“獨立或作為(wei) 第一作者在省級以上教育教學類公開刊物上發表本學科研究論文1篇,在市級以上教育教學類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本學科研究論文2篇”。雖然在論文之外,還有課題、論著、教材等方式,但現實中,這些方式往往是同一所學校老師集體(ti) 參加,在評職稱時缺乏區分力。唯有論文,不僅(jin) 可依靠“自己努力”,也易於(yu) 同他人拉開距離。如此一來,職稱評審中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經過二次轉化,便被現實性地簡化為(wei) 論文。
表達形式之單一。在職稱評審政策體(ti) 係中,中小學教師職稱為(wei) 後來者。它是在充分吸收借鑒其他專(zhuan) 業(ye) 技術領域和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政策基礎上構建起來的,但這些專(zhuan) 業(ye) 技術崗位的研究大多遵循知識生產(chan) 邏輯,以學術論文為(wei) 主要表達方式。當上述方式直接遷移到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之中,中小學教師便隻好拋棄自己那種更加注重實踐、缺乏“學術味”的概念體(ti) 係和表達方式,努力模仿學院式論文範式,加劇了研究成果唯論文化現象。
病因找到,便可對症治療。
首先,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研究能力的概念共識。深入研究、正確理解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概念,明確其內(nei) 涵與(yu) 外延。與(yu) 此同時,整合中小學職稱評價(jia) 標準、中小學教師教科研素養(yang) 、教師專(zhuan) 業(ye) 能力方麵的理論研究,構建中小學教師研究能力的實質結構,並科學轉化為(wei) 評價(jia) 指標,賦予相應權重。有學者將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yang) 劃分為(wei) 教育科研知識、教育科研過程和方法、教育科研作用三個(ge) 方麵,有學者則提出科研觀念、問題意識、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個(ge) 維度等。應該說,這些研究從(cong) 不同角度豐(feng) 富了中小學教師研究能力的內(nei) 涵與(yu) 呈現方式,為(wei) 構建能力指標體(ti) 係提供了重要參考。
其次,從(cong) 關(guan) 注終結性研究成果轉為(wei) 重視階段性研究成果。終結性成果表現為(wei) 論文、論著、教材等,它們(men) 既可是長期耕耘的結果,也可是短期炮製的產(chan) 物;既可為(wei) 嘔心瀝血之作,也可為(wei) 代筆捉刀之果,其研究價(jia) 值和科研倫(lun) 理缺乏製度性保障。而階段性研究成果指的是研究過程中體(ti) 現不同階段研究進展的成果,如研究開始階段的文獻綜述、研究設計,實施階段的調查問卷、結構化訪談資料,又或是長期的閱讀筆記、學生成長檔案分析報告等。這些文字看起來不如論文工整嚴(yan) 謹,卻能夠體(ti) 現研究者對科研程序的遵循、自身的實踐經驗與(yu) 思考能力,彰顯其改進教育實踐的真實努力。
最後,支持研究成果的多樣化表達。縱觀古今中外教育類著作,《學記》全文1229字,以微言囊括教育大觀;《愛彌兒(er) 》是教育小說,卻開創自然教育天地;陶行知書(shu) 寫(xie) 自己所信所行,經年累積長短篇,終成享譽世界的生活教育理論。這些研究的表達方式並非學術論文,但其理論創新程度和實踐改進效果經受住了曆史檢驗,堪稱卓越的教育研究成果。因此,論文不應成為(wei) 唯一的研究成果表達方式。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除了論文、報告、課題外,還可以包括教師的教育隨筆、教育小說、反思性自傳(chuan) 、課程設計、教育改革方案、學科相關(guan) 文藝作品等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它們(men) 之間,隻有類型差異而無層次高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